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登上长城 > 第36章 黄金台

第36章 黄金台

    蔡桓之乱被平定后,晋王赵恒桢在皇帝赵世泽的遗诏下顺利登基为帝,称帝后的赵恒桢第一件事便是要整改朝纲,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旧法,并实行一系列的新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日后讨伐匈奴收复失地做好准备。

    如今的赵恒桢年纪十九,正是风华之年,一腔热血的他从登基的那一天起便给自己立下誓言——十年之内一定要收复长城,将匈奴人彻底驱逐到草原之地。

    但现在唯一令赵恒桢担忧的是朝中的那一帮大臣,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跟随先皇赵世泽一路走过来的老臣,年纪都比较大,在忠诚方面绝对算得上是忠心耿耿,但在处理朝政的时候,他们有时显得是那样的迂腐,每当赵恒桢想要实行一项新法诏令之时,他们的想法往往总是与自己相左,并且在朝会的时候,他们一帮老臣总是以先皇旧臣自居,对于自己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他们从未将自己真正的放在过眼里,并且时常以“皇上尚且年幼,不懂得政务”为由,反驳了自己的意见。

    在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之时,这帮老臣由于年纪较大,思想墨守成规的原因,办事效率极其低下,这导致朝廷每一项政令的颁布都需要十天半个月的商议,而实施起来却又是更加困难。

    身为皇帝的赵恒桢十分想打破这种局面,但奈何这些老臣大多都身居高位,自己也无可奈何。

    相较于那群冥顽不灵、固执己见且身居高位的先皇旧臣来说,一些年轻的臣工士子处理事情效率可谓是非常之高。他们不仅对事情的处理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而且在给皇帝上的奏折之中还会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和建议,而这些与自己想要实行的新法也不谋而合。

    而这也让赵恒桢更加坚定了要将朝廷中的官员换人的决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有更好的发展。

    而这第一步就是先要找到宰相的合适人选,而这人也必须是支持自己的,宰相乃百官之首,如若能够得到宰相的支持,那么自己实行新法的道路也将会轻松许多。

    一天,赵恒桢诏宇文述来到勤政殿。

    “臣,宇文述,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宇文述一面圣便行跪拜之礼。

    看到宇文述走进来,赵恒桢立马放下手中的奏折,激动地从龙椅上坐起,快速走下台阶,来到宇文述身旁。对于这个曾经的将军,并且又是父皇遗诏下亲自点名的托孤重臣,赵恒桢显得格外尊重,不敢有一丝怠慢。

    “宇文将军来了,快快请起,朕正要找你有要事相商。”

    “谢陛下,不知陛下今日找臣前来有何要事?”

    “将军也知道,前不久宰相蔡桓发动叛乱,自这之后宰相的位置就一直空缺着,不知将军心中可有中意的人选?”

    “启禀陛下,对于宰相的人选,臣之前也考虑过,也惭愧,臣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能够担任我朝的宰相之职。”

    “那朝中的那帮大臣,将军也没有一个中意的吗?他们可都是跟随先皇多年的人啊。”

    “先皇旧臣对陛下虽然忠心可嘉,但毕竟也上了年纪,思想过于保守,而陛下如今风华正茂,年轻气盛,正要励精图治,实行新法,以谋变法图强,而先皇旧臣在朝堂上的意见也往往与陛下的想法相左,自古只有君臣一心,才能共同振兴社稷,达到国富民强,如果任用他们为宰相,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听见宇文述这么说,也正说到了赵恒桢的心坎上,但可惜,就连宇文述也都没有宰相一职的合适人选,赵恒桢难免露出焦虑之情。

    看到赵恒桢表情发生了变化,宇文述也知道此时的皇上正愁在朝堂之上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帮手,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陛下莫慌,先皇在世时,就曾与臣和诸位大臣一起商议过以重金寻贤士的策略来寻集天下有才之士。”

    “以重金寻贤士?”赵恒桢听到这句话,顿时陷入了沉思,随即又对宇文述问道:“宇文将军,麻烦您细说一下。”

    “当时,先皇也像陛下一样求贤若渴,于是便与众臣商议出一个办法,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道理是一样的,于是先皇便向全天下发出诏令,凡是满腹经纶,有才学之人,均可前往皇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以才谋财,有优胜被皇帝中意者,还可凭本事谋取官职,一路上的路费均由当地官员进行补发。只可惜,后来匈奴人侵占长城,北方沦陷,再加上匈奴人对中原人挑唆,致使各地发生叛乱,先皇也再无精力顾及此事,而这条对天下士子极好的策略也就不了了之了。”

    “哦,还真有此事,朕之前也仅仅是听人提起过而已。宇文将军,你说如果朕继续实行这条治国方案,是否能助阵找出宰相的合适人选呢?”

    听完此话的宇文述当即跪下并称道:“如果陛下能够真正的实行这条治国之略,莫说找到宰相的合适人选,也定会集天下士子感恩朝廷之心,我朝也定会人才济济,那时何愁北方不复,匈奴不灭。”

    听完宇文述的一段肺腑之言后,赵恒桢醍醐灌顶,准备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与众臣商议此事。

    第二日,赵恒桢端坐在龙椅之上,随即便与众臣商议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有才之士进京。

    不料户部尚书温应全率先反驳道:“陛下不可,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有才之士进京本是一件好事,但陛下可知其中也有两弊。”

    看着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大臣,想到自己又总是受到这群老大臣的掣肘,总是与自己唱反调,赵恒桢心里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但念其年老,并且又是先皇旧臣,赵恒桢还是耐心的让他把话说完。

    “这其一,筑黄金台费时费力,需要大量的金钱,而我朝近几年来一起遭受战乱之苦,并且先皇刚殡天,又需要许多金银为其修饰陵墓,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金银;其二,筑黄金台容易招揽那些寒门士子,他们出身寒微,是否有真正才学姑且先不论,倘若他们取巧欺蒙了皇上,而皇上恰好便对他们委以重任,到时必将侵犯那群门阀士族的利益,万一搞不好,朝局动荡,皇上又该如何?”温应全一本正经的解释道。

    “温尚书此言差矣,当年先皇在世时,就与我等大臣商议过以重金寻贤士的治国之策,只可惜战乱连连,此事也被先皇搁置。如今,皇上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筑黄金台以寻访天下贤士有何不可?况且那些门阀士族若真正有才,那就应该来到黄金台下为皇上排忧解难,这不正好给予他们机会了吗?”宇文述力挺皇帝道。

    “宇文大人也就是一武将,虽然是先帝钦点的托孤重臣,但对朝政之事的了解,您还有所欠缺,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我请问宇文大人,就算您说的头头是道,可这筑黄金台所用的金银又何处寻来呢?没有金银的黄金台也充其量就是个空台,只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温应全反驳道。

    赵恒桢在龙椅上静静的听着台下两人的一言一语,待他们说完后才发话:“那么依温大人所言,所愁的就是金银问题了。”

    “正是。”温应全毕恭毕敬的回答道,认为自己胜券在握。

    “朕听说,给先皇修陵墓的钱,所费的金银就高达数十万,朕决定调拨一半出来,筑黄金台使用。”

    听完赵恒桢的话,台下的大臣议论纷纷。

    这时温应全又站了出来反驳道:“陛下,不可啊!先皇在世时也算是颇有作为,算得上是一代明君,而今陛下不顾众臣反归,擅自挪用为先皇修建陵墓的费用。倘若先皇地下有知,陛下竟是如此不孝之子,岂不寒心!而这事若让天下人知道,也都会纷纷痛斥陛下的不孝之举,给陛下以口舌。”

    “哼哼。”赵恒桢冷笑了一声,随即说道:“不孝?那温大人可知先皇在临终之前可对朕说过什么话吗?”

    因为赵世泽在临终之前,只有赵恒桢和宇文述在榻前服侍,因此温应全并不知道说过什么话。

    “臣不知,请陛下明示。”

    “那好,那你们就给朕听着,先皇在临终之前曾亲自嘱咐过朕,说长城是在他手里丢的,并告诫朕,一定要过河,收复失地,将匈奴人彻底赶出长城以外,朕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够收复长城,驱除匈奴,那便是对先皇最大的不孝,朕之所以要筑黄金台,就是为了寻访天下有才之士,助朕一臂之力,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目的终究是为了早日收复失地,驱除匈奴,你们听明白了吗?”赵恒桢越说越激动,以至于连宫殿外羽林军将士都听见了他的发言。

    此时台下的众位大臣都默不作声,他们也似乎明白了赵恒桢的决心,最后在宇文述的带领下,朝中所有大臣都同意了筑黄金台一事。

    最后黄金台筑在皇城安远门门口,台上放置了大量的黄金,天下有才士子听闻此事,纷纷不远万里赶来皇都,为皇帝献上策论,治国之道,而黄金台今后也作为招揽贤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