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说三国 > 第一章 天公将军张角

第一章 天公将军张角

    凡事开头难。

    说也巧,一部《三国演义》开卷就是惊天动地的黄巾大起义。

    起义口号撼山震岳: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东汉王朝从此名存实亡,三十六年后寿终正寝。

    谁来取而代之呢?

    最早是张角及其弟张梁、张宝。他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本相,在王朝中心地区的大河南北作了十多年的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岁在甲子(184),终于拉开了向东汉王朝进军的帷幕。

    起义者头扎黄巾,以黄头巾为标记。

    张角称天公将军;

    张梁称人公将军;

    张宝称地公将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农民在没有人身自由,有似戴着枷锁被束缚在土地上耕作时,是非常向往天公、地公和人公的。

    可是随着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三个龙头都消失了,主力黄巾群龙无首,就此划上了句号。他们只活动了几个月。

    《三国演义》写了一个南华老仙向张角赠三卷天书《太平要术》;张角就是在南华老仙天书的武装下组织队伍的,发动了震撼中原大地的农民起义。

    几卷天书能起到什么作用?

    其实天书都是编出来的。

    这个南华老仙,在中国神仙花名册上实无此家名号。说是“南华”,倒有天公将军张角可能是指与老子并肩、大肆宣扬无为的庄子。庄子著有《庄子》,通称《南华经》。《三国演义》所说《太平要术》,即庄子的《南华经》。

    主力黄巾虽然失败,但影响遍及全国十三州,此后二十年里黄巾余部仍活跃于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三国演义》里的周仓、廖化等都是黄巾。

    张角在民间有影响。据《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1]称,在河北定州市城西南七级村,传有张角墓,墓丘长87米,宽70米,高3米。该村张姓为大族,自称是张角后裔。日军侵华时,在墓地修筑炮台,出土过青铜剑等物。墓今保存尚好。

    注释:

    [1]彭卿云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版。

    枭雄大耳儿刘备

    《三国演义》宣扬的正方是刘备。通常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不称名而称字“玄德”,一切好恶均以刘备和蜀汉为标准。

    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身贫贱,从小随母编织草鞋、草席,到市场贩卖,人来人往,竟染上市井无赖气,本传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大概后来也受到“学而优则仕”影响,曾折节向大儒卢植、郑玄求学,目的想混得一张能懂一“经”的文凭。

    即使这样,刘备并没有皈依儒门。但因与各三教九流多有接触,懂得了不少处世之道,比如本传所说的“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话多必失,善交结朋友,从不轻易流露情感和表态承诺。

    可是刘备总觉得自己缺少些什么。

    刘备有大志,也有手段,在乱世之际,他意识到包装自己的重要性,可上天安排的运命是:一孤身一人,本家无兄弟;二家族薄弱,没有族人支撑;三父亲早死,且从未入宦场,是典型的平民(其祖父只是小小的县令)。

    刘备惟一能为自己贴金的招牌,是不用本钱能得到的:自称汉室后裔。《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陈寿作《蜀书》,多采撷老师谯周等人所说。这可是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其实自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到刘备的三百年,中经数次兵燹,所谓的帝室宗族世谱早已不复存在。它本来就不会像明清或今人修家谱那样,由孝景皇帝直叙到刘备。《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刘协(汉献帝)排宗谱认刘备为叔,从此称“刘皇叔”,那更是家的创造。按,刘协是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第十二代孙;如按罗贯中所编世系定位,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十七代孙。因此皇帝不应呼他为“皇叔”,相反刘备应呼皇帝为“高祖爷爷”。

    善于做作、自我标榜,这就是刘备的作派。

    刘备捞得了汉室正宗继承者旗号,名正言顺,这对刘备招徕英雄,建国立业,大有帮助。

    刘备没有兄弟,是独苗,是单传,在中原逐鹿,或四川建国,都没有家族扶持,如此孤零,能成江山,自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可谓罕见。我想,这也是他与也是独苗和单传的关羽、张飞情若兄弟,以及临死前托孤于异姓诸葛亮、李严的原因之一吧!

    枝叶疏散,独木难成林。若千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初成气候时亲属也只有一侄(朱文正)、一甥(李文忠);做了吴国公、吴王和皇帝后,不断广纳妃妾,以至仅儿子就生了二十五个。刘备比不上朱元璋,他自二十四岁在家乡涿州投军始,戎马十五年,先后娶过不少妻子,但因戎马倥偬,经常流离失所,妻子像敝衣服时娶时丢。据史书记载,早在下邳城时,遭吕布偷袭,被掳去了妻子;归还后两年,又在小沛被俘。后来似未索回;新野所娶妻子,后在长坂为曹纯(曹仁弟)掳去,还贴了两个女儿,她们后来没有下落了。《三国演义》有意无意地写成甘夫人、麋夫人了。

    刘备据成都,称汉中王和当上皇帝后,才有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他续娶了刘焉第四子刘瑁的未亡人吴氏(吴懿妹)。

    晚年刘备有三子。其中刘禅为下邳时所娶的妾(甘夫人)所生,后立为太子;吴夫人(穆皇后)没有生子。刘禅两异母弟刘永、刘理均为妾所生。

    唐宋以来,凭吊刘备的诗文数以百计,但我以为写得最恰切、最能概括的,还是唐朝刘禹锡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燕人张飞

    张飞是元人杂剧平话称誉的三国第一英雄,本领要比吕布大。但《三国演义》却写了吕布本领最大,虎牢关战场,张飞、关羽,还有那个使用双股剑的刘备,三战一,还战不倒吕布呢!

    不过,燕人张翼德也确实武艺高强,当阳长阪故事可证。曹操追刘备于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蜀书·张飞传》)。

    因为张飞一人断后,使刘备走脱,曹军退却,不愧是孤胆英雄,而那紧随的二十骑士,《三国演义》和元明杂剧平话也嬗化为贴身保镖十八燕骑了。所谓“十八骑”乃是有典故的:一是东晋石勒造反时,基本队伍就是王阳、桃豹等十八骑(《晋书·石勒载记》),此十八骑后来亦是他打天下、坐天下的骨干;二是元杂剧编制有唐末李存孝追赶黄巢、闯进长安事,李的麾下也是十八骑;三是南宋末虎将刘整率十八骑攻城略地,打败金军。这些史事和文学形象,很可能为元杂剧平话里塑造张飞时移植,放在他的名下了。

    张飞勇力第一,元画家吴镇有诗句赞颂:夜夜起风雷。凡赴涿州张飞家乡者,触景生隋,多有诗作,亦多寓威猛非凡意。如清人杨衔《张桓侯故里》:铁面丹心上将才,荆襄莽荡阵云开。

    横矛去佐三分业,无复澄潭洗马来。

    张飞和关羽,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勇士。同时代人有口皆碑,两人的超级武艺,“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同书《郭嘉传》引《傅子》也称,“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刘晔传》有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周瑜传》亦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因而陈寿在作《三国志·蜀书》品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这样属于顶峰级评价,是同书武将们未曾享有的。

    传统中国向来有以树立前代和当代已逝去的英雄为楷模,以教育和开导同代或后代人的习惯。大概是三国史的薰陶醇厚,张飞和关羽的名字,在两晋南北朝是勇士的符号,是乱世时期激励武人的偶像:前秦苻生使者赴凉州,威胁前凉主张玄靓纳贡,使者以猛将如云为例,“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万人之敌者,则前将军新兴王飞、建节将军邓羌、立忠将军彭越、安远将军范俱难,建武将军徐盛”(《晋书苻生载记》)。

    晋刘遐,“每击贼,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晋书》卷八十一《刘遐传》)。

    宋檀道济部属薛彤、高进之“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宋书檀道济传》)。

    北魏杨大眼骁勇,“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杨大眼传》)。

    崔延伯随萧宝寅讨莫折念生,获胜,萧宝寅曰:“崔公,古之关张也”(《魏书·崔延伯传》)。

    “齐蔡道贵,襄阳人,拳勇秀出,当时以比关羽、张飞”《襄阳耆旧记》)。

    陈萧摩诃随吴明彻伐北齐,“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殆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陈书·萧摩诃传》)。

    张飞有超凡勇力,所向无前,于是《三国演义》有多处塑造张飞单矛匹马与英勇刺杀故事。如虎牢关前战吕布,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等记,其时刘备为高唐令,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在高唐(山东禹城西南)呆不下去,投奔了老同学公孙瓒,后即参与公孙瓒与袁绍的磐河界桥(今河北威县东)大战。所谓刘备参与讨伐董卓,仅见裴注引《英雄记》“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说含糊,“起军从讨”,也可作“参加”或“正要参加”理解。所谓有张飞的“三英战吕布”,史无所据,其源出自元人《三国志平话》卷上《三战吕布》,或武汉臣、郑光祖分别创作的同名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

    美髯公关羽

    关羽其人,至今声誉遍及海峡两岸以至海外华人聚居区。

    《三国演义》的关羽,乃是一个放大了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关羽,是单身来到涿州(今属河北),以后紧跟刘备(中途仅几个月在曹操麾下)奋斗了三十七八年。

    他没有兄弟,也没有亲朋宗族,以后得发了,坐镇荆州,威震华夏,仍无至亲故朋前来投奔沾光,那个时候可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的社会呢!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只有九百六十三字,是一份政治传记,有点像后世的履历表,于关羽形象描绘不够,仰仗裴松之钩稽《蜀记》、《魏略》和《汉晋春秋》等有关文字补阙,使得后来人对关羽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些文字真真假假,《三国演义》作者照单全收,全都用上了。

    但摒弃了关羽请求曹操,娶秦宜禄弃妇杜氏的那一段故事:《献帝传》:“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之太祖(曹操),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魏书·明帝纪》引)。

    关羽这时不过三十多岁,是魁梧壮汉,爱漂亮女人,也在常情之中,因而在徐州时,艳羡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可是杜氏是有夫之妇,只能单相思。在攻破吕布后,满以为自己愿望可以实现了,可就是被曹操插了一杆子;曹操非常器重关羽,但从来好女色的曹操,在女人问题上是决不作任何让步的。关羽因曹操夺爱,言而无信,以致产生情场失落之感。此种感觉所产生的潜意识,也许成为后来被逼降曹而又离曹而去的张本。

    这段文字显然是对正襟危坐、远离女色的关夫子是不甚礼貌的。虽然它颇有生活气息,足可供写作家绘出有趣的故事,但基于为尊者讳为圣贤讳而被抹去。更有否认者,如晚明郑以伟《舟中读华阳围志》:百万军中刺将时,不如一剑斩妖姬。何缘更恋俘来妇?陈寿常璩志总私。上客非龙则凤雏,前歌后舞入成都。曹瞒自是称如鬼,米道何缘不作奴?

    至于关羽后来娶妻,娶谁?这些也许因为缺乏罗曼史色彩,也就不见于记述了。

    但关羽在随刘备赴荆州前后就已娶妻。

    据《三同志·蜀书·关羽传》,关羽至少有两子一女。长子关平,本传称“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即在由襄樊前线回军后,在出走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时战死的。关平随父转战,按古代从军年龄,他应在十八岁上下。《三国演义》受到元明社会结义和收义儿影响,写他非关羽子,乃义子,这是误判。

    关平早死,没有后裔。在成都袭爵的是次子关兴。他二十岁就当上了侍中、中监军这类贵官,可惜没干上几年病死了。嫡子关统袭爵,尔后被刘阿斗招为乘龙快婿,宫拜虎贲中郎将。丈母娘是张飞大千金,连襟是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刘关张后代和诸葛子孙彼此更为亲热。可是没有几时,又死了。因为无子,由庶兄弟关彝袭爵。

    从关羽到关彝,汉寿亭侯世系绵延了半个世纪。蜀汉亡国之日,这一家子全都灭绝了。据称那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擒杀的魏将庞德之子报仇所为,“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蜀记》)。罗本《三国演义》一百十九回有说,姜维、钟会被杀后,成都大乱,“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即依此说。

    据本本,关羽无后代。可是,自关羽文化走红后,后人多不从此说。

    有人说王隐《蜀记》,乃道听途说之作,实不可信。

    也有人说,关羽在成都的家族,只是老二关兴世系,可他那老三关索一脉却绵延流长哩。关索,不见于《三国志》和裴松之所引诸书,但见于元以后的笔记,至今四川和其他西南地区还有口碑。《三国演义》穿插有关索随诸葛亮南征战故事。明成化年间流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还介绍其生平事业。

    近年有学者直称关羽有后裔。20世纪30年代,吕柟即认同后魏关朗、唐关播,“史志及《关氏宗谱》及《解人世传》又皆云羽之裔”(浙江《湖州月刊》创刊号)。台湾学者彭桂芳也说,“自关羽之后,关羽家族的盛誉,也千古长传”,“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兴盛无比”(《五百年前是一家》)。他举例的关氏家族,如刘宋朝的关康之和关朗,确是关羽同乡解县人,或与此有从乡缘到血缘圈圈的,但其余各处的关姓,尽数列入关羽之后,那就显得勉强和附会了。十几年前,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研究员见告,“关公是有后裔的,他是关龙逢之后,世系直至现代,从未间断过”。何光岳所推出的《夏源流史》,就关氏的源由和迁徙作了缜密的考证。

    因为《蜀记》有“尽灭关氏家”说,笔者也曾求教于四川社科院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沈伯俊。他推测,所谓关羽有后代之说,无非是(一)灭而未尽,有漏网者;(二)荆州可能留有关羽后代;(三)关羽故乡,亦当有其兄弟子侄之后。其实是当年各地关姓多有自称关羽后裔者。

    关羽有否后代,也许真有。至今海内外多有关姓人家说是他的后裔。

    中华历史悠久,姓氏多有嬗变,在封建时代,姓氏也政治等级化、程序化了。大河流千里,随着关羽和关羽文化成为忠义盖世的载体,古今戏剧几乎没有一个姓关的不是贤人好人。这也正是对关羽的幽默,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话说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卷首是“桃园三结义”。

    里的桃园,就位于今河北涿州。时光如流水,当年汉魏涿郡的遗迹,见存于世的仅是相关的地名了。

    《三国志》说的刘备生长地楼桑村,原在城西南七公里许,后人因刘备家门外有株如车盖的大桑树,而改称大树楼桑村的。据传这里本有刘备家庙,早废。近年三国文化热时,在附近楼桑庙村重建的三义宫,乃是在唐末始建的昭烈帝庙地基上大兴土木的。

    张飞老家,据《涿州志》说是楼桑村西的桃庄,两地相距只有两三公里。张飞居住城南七八里,也就是后来定名叫忠义店的小镇。20世纪20年代调查,还记有所谓当年的一口古井,附近桃林,就是“桃园结义”旧址,清时在旧址上建造“张桓侯庙”。张飞庙香火旺盛,延续了几十年。

    刘备、张飞等庙宇当然都离不开关羽塑像。原刘备庙最后殿内高达六尺的关羽坐像,系元代巧匠刘元所塑,据载精神凛然、气度沉雄,“尤表现当年至刚大义”,“中外艺术家见此塑像,多推为华北第一”(民国《涿州志》),从造像的长髯、丹凤眼、卧蚕眉,可以界定至迟在那时已树立了关羽形象的模式了。

    刘备、张飞是涿州小同乡,关羽却是外来户,他从山西“亡命”,千里迢迢到涿州,为什么?看来是投军报国。因为涿州在边防线上,时时面临北方的乌桓、鲜卑攻扰,而在这个时候,有个官拜中山太守的张纯,竟亮起背叛汉王朝旗帜,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和乌桓联合,声势极大。刘备的同学公孙瓒当时就参加了讨伐张纯的战争,因此早在黄巾起义前,当刘备在“乡里合徒众”,关羽、张飞“为之御侮”,很大可能就是对付张纯的。

    刘备从小失父,是独生子,宗族稀落,后来能够在乱世中打开局面,这在三国群雄中是罕见的。关羽孤身流寓,张飞也无家室之累,患难成知交,这大概也是能推心置腹的一大原因。所谓桃园结义,虽初见于元人杂剧平话,但史无明文,况且汉魏之际,还不多见异姓成兄弟的习俗呢!要不然,一部《三国演义》,云龙风虎,光怪陆离,何仅有一个“桃园结义”?然而事出有因,《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说“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张飞传》也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种文字,除还有《蜀书·马超传》引《典略》有马腾“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一说外,《三同志》其余各卷以及裴注所引各书于他人均无记述。关羽通过张辽向曹操表态,“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又为所谓桃园誓词张本。由此质之,视汉魏时期多有无信无义之徒,典型如吕布;骨肉相争如袁氏兄弟、刘氏兄弟,映衬之下,“桃园兄弟”的形象确实高大得多了。

    三国八的身高

    三国人才辈出,风云际会。

    《三同演义》有很多人物形象的描绘,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他们的身材。诸如第一回出场的刘关张,就有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张飞身长八尺和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等如是说。如果换算,以1米等于3市尺计,那末即使最矮的刘备也有25米身长高度,真可堪算是巨人。后来读史,方才懂得《演义》说的是汉尺,它是参照《三国志》来论高度的。而汉尺比现在市尺要短些,一汉尺仅023米,但如以此用在《演义》,关羽身高仍要超过2米。

    这个问题,我是通读《三国志》才清楚了的。原来《演义》所说的关羽、张飞都是出自作家想当然。关羽究竟真身多高,它永远是个谜。

    但史书《三国志》确也记了若干角色的身高。诸如刘备,确为七尺五寸,相应于今人的172米。这个数字正合乎我国公布的标准人身高。比他身材略高的有东吴名将太史慈和陈武,他俩都是七尺七寸,相当于177米,再稍高些的有诸葛亮、赵云、彭羕、谯周、朱桓、满宠父子和江表虎将董袭等人,他们都是身长八尺(184米);程昱身长八尺三寸(191米);许褚和马腾(马超父)身长都是八尺余,略高些。此中马腾母亲是羌族姑娘,这和他的身材高大有关系。如以遗传学原理推测,那末马超也该是高身材了的。他们乃是见有文字记述在史传的三国超高身材了。由此推理,魏晋时期人的身高,通常有17米到18米,即和现在人等同。但三国时期似乎尚无巨无霸式的身材,即使超过2米,也不见得有,否则也会被视为特异现象,引人注目,而被陈寿等人写入正册的。

    当然,三国也有矮身材。东吴名将朱然,即近年从马鞍山发掘的古墓埋葬者,史传记他身材不满七尺(161米)。从《晋书·陆机传》称“陆机身长七尺”,其祖陆逊也不会是高身材的。《初学记》引《魏书》说:“王粲、乐进并为人短小。”但未记有身材高度,估计当也在七尺之下。曹操身材也不高大,“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世说新语·容止篇》引《魏氏春秋》)。根据这个尺寸,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就介绍他是“身长七尺”。因为身材矮小,不够壮硕。由此曹操在接见南匈奴使者时,要让崔琰冒充,而自己充作侍者。

    当然,也有史传未确切记述其身材尺寸的,如孙权。但从张辽等说他“长上短下”,看来雷同于刘备的“垂手下膝”。他也不是矮个子。

    海内大儒卢植

    卢植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著作等身,朝野共仰,今天人们知道此人,却是仰仗《三国演义》传媒:做过刘备的老师。

    《三国演义》写卢植很简略:参加讨伐黄巾受挫,与十常侍对抗,抵制董卓,表现了纯儒的正直。

    卢植是马融学生,和郑玄是同学。《后汉书》记董卓因卢植不同意废帝,想诛杀他。仪郎彭伯急忙劝阻:“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还点明此人如遭杀害,必使“天下震怖”。董卓虽野蛮,权衡利弊,竟未下毒手。可见他在朝野的威望是非常之高的。

    汉初平二年(192),卢植在家乡病死。十年后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涿郡,前来祭扫卢植墓地,还亲作祭文:“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阊;郑丧子产,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

    范阳涿郡卢氏自卢植后五世其昌。卢植子卢毓,官至魏司空;卢埏,西晋卫尉卿;卢毓子卢志,西晋尚书;卢志子卢谌,通老庄学说,东晋国子祭酒。“天下范阳第一州”,卢氏望出范阳(今河北涿州),自两晋后,代代都有名家,仅有唐诗人,就见有卢照邻、卢纶、卢储、卢仝和卢象。据清《涿州志》,自晋至清,卢氏代代有功名显宦者。

    近年,河北涿州市东卢家场村,修建有两层平台,第一层系144平方米平台;第二层为81平方米祭台,有方形卢植墓。

    奸雄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是极其重要的角色。

    陈寿写《三国志》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此后曹操大名红了几乎一千年。到南宋时理学提倡古为今用和正统说,方才转变,曹操才成为权臣、奸相,欺寡妇幼子的形象。但在20世纪50年代,曹操又大红特红起来,如果写上名片,衔头可多哩: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有一段时期还被戴上“法家”桂冠。

    曹操正像一个打辫子的小姑娘,凭人随意打扮。

    三国时期,猛士如云,曹操可称为人中麟凤。裴松之引《魏武故事》载曹操在汉建安十五年(210)冬作铜雀台时所写的《述志令》洋洋一千二百余言,可当作一分信史读,他写道:“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又写道:“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说得很实在。当时如没有像他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北中国还得混乱多阵子;他也深知功成后的处境,树敌甚多,懂得身在虎背、骑虎难下的哲理。晚年的曹操,仍与人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斗志,东征孙权血染濡须,西征刘备逐鹿汉中;在关羽北上威震华夏时,还自洛阳南征,屯军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呢!

    曹操曾经赋诗,其中两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说明他虽年老,但壮志仍存。

    虽然曹操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但他因有突出的人性弱点,致使某些低级错误难以避免,由此影响了其事业的进程。

    如曹操对待刘备,至少犯过两个可以避免的失误:一是曹操破吕布后,与刘备回许都,大加厚待。《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引《傅子》称:“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董昭亦有此说,“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此时此刻刘备真个是笼中鸟、滩上龙。

    要是当年没有放刘备出许都,谁能料到后来将是一个怎样的政治格局呢!

    二是曹操吞并汉中后,可以乘胜进军四川。刘晔建议:“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但曹操没有认同。又据原传引《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兵贵神速,曹操没有抓紧时机南下,错过了战机。

    应该说,曹操通常还是从谏如流,善于听取周围人的各种顺耳或逆耳话的,可是在这两件事上却过于固执、主观而失算了。

    更有甚者,曹操于女色上也有失误。

    曹操原娶有丁夫人、刘夫人,后娶倡女卞夫人(卞太后),尔后娶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和赵姬等有子女的姬妾。这里还不包括那些无子女的姬妾。

    在这些数以百十计的姬妾群里,多数已难查考其与曹操结合过程,但有两位姬妾,却因与曹操的罗曼史,似有碍于他的辉煌事业:一是杜夫人。杜夫人即秦宜禄妻。曹操在歼灭吕布夺取下邳(今徐州)后,丢掉对关羽的承诺,将关羽几次请求城破后请赏赐的秦宜禄妻杜氏收纳为己妾,不给关羽。

    此为后来关羽脱离曹操之张本,要是当时实现了将此弃妇(杜氏已为秦宜禄抛弃)恩赐关羽,以后将会怎样呢?

    二是张济妻周姬,周姬或即《三国演义》所指的“邹氏”。按,汉建安二年(197),曹操南征,张济之侄张绣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绣还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两年后,张绣再降。

    此役使曹操损失不小。要是曹操稍稍收敛色胆,约束自己,没有把张济未亡人充作开心果、兴奋剂,这场拉锯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曹操有色心更有色胆,他为漂亮的女人是从不让步的。风起于青苹之末,这怪谁呢!

    江东猛虎孙坚

    孙坚是靠打打杀杀起家的。

    汉初平元年(190)春,关东各州郡联手举兵讨伐董卓,声势不小。

    《三国演义》罗列了十八路诸侯,那是家言,二九一十八,比喻众多也。北宋中期分全国为“十八路”,或为后世宋元平话、戏剧引用。此处十八路,据《三国志》,有四路,即陶谦、孔融、马腾和公孙瓒没有参加。到达河南前线的为:刘岱、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张邈和曹操,屯酸枣(今河南延津东北);袁绍、王匡,屯河内(今河南沁阳);孔伷屯颍川(今河南禹州);袁术屯鲁阳(今河南鲁山);孙坚屯阳人(今河南汝州西);韩馥留守邺城(今河北临漳),供应粮草;还有西河太守崔钧、青州刺史焦和陈同相许场三路人马加盟。

    这些地方州牧名为勤王,可是多未经征战,也害怕打仗,虽领兵前来,却畏缩不前,尔后,反而弱肉强食、窝里斗。若千年后,曹操有诗为证:“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与董卓正面开仗的只有两支人数不多的部队:一个是曹操,另一个便是孙坚。

    孙坚早在黄巾起事初期,随司空张温讨伐在凉州起兵的边章、韩遂,曾因中郎将董卓违制,摔脸子,撇脸角,劝张温按律杀董卓,以除后患。他是很熟悉董卓其人的。

    孙坚与董卓军在梁县阳人(今河南汝州西)作战,先败后胜,又在拒绝董卓和亲后,鏖兵洛阳,途中击败吕布等部,分兵击败董卓别部于新安、渑池,足见这是一支劲旅,是子弟兵。

    孙坚骁勇善战,身先士卒。他的军队颇有战斗力,其原因乃是,孙坚善于抚恤将士。《江表传》称:“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

    后来孙策也是依赖这样的家族子弟而占据东南的。

    孙坚出身小吏,上下交结,懂得官场一套,在中下层社会生活中养成一种无赖习气,缺乏书卷味。比如找对象,他娶吴景姐姐,就用了逼婚手腕,“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轻狡”一词,点出了孙坚躁急、轻率和倔强的气质,也是孙坚的致命伤,以致日后擅自出行,在岘山凤林关中伏被杀。

    一说,孙坚祖父是种瓜的(《宋书·符瑞上》),但本传称是孙武之后裔。

    皇甫嵩

    皇甫嵩是镇压黄巾起义的刽子手。

    他由此得名。

    汉中平二年(185),皇甫嵩任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各领一军对抗活跃在京畿附近颍川地区的黄巾波才部。朱傍先战,被打得大败,皇甫嵩自知不能硬拼,退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乘义军不备,深夜纵火烧毁波才营寨,又与朱儁、曹操合军攻灭波才军。东中郎将卢植、北中郎将董卓两军,被张梁、张宝的黄巾主力击溃,皇甫嵩率本部人马,却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和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鼓城)两次战斗中,击杀张梁和张宝。黄巾军主力失败。

    中平五年(188),左将军皇甫嵩督同前将军董卓等讨伐梁州王国。王国时以主力大军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重镇。董卓要速救,皇甫嵩皇甫嵩(中国画)陆晓勤以为须按照《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王国围攻八十余天,将士疲敝,只得撤走。这时董卓提出穷寇莫追,皇甫嵩不听,引军出击,猛追猛打,全部击灭了王国军。

    董卓言不中,计不就,威信扫地,满怀惭恨。

    初平元年(190),董卓进洛阳主政,公报私仇,将皇甫嵩押解进京,欲杀之。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是好朋友,再三说情,皇甫嵩才得宽免,削去兵权,为议郎和御史中丞。

    董卓心里仍有块垒。

    《献帝春秋》说,当董卓自洛阳来到长安时,公卿大臣聚在都城外夹道相迎。董卓有意要让皇甫嵩在公众场合受辱,命自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必须跪迎。既而当着皇甫嵩面拍掌说:“义真(皇甫嵩字),这番该服帖我了吧?”皇甫嵩说:“我怎么知道明公能有今天这样的威风?”董卓得意洋洋地说:“鸿鹄本有远大的志向,只是为燕雀所不知道的嘛!”皇甫嵩迎着说:“过去我与明公都是鸿鹄,不料今天你却变成凤凰了。”

    董卓喜怒无常,草菅人命,皇甫嵩每次都能巧妙地躲了过去。

    董卓被杀后,皇甫嵩奉王允命去郿坞抄没他的老窝。后于李催郭汜作乱时病死。

    皇甫嵩是安定郡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安定皇甫一族始于西汉封为安定郡公的皇甫??儁。皇甫氏两汉始终是官僚世家,如皇甫嵩曾祖度辽将军皇甫梭,祖父扶风都尉皇甫旗,叔父度辽将军皇甫规,其父也做过雁门太守。皇甫嵩后代西晋有皇甫重和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唐宋以来,皇甫氏走向衰落,今天已成为稀姓了。

    十常侍之一蹇硕

    汉灵帝刘宏宠信大小宦官。

    其中有一个小黄门蹇硕,身材魁梧,略知军事,是个三花脸角色。

    这时主力黄巾张角兄弟等虽被镇压了,但各州郡黄巾等起义武装,此起彼伏。

    汉中平五年(188)春,黄巾余部郭太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侯马市北)起事,攻打河东、太原;两个月后,汝南黄巾攻陷葛陂(今河南新蔡)等地;又两个月后,益州(四川)黄巾马相起事,自称“天子”。

    天下纷乱,四郊多垒。

    皇帝日子真不好过。这年八月,刘宏即在皇宫的西园发布诏书,设置捍卫洛阳和皇宫的“西园八校尉”。

    此八校尉是:

    上军校尉蹇硕;

    中军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下军校尉鲍鸿(屯骑校尉); 典军校尉曹操(议郎);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夏牟(谏议大夫);

    右校尉淳于琼。

    据《后汉书》引《山阳公载记》,蹇硕的上军校尉是首席校尉,统率其余各校尉。

    这是一支新军,一支配备相当强的近卫军,蹇硕就是新军大统帅。

    蹇硕掌握了兵权。他是京城的实权派,皇帝正要仰仗他呢!

    蹇硕有了兵权,就有点飘飘然。在刘宏死后竟打起参与朝政、拥立新皇帝的主意,但慢了一拍,让外戚何进抢了头筹;蹇硕也就因私自拥立渤海王刘协的大罪,下狱处死。

    董卓

    董卓为人骄横,处世冷酷,老虎胆,蝎子心,是一个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丑角。

    在舞台上,他是油白色脸谱。

    东汉王朝自光武帝父子之后,当政的都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或皇太后(皇后)本家子侄。而与什么都无瓜葛的董卓,却能走上平台,并成功完成废一帝(少帝刘辩)、立一帝(陈留王刘协)的特殊行动。他是利用了特殊时空。

    董卓进京时,正巧是外戚团队和宦官团队几经较量,同归于尽的时刻。他凭借权术,坐享其成。当时董卓进京,随身只有步骑三千,他心生一计,每夜将步骑开出东城安扎,换服后天明大张旗鼓地由西城进来,这样接连四五天,城里官民以为在不断地增兵呢。董卓后来的确拥有数十万兵力,那是接收了何进、何苗以及执金吾丁原的部队(如吕布、张辽)。

    董卓的权术,是搞笼络人心。早在凉州时期,常以小恩小惠取得地方豪帅的好感。他与地方豪帅做朋友,朋友来拜访,就诛杀耕牛,盛情款待;以致豪帅们为之感动,回来收集牛羊等千余头相赠,由此更获得好结交的美名。

    此法让董卓尝到了甜头。在入京后,又采取笼络士大夫的政策。开始是为被宦官杀害的陈蕃、窦武和“党锢”人士恢复名誉、昭雪平反,为子孙安排官爵;不久对蔡邕等软硬兼施,参加他的官僚集团,大面积地录用知识界精英,“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他妄想把自己打扮成“党锢”人士和所有受宦官迫害者的大救星、大恩人;可是士大夫群体却多是表面勉为其难,演滑稽戏,在台前台后变换角色,骨子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诸如颇受董卓器重、提拔为尚书的周秘、侍中伍琼,却在幕后黑箱操作,秘密策划倒董运动;经他俩推荐出任的州郡刺史、太守,后来都是兴师讨董的急先锋,其中一个就是渤海太守袁绍。

    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自以为受到士大夫拥戴,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在离长安赴郧坞度假村休息时,竟放手让王允等人参政,以致回京时遭到刺杀,从车上跌下来,临死之际还没有弄清楚是谁主使吕布倒戈的。

    北宋苏轼读《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大有所感,先后写了两首七绝: 《董卓》

    公业平时劝用儒。

    诸公何事起相图。

    只言天下无健者,

    岂信车中有布乎?

    《郿坞》

    衣中甲厚行何惧,

    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

    脐脂自照不须灯。

    这正是暴虐者的一幕性格悲剧。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基业,董卓(包括后来的李催郭汜)当政,那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虽系尚能名存三十余年,但已是实亡了。

    当年董卓家族被皇甫嵩、吕布等抄没;除恶务尽,玉石俱焚。董卓虽无子,但宗族在陇西还是有些的,只是此后谁也不会承认是奸佞后裔;不像古代那些“忠臣贤臣”,即使被罗织抄灭,总也被说有那么一子半女逃出,若干年后又归宗了的。

    李儒

    李儒是董卓首席谋士,他为董卓出了很多鬼点子。董卓对李儒真可以说是言必听,计必从,只有《三国演义》所提及的建议董卓把貂蝉作为礼品转送给吕布这条没有听。专横、暴虐的董卓肯送出赤兔马,但在女人方面是绝不割爱的。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和其他诸传,包括裴注,均未见有“李儒”的姓名符号。

    李儒其人其事,始见自稍后的范晔《后汉书》,由是《资治通鉴》据此记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酰杀弘农王辩”(卷五十九《汉纪》)。按理,此当为《演义》依据,但我却总有质疑,何以如李儒者不见于陈志?盖范晔在著史时,有感于自魏晋以来,权臣弑主,于今为烈。权臣弑主,多有因左右亲信献策,付诸于行动。如贾充为司马昭弑曹髦出主意;孙秀帮赵王司马伦动手弑晋惠帝,由此打造出李儒其人,为贾充、孙秀作俑者也。

    李儒在《三国演义》镜头不多,是个走过场的二丑相。虽是配角,但此等脸谱不得有缺,所以作为《演义》来源之一的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写了董卓大谋士李儒,并为后来戏剧构建了一个为虎作伥、诡计多端的师爷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