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解缙等人《永乐大典》
明成祖永乐年间,中国出现了一部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有意编纂一部大百科全书,不过没有成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重新将这件事提上日程。公元1403年,明成祖召集了一百四十七人,正式开始编纂百科全书,其中的主要负责人是解缙等人。当时,明成祖表示:“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就是,希望把历朝历代的各类文献都搜集起来,分门别类地加以汇总,但不对文献的原始内容做出任何修改。这是明成祖的指示,不过在具体操作时,还是出现了很多错漏与人为的删改,当然,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年,这部百科全书便编纂完成了,名为《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前身。明成祖看过之后很不满意,觉得书中收录的内容远不够丰富,跟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于是,1405年,朱棣又命令解缙、姚广孝等人组织人员,重新开始编纂。此次编纂动用了朝堂上下乃至民间共计两千一百六十九人,正所谓“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1407年,全书定稿,编纂人员于是便将书呈献给明成祖看。明成祖看后非常满意,亲自为本书写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到了1408年冬,《永乐大典》终于抄写完毕,正式成书。整个编纂工作从1403年一直延续到1408年,前前后后共花费了六年时间。
成书后的《永乐大典》共计三亿七千万字,分为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正文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余下的都是目录,光是目录就有六十卷。全书被装订成册后,数量多达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中收录了十四世纪之前中国的重要古籍八千多种,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百科文献等各个领域,堪称全世界成书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齐全的百科全书。
此前,中国出现的各类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古籍数量,都只有《永乐大典》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连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也只收录了三千多种古籍,根本无法与《永乐大典》媲美。而《永乐大典》的成书比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足足早了三个多世纪。
可惜这部旷世大典并没有被完整保存下来。1449年,文渊阁失火,《永乐大典》的原稿付之一炬。1557年,宫中失火,《永乐大典》正本险些被烧毁。为了保住这部前人的心血之作,1562年,嘉靖皇帝命人开始抄写《永乐大典》副本,动用一百零九人耗费六年时间才将其抄写完毕。明清两朝交替时,《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可能已经毁于战火,还有一种猜测是被藏到了嘉靖皇帝下葬的永陵。而《永乐大典》的副本也不断丢失,据说主要是因为负责保管的人员监守自盗。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时,需要以《永乐大典》作为参考,清点时发现已经缺失了两千四百二十二卷,约上千册,占全书的约十分之一。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动荡不安,《永乐大典》更惨遭抢掠、损坏。
时至今日,成书时多达上万册的《永乐大典》,只剩了区区四百册,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八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余处,其中只有一百六十一册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永乐大典》就是从世界各地的原版复制而来的,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依然颇具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值得一读。
9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明朝的散文领域,成就最高的要数归有光。他的散文风格质朴,感情真挚,有“明文第一”的美誉。
归有光出生于明朝正德年间,江苏昆山人。他先后落第八次,才在花甲之年考中进士,之后又入仕为官。他的作品集名为《震川先生集》,因他号“震川”而得名。其中主要收录了他的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等。
《寒花葬志》是一篇墓志,是归有光为妻子的陪嫁丫鬟寒花所写。归有光的妻子名叫魏孺人,在寒花去世时已经辞世。归有光在《寒花葬志》中,表面是写对寒花的悲悼,实际却是抒发对亡妻的怀念。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含蓄委婉,感人至深,而这也是归有光的散文普遍具备的一大特色。另外,归有光还很擅长选取具有鲜明特征的言行和细节描绘人物,后世黄宗羲曾评价其:“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寒花葬志》在描绘寒花的形象时写到了三件小事:一是她十岁那年刚刚陪嫁过来,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穿着一条曳地的深绿色裙子;二是她有一次吃荸荠,被归有光看到了,他也想要吃,她却不给,结果两人双双被魏孺人取笑;三是魏孺人经常让寒花靠在桌子旁边吃饭,寒花吃饭时,眼眶会慢慢地动,魏孺人便指着她那样子冲着归有光笑。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动展现出了寒花纯真可爱的形象。而写完这些,文章便迎来了结尾:“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意思是,回想起当日的情景,转眼已过去十年,真让人悲伤。作者用如此简短而又平淡的感叹收尾,结尾的戛然而止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这同样是归有光散文的重要特色。
另一篇《项脊轩志》是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的书斋,作者在文章中围绕它的兴废,回忆了自己的一些家庭琐事,寄托了对已故祖母、母亲、妻子的无限哀思。全文只有短短数百字,却生动刻画出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人的形象。以母亲为例,文中写道:“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短短十余字,一个温柔慈母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项脊轩志》通篇都在叙事,连《寒花葬志》中简短的两句感叹都没有,但无尽真情都在叙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末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来令人动容至极:光阴易逝,物是人非,堪比苏轼悼念亡妻的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除《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外,《震川先生集》中还收录了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思子亭记》等悼念亲人的作品,《菊窗记》《宝界山居记》等写景、议论的作品,《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等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等等,也都各具特色。
97李时珍《本草纲目》
在明朝之前,中国的药物分类方法都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到了明朝,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类,并进一步细分。矿物药分为金、玉、石、卤四部,植物药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动物药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一种“从贱至贵”,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曾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这种分类方法最早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所作的《本草纲目》中——这是一部药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
李时珍出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家中世代行医。由于当时民间的医生地位低下,父亲希望他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不要行医。李时珍遵从父命,去参加科举考试,可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因为他的志向是行医,不是科举。最终,他放弃科举,专心钻研医术,声名日盛。李时珍三十八岁那年,因医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在太医院期间,他经常出入药房,比较、鉴别各地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博览皇家珍贵的医学典籍,大大开拓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虽然李时珍只在太医院待了几年后便辞职了,但这段经历却为他日后创作《本草纲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在多年行医以及博览医学典籍的过程中,发现了前人的很多错误,因此他萌生了重新编纂一部药学书籍的念头,这便有了之后的《本草纲目》。李时珍以北宋的药学著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另外参考了八百余部书籍。不仅如此,他还到各地实际考察,足迹遍布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努力,李时珍终于在万历六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其后十年间,他又先后三次做出修改。在他去世后第三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发行。书名中的“本草”是中药的统称,古代汉族的重要书籍多以“本草”作为名称,比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等。而“纲目”是书的体例,“以纲挈目”,据说是李时珍从朱熹的《通鉴纲目》一书中得到的启发。
成书后的《本草纲目》共计五十二卷,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录了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包含新药三百七十四种,收集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书中还有一千一百六十幅精美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生动翔实。李时珍在书中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明确了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而这正是他写《本草纲目》的初衷。比如此前被当成同一种药物的“葳蕤”和“女萎”,被确定为两种不同的药物;此前被当成两种药物的“南星”和“虎掌”,被确定为同一种药物。又如一种名为“远志”的药物,此前有人说它的外形好像麻黄,不过是青色的,开白花,有人却说它的外形好像大青;还有一种名为“狗脊”的药物,有人说它像拔葜,有人说它像萆,有人说它像贯众,众说纷纭。李时珍都亲自考察,一一确定下来。再如水银此前被认为是无毒的,长期服用能长生不老,甚至能成仙,李时珍纠正了这种错误说法。正因为如此,他在世时,没有书商敢出版《本草纲目》,生怕得罪了当时执迷于用水银炼丹的皇帝和高官。此外,李时珍还在书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引发中毒的例子,比如用锡器盛酒,毒素会慢慢溶解在酒中,时间长了便会引发慢性中毒等。
除医药学领域外,《本草纲目》还广泛涉猎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多个科学领域。以化学为例,书中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及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的一系列操作方法。书中还提及月球上也有山河,跟地球上是一样的说法。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学巨著,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过,因为书中收录的资料太多太丰富了,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谬误。最典型的是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药物,如孝子的衣帽、寡妇的床头灰、粪便等等,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很是荒诞。时,遇到这类内容不妨一笑置之。
《本草纲目》自万历年间出版后,就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在国内传播甚广,成了历代医生的必备参考书。从十七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又被陆续翻译成日、德、英、法、俄五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从中受到启发,在自己的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援引了《本草纲目》对鸡的七个品种以及金鱼家化的记载。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中很多记载依然相当实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的五百余种药物和制剂中,有上百种都取自《本草纲目》。虽然这部以医药学为主的百科全书更适合专业人士,但普通读者也不妨一读,增长见闻。
98许仲琳《封神演义》
继《西游记》之后,明朝万历年间,国内又出版了一部鼎鼎大名的神魔《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另外,它还有《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等书名。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最常见的说法是许仲琳,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许仲琳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除许仲琳外,有关其作者还有陆长庚、陆西星、王世贞等说法,至今未有定论。
《封神演义》全书共一百回,明显参考了南宋年间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另外也有可能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等作品。讲述了天上的神仙分为两派,参与武王伐纣的故事。整个故事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一是纣王乱政,从开头的女娲宫进香一直到黄飞虎反商;二是殷商伐西岐,从张桂芳伐西岐一直到殷郊归天;三是武王伐纣,从战孔宣到纣王自焚;四是归国封神,分封诸侯。
作为一部神魔,《封神演义》从民间的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比如雷震子长出翅膀,能够飞翔,土行孙能够土遁,千里眼、顺风耳人如其名,能眼观千里,耳听八方,哪吒能在死后以莲花和鲜藕为身躯还魂,以及各路神仙、妖怪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等等,都让人大开眼界。而中的各色神魔,一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坐骑,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跟它们的主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艺术形象。
一般人读时,最看重两点:一是情节,二是人物。《封神演义》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突出。在情节方面,整部曲折生动,比如“哪吒闹海”的情节从哪吒出生写起,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才临盆,却生下一个肉球,忽然,从肉球里面跳出一个男孩,便是哪吒。如此神奇的出生方式,让人过目难忘。哪吒七岁时去九湾河洗澡,与东海水晶宫中的夜叉和龙王之子发生冲突,大闹东海,最后将夜叉和龙王之子杀死,还将去天庭告状的龙王打个半死,因此惹来大祸。为了不连累家人,哪吒剔骨割肉还于父母。整个故事高潮迭起,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又比如黄飞虎被逼反商的情节。黄家世代在商朝为官,身居高位,黄飞虎更是倍受重用,被封为镇国武成王。可是商纣王却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淫欲,竟连黄飞虎的妻子都不放过。为保护自己的名节,黄飞虎的妻子自杀身亡。黄飞虎的妹妹是纣王的妃子,她痛斥纣王的恶行,却被推下摘星楼而死。黄飞虎终于忍无可忍,带着一干家将投奔周武王,准备讨伐商纣王。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并将黄飞虎前后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人物方面,《封神演义》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人物,无论其是神仙还是妖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如已经提到的哪吒和黄飞虎,另外还有残暴荒淫的纣王,阴险歹毒的妲己,狡诈的申公豹,机智勇猛却又贪财好色的土行孙,愚忠但耿直的闻仲等,都相当深入人心。
整部《封神演义》篇幅宏大,想象奇特,情节生动,人物鲜活,纵使在名作层出不穷的明清两朝,依然是一部难得的上佳之作。
99徐光启《农政全书》
众所周知,上海有个徐家汇,其实此处本名法华汇,为了纪念《农政全书》的作者、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才改名为“徐家汇”。
徐光启曾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独立创作了测量方面的《测量异同》等著作,主持编写了历法丛书《崇祯历书》,并研究火器制造,领兵杀敌,创作了《徐氏庖言》等军事著作。不过,要说他生平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农业方面,写成了不朽的农书《农政全书》流传后世。
徐光启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明朝年间,法华汇还是乡村,周围一片农田。徐光启自幼便对农业生产兴趣浓厚。青年时代,他考中了秀才,以教书为生。他白天给学生上课,到了晚上就古代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后来,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忙于政务,但依旧对农业相当关注。四十五岁那年,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他在为父亲守孝的三年间,亲自在家乡耕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写下了《甘薯疏》《芜菁疏》等农业著作。守丧期满后,他又多次到天津开展大型农业生产试验,写下了《宜垦令》《农遗杂疏》等农业著作,这些都为他日后创作《农政全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晚年,徐光启告病还乡,继续耕种,并搜集、整理各类资料,正式开始撰写《农政全书》。期间,他援引了大量前人的文献资料,但他并不盲从古人,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与实地考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摘录,并加以整理、补充。比如他在书中收录了史料中记载的从春秋时期到元朝的上百次蝗灾,然后加以分析,得出了蝗灾高发的时间段和原因,据此提出了有效的防治蝗灾的方法。从1622年到1628年,经过数年的努力,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终于初具规模。
崇祯皇帝登基后,徐光启重新被召进朝堂编写《崇祯历书》,没有精力再顾及《农政全书》,直到他在任职期间去世。好在当时《农政全书》的初稿已经完成,只需最后定稿。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继承他的遗志,将《农政全书》修订完成,在他去世后六年出版发行。
成书后的《农政全书》共计五十多万字,分为十二目,六十卷。其十二目包括农本三卷,田制两卷,农事六卷,水利九卷,农器四卷,树艺六卷,蚕桑四卷,蚕桑广类两卷,种植四卷,牧养一卷,制造一卷,荒政十八卷。
从内容上说,全书大致可分为农政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二者约各占一半篇幅,前者是纲领,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保障。其中的农政部分,如荒政、水利等,是此前的《齐民要术》等各类农书中很少谈及的。《农政全书》却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荒政”,高达十八卷,名列全书十二目之首,约占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中综合论述了历朝的备荒政策,统计了历代的水旱虫灾,分析了各种救灾措施,还附录了能充饥的植物多达四百余种,可谓功德无量,影响深远。至于“水利”,书中直接指出“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主张根据西北、京师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并将其与屯垦储粮、稳固国防、增强国力等紧密结合起来。
在重视农政的同时,徐光启还拿出了一半篇幅,总结并丰富了此前汉族的民间农业技术。比如书中记录了甘薯,也就是红薯的种植技术,这是徐光启自己总结的。当时他听说福建有人种植甘薯,就引进了一些种子,自己试种。成功以后,他自己总结经验,写成了一篇《甘薯疏》,后来又将其收录到《农政全书》中,用以指导百姓种植甘薯,加速甘薯推广。又如书中记录了棉花的种植技术,此前的很多农书中都出现过相关记录,但都很简略。《农政全书》用六千余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花种植经验,还总结了棉花丰收的十四字要诀:“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细致实用,深受百姓欢迎。据统计,《农政全书》中总共记录了一百五十九种植物的种植方法,堪称中国古代农作物栽培理论的集大成者。
100李贽《焚书》《续焚书》
中国古代出现了大量禁书,明朝思想家李贽所著的《焚书》就是其中之一。《焚书》共六卷,问世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部哲学及文学著作。李贽去世后,他的门人汪本轲又把他的作品编辑成册,取名为《续焚书》,共五卷。两部书收录了李贽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作品。
李贽生活于明朝晚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遭到了猛烈冲击,李贽就是反抗这类思想的勇敢斗士,这在他的《焚书》和《续焚书》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李贽对维护封建礼教、满口仁义道德的假道学最为痛恨,在书中直斥这些人口是心非,虚伪至极,“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事实上却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不过是借着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明朝的统治者极力推崇孔孟之道,李贽却在书中否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还大胆采用戏谑的笔调讽刺孔子,说孔子不过是个普通人,没什么了不起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生知”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他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观点还是有局限和缺陷的。
李贽还在书中大胆揭露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尤其是作者在《焚书》中对《水浒传》的点评。而在探求拯救百姓的方法时,李贽希望统治阶级中能出现识才善用之人,好好对有才之士加以利用,给他们报效国家的机会。这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强求古人跳出时代的窠臼显然不够现实。另外,在《焚书》中,李贽还大胆地为饱受压迫的女性鸣不平,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相当难得的。
作为两部哲学著作,《焚书》和《续焚书》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了李贽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真心”,世间所有物质与精神都只存在于“真心”中。而这所谓的“真心”就是童心、初心,也就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可将其称为“清净本源”,世间万物都在一念之间,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与成分,就像水泡和海水的声音。李贽的哲学思想中还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如他在书中指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也就是人的道德、精神等现象都存在于物质生活中。另外,书中还有很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如《续焚书》中提出凡事皆有两个方面,相互对应,“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
李贽的这两部作品反传统、反权威、大胆狂放,难怪会受到当时和后世很多进步学者的大力推崇。不过,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这两部书却好比洪水猛兽,他们多次下令对其进行焚毁。可越是这样,它们在民间就流传得越广,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有幸能读到这两部佳作。
101汤显祖《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
元、明两朝,《西厢记》在民间广受欢迎,是首屈一指的“畅销”书。后来,它的垄断地位被另一部书打破了,此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这便是明朝戏剧大师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和《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汤显祖是明朝三百余年间唯一的一位戏剧大家,他文采出众,二十六岁便出了一部诗集《红泉逸草》。他虽有才华,却在科场上屡次失利,后来终于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却又因直言敢谏,被贬到偏远地区为官。几年后,汤显祖对当时腐败的朝廷感到失望,加上几位亲人接连去世,在心灰意冷之下,他毅然辞官归隐,返回故乡江西临川,专心进行文学创作。《牡丹亭》就创作于这段时期,跟他的其余三部代表作合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取自明朝的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贫寒书生柳梦梅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
书生柳梦梅在梦中见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花园的梅树下,醒来以后便对她念念不忘。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途经梅花庵观,在其中的太湖石下发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惊觉她就是自己梦到的那个姑娘,不禁满腹疑惑。
原来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她跟随老师陈最良读书,读到《诗经》中《关雎》一篇时,春情萌动,梦到一名书生手拿垂柳,向自己求爱,两人还在牡丹亭中幽会。梦醒后,杜丽娘整日思念梦中的书生,最终相思成疾,病入膏肓。临死前,她要求家人将自己安葬在花园的梅树下,还吩咐丫鬟春香把自己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便委托陈最良安葬了女儿,并为她修建了梅花庵观。
柳梦梅捡到杜丽娘的画像后,杜丽娘的魂魄经常前来与他幽会。于是,柳梦梅便把她的坟墓挖开,她竟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陪他进京赶考。
陈最良发现杜丽娘的坟墓被破坏,便告发柳梦梅犯了盗墓罪。柳梦梅考完试后,受杜丽娘的委托,不顾当时正值战乱,冒着生命危险送家书给她的父母,说她已经还魂,结果却被杜宝以盗墓的罪名囚禁了起来。没过多久,朝廷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还是不肯接受他,强迫女儿跟他离异。他们无法调和这些矛盾,便请皇帝主持公道。皇帝对杜丽娘和柳梦梅这段奇缘甚为惊叹,最终成全了他们。
《牡丹亭》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书中对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使得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曲折离奇,充满了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引人入胜。
书中还塑造了非常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主角杜丽娘和前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后代《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经典女性形象。杜丽娘的性格很有层次:刚出场时,她只是个柔弱、本分的官家小姐;后来因与柳梦梅相恋,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跟阎罗王、老师、父亲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对抗;最终还闹到朝堂上,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这份胆识令须眉男子都自叹弗如,更何况是生活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的闺阁女子?
在光彩照人的杜丽娘的映衬下,男主角柳梦梅显得有些逊色,但在爱情面前,他同样表现得忠贞、勇敢。为了爱情,他甘冒各种风险,掘墓开棺,冒着炮火去给妻子的父母送信,虽被岳父囚禁毒打却不屈服,还在金銮殿上大胆揭露位高权重的岳父的真面目。也只有这样一个为爱执着的男人,才能衬得起如此完美的杜丽娘。
除了两位男女主角外,杜丽娘的丫鬟春香的形象也塑造得相当成功。杜丽娘从柔弱、本分到勇敢、刚烈的转变,跟春香一步步的引导密不可分。这个活泼、可爱的小丫鬟,跟《西厢记》中的红娘一样,成了文学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丫鬟之一。
另外,书中的语言文字奇巧、华丽、感情充沛,尤其是《惊梦》一折中,杜丽娘的一段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其余诸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也都是流传甚广的名句。
《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很多女性都被杜丽娘勇敢追求爱情的举动所感动,书中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潮,在后世也愈演愈烈。
除了《牡丹亭》,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作品也很值得一读,分别是《邯郸记》《紫钗记》和《南柯记》。
《邯郸记》从唐传奇《枕中记》中取材,讲述了吕洞宾帮卢生成仙的故事,其中大半内容都描绘卢生在官场的沉浮,写尽了官场的丑态,颇具批判时政的现实意义。而且整部作品结构精巧,情节紧凑,文学价值颇高,在“临川四梦”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牡丹亭》。
《紫钗记》原名《紫箫记》,是汤显祖的处女作戏剧。故事源自唐传奇《霍小玉传》,讲述了书生李益偶然捡到了一支紫玉钗,与钗的主人霍小玉相恋,历尽坎坷,两人终于团圆的故事。跟汤显祖之后的作品相比,《紫钗记》显得有些逊色,故事情节发展缓慢,抒情力度较弱,语言过分追求骈俪,流畅度不足。
《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讲述了唐朝游侠淳于棼梦游蚂蚁国的奇幻故事。在末尾处,淳于棼说:“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这便是整部作品的主旨——人生如梦,与之对应的出路就是成佛。
102王守仁《传习录》
明朝有位十二岁的少年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再联系到作者的年龄,更令人不由得叹服。这位少年长大后,便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王守仁,他毕生的哲学思想都包含在了一部《传习录》中,书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句。
王守仁,原名王云,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是王羲之的后人。他的父亲王华曾中过状元,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守仁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文采斐然。王守仁二十七岁那年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当时正值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朝廷上下无人不对其忌惮三分。偏偏王守仁不畏权贵,上书罗列刘瑾的罪名,因此被廷杖四十,并被贬黜到偏远的贵州龙场任职。
赴任途中,王守仁遭到刘瑾派出的特务的追杀,他假装跳水自杀才躲过一劫。最终,他平安赶到贵州龙场,在龙场任职期间,他将所有空闲时间都用于研究哲学,最终得以“龙场悟道”,提出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即是理,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在于心,心创造了世间一切,“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便是儒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学”的主要观点。“心学”最早能追溯到孟子,此后北宋哲学家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王守仁首次提出了“心学”二字,并首次建立了清晰、独立的心学学术脉络。之后,他开始广收弟子,传播自己的理论。
《传习录》一书是由王守仁的门人薛侃等人编辑刊行的,书中收录了王守仁生平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他的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其中。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守仁跟弟子徐爱论述《大学》的宗旨,阐释了他的“格物致新说”“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思想,由他本人亲自审阅。其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终生奉行这一教育指导思想。中卷是和友人论学的书信,都是王守仁亲笔所写,展现了他“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哲学思想。下卷是和弟子的谈话录,虽然未经王守仁本人亲自审阅,但也具体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比如其中提到他与弟子一番对话,弟子问:“南山的花开花落,怎么会跟我的心产生关联?”王守仁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而下卷中更提到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对王守仁所有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明确指出心的本体十分纯洁、无善无恶,可一旦产生了意念,随即便会出现善与恶,区分善与恶的能力便是孟子口中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此处便是“为善去恶”。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国内外都倍受推崇,日本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更曾立誓“一生俯首拜阳明”。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他这部《传习录》,相信必能获益匪浅。
103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明朝后期,文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公安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和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因三兄弟的故乡在湖北公安而得名。三兄弟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是,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创作要与时代密切相关,不应一味模仿古人,所谓“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并且也不应厚古薄今。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倡导表现作者的个性化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有感即发,信笔而成,不事雕琢,趣味横生,这成了“公安派”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不过,在题材方面,“公安派”显得比较狭隘,选择的基本都是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极少涉及社会现实。
袁宏道的文集名为《袁中郎全集》,“中郎”是他的字。全书共四十卷,包括文集二十五卷,诗集十五卷,前者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虎丘记》。这是一篇散文游记,记录了中秋之夜苏州百姓游虎丘的盛况。文中最精彩的是对唱歌场面的描绘,从最初的“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到最后的“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层层深入,意境优美。写完这一场面,作者马上笔锋一转,开始描绘虎丘的自然风光:“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这种突兀的写法,正合了“公安派”随性而发、潇洒不羁的“性灵说”创作主张。
而书中收录的散文游记《西湖游记二则》中的《西湖二》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篇游记只有短短两百余字,属于散文中的小品文。文中描绘了作者春日游西湖欣赏到的美景,但有别于寻常游人,作者没有选在“午、未、申三时”游西湖,而是特意去欣赏西湖的“月景”“朝烟”“夕岚”,没有选择赏梅,却“为桃花所恋”,审美观如此独特,并加上用笔详略的独特安排,名为“西湖”,但真正描绘西湖的语句并不多,更多的是刻画西湖的趣味和灵性,比如描绘西湖的桃花,“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西湖的游人,“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不拘格套,清新自然,是典型的公安派风格。
此外,《袁中郎全集》中收录的散文代表作还有《晚游六桥待月记》《满并游记》等,也都十分值得一读。而书中收录的诗歌,成就虽比不上散文,却也有少数佳作,比如《戏题飞来峰》《初至绍兴》等。前者描绘了飞来峰的壮丽古朴:“高古而鲜妍,杨雄不能赋。白玉簇其巅,青莲借其色”;后者描绘了山阴淳朴的风土民情:“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尖履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
除袁宏道外,“公安派”的另两位代表袁宗道和袁中道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袁中郎全集》时,不妨同时。
104冯梦龙、凌初《三言二拍》
所谓“三言二拍”,就是对明朝出现的五部短篇白话集的合称,其中“三言”是指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初所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每部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都是冯梦龙根据宋元和明朝年间的话本增删、润饰而成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其中最出名、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篇:明朝万历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一心想要从良,选中了一个名叫李甲的公子哥儿托付终身,跟随李甲乘船回乡。哪知所托非人,李甲为人懦弱、自私,他担心回家后会被严父所不容,并受一个名叫孙富的富家公子挑唆,偷偷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得知此事后失望至极,佯装答应了这笔交易,却在交易之时取出装有自己全部积蓄的百宝箱,一边怒斥负心的李甲和歹毒的孙富,一边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纷纷投入滚滚江水之中,最后投江自杀。塑造了杜十娘这个美好的女性形象,在她的映衬下,两个男性角色李甲和孙富愈发显得猥琐、卑劣。面对欺骗和背叛,杜十娘选择了最激烈的复仇,怒沉百宝箱的情节,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富感染力。
除爱情故事外,“三言”中还包括诸如《吴保安弃家赎友》《施润泽滩阙遇友》的友情故事,以及诸如《灌园叟晚逢仙女》《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的阶级斗争故事,都各具特色。
“二拍”每部四十篇,共八十篇,是凌初在冯梦龙“三言”的影响下写成的。跟“三言”不同的是,“二拍”中的故事多数都是凌初原创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描写爱情和女性问题,二是描写商人和商业活动,三是描写官场,四是描写社会风貌。“二拍”在组织情节方面尤为突出,语言也比较生动,并展现了相当进步的男女平等思想,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满少卿饥附饱飏》一篇中的这段议论:“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有人道他薄幸负心。”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世骇俗的。可惜“二拍”中包含了太多迷信思想和色情内容,其文学价值相较于“三言”要逊色一些。不过,整体说来,它依旧是“三言”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白话集。
在艺术展现手法方面,“三言”和“二拍”十分相近。以语言为例,二者都通俗易懂。比如“三言”中很多故事都改编自话本,而话本中常常会出现大段的文言文,冯梦龙将其全部改为口语,理解起来毫无难度。而“二拍”深受“三言”影响,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就算现在我们再读也能很容易理解。
在情节安排方面,为了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三言二拍”经常用到一些巧合与误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醒世恒言》中的《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两个孩子为了一文钱争执,引得各自的母亲在街上对骂。对骂内容让其中一家的夫妻互相猜忌,妻子上吊自杀,却错死在别人家门口。这家人见到尸体后惊慌失措,偷偷将尸体搬到别的地方,又阴差阳错地引发了多桩命案。最终,因这一文钱的争执,导致十三条人命枉死。故事情节乍看令人匪夷所思,细究却发现十分符合逻辑。
而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三言二拍”还经常采用悲剧与喜剧情节交叉的手法。比如《警世恒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一篇,讲述了妓女苏三和王景隆坎坷波折的爱情故事,在悲惨的情节中加插了一些喜剧情节,读起来十分有趣。
《三言二拍》是宋、元、明三朝最重要的白话短篇集,此后便迎来了中国古代的白话短篇创作高潮,不过罕有能达到“三言二拍”这种高度的作品。所以要了解中国古代的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