笔趣阁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伊索与《伊索寓言》

伊索与《伊索寓言》

    你知道《农夫和蛇》的寓言吗?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就苏醒了,等慢慢恢复过来后,便在它恩人的胸膛上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这则寓言就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这本寓言自问世以来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伊索大约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曾是一名家庭奴隶,因才智出众被主人解放为自由民。他获得自由民身份后,漫游希腊城邦各地,并曾在吕底亚国王宫廷中为官,在他充当国王特使去德尔斐时,被诬告亵渎神灵而被德尔斐人杀害。

    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戏剧家阿里斯多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都曾提到过伊索。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中甚至把“没有研究过伊索”当做是“无知和孤陋寡闻”;柏拉图还记述苏格拉底在被宣判死刑后,在监牢里把《伊索寓言》改写成诗加以吟诵。《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名篇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中小学的教材,也是各国政治家、评论家和文学家不断引用的警世恒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都引用过《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拉封丹、克雷洛夫也引用过该书描述的情节。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文字洗练,主题集中,容易记忆,它早已超出地区的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比如,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狐狸和葡萄》、《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均源于《伊索寓言》。

    十分有趣的是,《伊索寓言》中有许多故事同我国的民间寓言和谚语不谋而合。如其中的《农夫的孩子们》和我国《魏书·吐谷浑传》中关于阿豺的故事,都是以一根树枝(箭)与一捆树枝(箭)来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还有一则《狮子和熊》。狮子和熊找到一只小鹿,为争夺它而打了起来。它们打得很凶,经过长时间的搏斗,都累得半死,头晕眼花倒在地上。一只狐狸在周围转来转去,看见它们两败俱伤,小鹿躺在它们中间,狐狸就从中间跑过去,把小鹿抢走了。狮子和熊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却站不起来,同声说道:“我们真倒霉,替狐狸辛苦了一场!”这则寓言与我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如出一辙。至于我国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的故事,简直就是《伊索寓言》中《开玩笑的牧人》的翻版。《大鸦和蛇》讲大鸦看见一条蛇躺在太阳地里,便猛扑下来把它抓住,蛇回头咬了一口。大鸦临终时说:“我真不幸,我发现了这意外之财,却送了性命。”我国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谚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伊索寓言》收录的绝大部分是关于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的故事,有许多篇章宣扬诚实和友谊的可贵,像《野山羊和牧人》、《行人和熊》、《鹿和狮子》、《狮子和海豚》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对于背叛者,《伊索寓言》给予严厉谴责,《穴鸟和大鸦》、《捕鸟人和山鸡》对出卖同胞、出卖祖国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寓言中对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者的丑态有十分生动的描写:有个人把神像放在驴背上,赶着驴进城,路上遇见的人都对神像顶礼膜拜。驴以为大家是拜它,就高兴得欢呼起来,再也不肯继续前进。赶驴人明白了怎么回事,就用棍子打它,骂道:“坏东西,让人拜倒在驴面前的时候还早着呢!”(《驮神像的驴》)还有一篇寓言反面角色也是驴,说驴披着狮子皮四处游逛,吓唬野兽。它看见狐狸,也想吓唬它,碰巧那只狐狸以前听见过它叫,便对它说:“你要知道,假如没有听见过你叫,就是我也会怕你的。”我国成语《狐假虎威》(见《战国策·楚策一》)是以狐狸为反面角色,《伊索寓言》中狡猾的狐狸充当揭穿“驴假狮威”的角色,也饶有趣味。

    书中有几篇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寓言,其一是《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农夫临终时,想让他的孩子们懂得怎样种地,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道:“孩子们,葡萄园里有个地方埋藏着财宝。”农夫死后,孩子们用犁头和鹤嘴锄把土地都翻了一遍。他们没有找到财宝,可是却使葡萄多了几倍的收成。

    另一篇是《两只狗》。一个人养了两只狗,一只看家,一只打猎,猎狗对看家狗不劳动而同样享受一份猎物很生气,看家狗说:“去责备主人吧!是他让我不劳而获的。”第三篇《小偷和他的母亲》,说一个小偷在母亲的纵容下从小偷发展到大偷,最后落网被判死刑。临刑前,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几句话,小偷一下子咬住母亲的耳朵,一使劲咬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罪不够,还使母亲致残。小偷回答说:“当初我偷写字板交给你时,如果你教训我一顿,我现在就不会落到被处死的地步了!”

    《伊索寓言》文字简练,常用最少的文字,表现出十分深刻的含意,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如《狮子和狐狸》中写道,狐狸讥笑母狮每胎只生一仔,母狮回答说:“然而是狮子!”寥寥二十余字,把本质刻画得多么深刻透彻!这不禁令人想起列宁针对攻击德国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鼓噪而发表的著名评论:“卢森堡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她不是一只鸡,始终是一只鹰。”不知列宁是不是从《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