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刘宏,东汉第十一代皇帝,章帝玄孙解渎亭侯刘苌(刘苌与桓帝为堂兄弟)之子,母亲董氏。他于建宁元年(168年)12岁时被拥立为帝,在位22年。谥号“孝灵皇帝”。汉灵帝刘宏由一个皇族旁支已经落魄了的亭侯子弟,摇身一变而为万乘之尊是幸运的。同时,他登上皇位又是不幸的。汉桓帝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宦官跃跃欲试地觊觎着皇权,外戚虎视眈眈地准备统理朝政,遍野的饥民之声,士人的不平之鸣,奏响了一曲末世哀歌的前奏。
1少年天子:身陷外戚与宦官之争
皇帝年龄的幼小,促成了外戚和宦官权力的争斗。这样的事在各个朝代都有,但汉朝尤甚,最后竟发展成为皇权的外落,这不能不说是汉代的悲哀!
汉灵帝即位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对于属于政治势力范围的宦官集团与士大夫集团的斗争,他当然会感到茫然。东汉王朝自和帝刘肇登基以后,多出幼年及少年天子,这些年幼的天子当然不会懂得如何去管理朝政大事,这就给了那些皇族外戚与内廷宦官以可乘之机,他们之间为执掌国政而不断地进行斗争,胜利的一方即代替皇帝行天子权限,汉灵帝朝这种斗争的趋势更加激烈。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集团爆发了斗争。由于灵帝年幼,朝中便由窦太后执政,她当然不会亏待窦门子弟。经过论功册封之后,她的父亲窦武被封为闻喜侯,窦太后的兄弟窦机被封为渭阳侯,位拜侍中;窦武哥哥之子窦绍为都侯,迁步兵校尉,窦靖为西乡侯,位拜待中,掌管羽林左骑。这样一来,窦氏家族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内外,显贵异常。窦太后临朝执政后,又起用了陈蕃,使陈蕃被拉拢进了窦氏家族。窦武与陈蕃又起用了在“党锢之祸”中受害的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这些大臣又出现在朝堂之上,参与政事,使许多士人看到了一些为汉室效忠的希望。
宦官曹节在灵帝即位后被封为长安乡侯,他不甘心受到压制,千方百计地通过后宫关系向窦太后大献殷勤,以此取得了窦太后的信任。但曹节毕竟是宦官,他这样做,引起了陈蕃与窦武的担忧。于是,他们密谋除掉曹节,窦太后却拿不定主意。陈、窦二人不得已采取了武力消灭宦官集团的计划,但却事先被宦官得知,从而激起了一场宫廷事变。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们把灵帝骗出宫后,关闭宫门,他们逼迫尚书起草诏令,任命宦官头目王甫为黄门令,又胁迫窦太后,夺取了玉玺,后派人去逮捕窦武等人。窦武当然不肯受诏,他与侄儿窦绍边战边退至军中,召集数千人镇守都亭。陈蕃一听说发生变乱,立刻带领属下官员及太学生80多人,手持兵器冲入承明门,与王甫的兵士遭遇。结果,陈蕃被逮捕后送往北寺狱,后被宦官折磨而死。窦武与窦绍的兵力较弱,被重重包围之后,二人不得已自杀身亡。窦家宗亲以及姻亲甚至宾客等,被宦官抓到的都被杀害了,以前经陈蕃、窦武举荐之人遭免官并永不录用。窦太后见大势已去,忧愤而死。
宦官们对窦氏家族积怨已久,他们用一个非常简陋的车装着太后的尸体,随便放置于城南一所宅院之中。曹节、王甫准备以贵人的礼节将太后随便发丧了事,结果没有得到灵帝的认可。曹节等人又想把太后独自葬于别处,不与桓帝合葬。灵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诏令公卿会议讨论。会上,曹节、王甫强调“窦氏罪恶”,朝臣互相观望,都不愿意先说话。最后,卫尉陈球说:“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临天下,它配先帝,是无所疑。”太尉李咸也表示支持。李咸上疏认为“后尊号在身,亲尝称制,且援立圣明,光隆皇药”,甚至说:“太后以陛下为子,陛下岂得不以太后为母!”这句话使灵帝最终支持了朝臣主张的太后与桓帝“合葬宣陵”的意见。
从“太后葬礼”都要拿到公卿会议上讨论一事,可以看出灵帝的昏庸无能,此后外戚与宦官的较量也告一段落。从此,宦官更加骄横霸道,直到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时,朝政都在宦官势力的控制之下。
2再起党锢祸:天子无为,十常侍弄权
窦氏外戚失势后,由于汉灵帝的无能,最后他只能成为一个傀儡皇帝,而真正的权力却落在了宦官的手中。
汉灵帝的皇位来得有点意外,因桓帝无子,他才得以刘姓族人的身份荣登宝座。自登基之日起,他的心里就笼罩着一个可怕的阴影,随着危机四伏的宫廷生活的继续,他心里的惧怕程度越来越重。他异常敏感,极其脆弱,总是担心有人图谋社稷,觊觎王位,侵夺皇权,就像他突然得到皇位那样,又在突然间丧失皇位。灵帝身边的宦官们非常清楚地掌握了灵帝的心理状态,他们利用灵帝的这种心理为自己制造有利的形势,不断地营造出“谋反”“叛逆”的假象来吓唬灵帝。
李膺等人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后,虽然被罢官并终身禁官,但天下士大夫都一致推崇他们的操守而抨击朝廷,还给他们取了许多赞美的称号:称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君是指一代之典范;称李膺、苟翌、杜密等人为“八俊”,俊是指为人之英杰;称郭泰、范滂、尹勋等人为“八顾”,顾是指能以自己的德行引导别人;称张俭、翟超等人为“八及”,及是指能引导别人追求典范;称度尚、张邂等人为“八厨”,厨是指能施财物救人危困。窦氏外戚被诛除以后,党人清廉自守,在社会上威望极高,他们为陈蕃、窦武申冤,攻击时政,自然涉及宦官的切身利益,因此,遭到了宦官的嫉恨。宦官们每拟诏书,总是重申“党人之禁”。
中常侍侯览对张俭尤其怨恨,他的老乡朱并是个好邪小人,时为张俭所唾弃,侯览便投意他诬陷张俭。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24人互相别署称号,结成朋党,图谋社稷,而以张俭为领袖,灵帝于是诏令收捕张俭。
永康二年,宦官曹节指使人奏请“诸勾党者故司空虞放及李膺、杜密、朱字、苟翌、翟超、刘儒、范滂等,请下州郡考治”。年少无知的灵帝竟问他:“什么是勾党?”曹节答道:“勾党就是党人。”灵帝又问:“党人做了什么恶而要杀他们?”曹节回答道:“他们相互勾结,图谋不轨。”灵帝问:“他们想做什么不轨的事呢?”曹节又答道:“想要夺权窃国。”一听勾党之人要窃国,灵帝马上奏准了曹节的奏请,曹节乘机捕杀虞放、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妻子皆徙边。此外,借机报私怨和地方官滥捕牵连,以致死徒、废禁者又有六七百人。嘉平元年(172年),宦官又指使司隶校尉捕党人和太学诸生千余人。嘉平五年进一步下诏州郡,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族亲,都被免官禁锢。直到光和二年,武都郡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言党锢之弊,党人的禁锢才被解除。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至此,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打击,宦官们消灭了敌对的政治力量,地位得到了提高,更加深了灵帝对他们的依赖。
宦官张让因除掉窦武、陈蕃之功,由小黄门升为中常侍。中常侍是宦官中权势最大的职位,负责管理皇帝文件和代表皇帝发表诏书,是皇帝最亲近之人。汉朝初年,中常侍没有固定的编制,惯例是设4人,每人年俸一千石。灵帝却将编制增加到12人之多,他们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以张让、赵忠为首,这些常侍都贵盛无比,分封为侯,并与时任大长秋和领尚书令的大宦官曹节、任黄门令的大宦官王甫互为表里,把持朝政,行凶作恶。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曹节死后赵忠以中常侍代领大长秋,张让也成为“监奴典任家事”的宫廷总管。此时,张、赵二人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们的父兄子弟也沾光被放到各地做大官。当时人们把张让、赵忠为首的12中常侍专权称作“十常侍”。昏庸的汉灵帝曾对人说:“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堂堂天子居然如此称呼家奴,不能不说是千古笑柄。
宦官们通过掌控灵帝,利用皇权铲除了能与他们的势力直接抗衡的力量,宦官专权由此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身体上的残缺和社会的鄙视,使得宦官们具有卑劣的人格和极强的报复心理,他们是一个十分腐朽的政治集团,由这个集团所掌控的皇帝来操持朝政,总揽大权,社会的极端黑暗是不言而喻的。在政治上,宦官们挟主专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独裁统治,人们对他们只要稍有不满,就惨遭诬告与陷害,要么流放禁锢,要么被罢官、投向大牢,或遭到杀身灭族之祸。在经济上,宦官们兼并土地,恨不得包揽天下所有的良田,将它们尽数占为己有,其巧取豪夺的行径与强盗并无不同。在生活上,宦官们更是腐化糜烂,挥金如土,并带领着灵帝也如此。宦官们的无耻作为,使东汉王朝迅速沉沦下去了。
3西苑卖官:君主爱财,取之无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在虚拟社会还是在现实社会中,这都是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原则。而灵帝作为刘氏统治天下的一位统治者,却是一位取之无道、贪婪奢靡的君主,致使刘家江山危在旦夕。
汉灵帝在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带动之下,大肆玩乐。宦官集团不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政治上的利益而实行黑暗统治,而且贪得无厌,他们派自己的父兄、子弟、姻亲、宾客、心腹到各州郡县为官,侵掠百姓,施尽各种敛财手段,积聚了大批财产。为了保证向外搜刮的畅通无阻且名正言顺,他们以皇权为庇护,献媚灵帝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宦官的带领之下,光和四年(181年),灵帝于西园及后宫设置市肆,命令后宫采女扮成客舍主人。在后宫的市肆中,灵帝令采女们贩卖、行窃,双方争斗,灵帝以此饮宴观赏来取乐,直把皇宫内闹得乌烟瘴气。
实质上灵帝对权力的兴趣并不大,他最感兴趣的是钱。灵帝刘宏虽为皇室宗亲,但因刘氏分支众多,只有少数贵盛,其余都式微了。灵帝父亲位列侯位,与大富大贵的当朝权贵相比,家境当然只能算是一般,母亲董氏,一向嗜财如命,看到别人暴富红了眼,恨不能把别人的家产全都抢过来据为己有。刘宏在母亲的感染之下,对金钱、财产有着极大的占有欲,连做梦都想着能捡到钱。刘宏做了皇帝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他却不相信全天下的财富都是他的。他视财如命,却不放心把聚敛来的钱放在宫中,于是,又派人在西苑建造万金堂,将所收的钱币缯帛藏于其中。不过他还是觉得应当像作侯爵时那样置点田地买些房产才算保险,于是就拿出一部分,派人回到河间老家购买良田,营造宅第。又将剩下的钱财分别寄存在宦官的家里,一家存上几千万。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也是欲壑无限,肆意敛财,这与灵帝的私欲不谋而合。于是张让、赵忠宦官集团便投灵帝所好,为灵帝广事聚敛,自己也乘机巧取豪夺。
宦官暗中卖官爵始于汉桓帝之时,当时是为了弥补宫廷财政匮乏的局面,还情有可原。但光和六年(1年),灵帝在张让的怂恿之下,公开在西苑设立官爵买卖所,却是为了聚积钱财。他们根据官爵大小高低及做官以后能得到油水的肥瘦分等收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出钱,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以中标上任;可以现金交易,也可以赊欠,到任后再加倍偿还。到了中平二年(185年),朝廷公卿和地方刺史、太守,以致三公,都可以用钱买了。灵帝还采纳了张让的建议,除了在西苑开设官爵买卖场所之外,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1/3至1/4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于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当时有钱者之所以买官,就是因为有了官位就可以敲诈勒索百姓,就可以不择手段地疯狂收回买官时的“投资”,甚至是一本万利。
灵帝设立西苑卖官制度后,改变了汉代以征辟的方式提拔官吏的制度。以往地方向上级每年推荐数名贤士,再通过考核选出其中合格的人向上一级推荐,审核官吏的权力主要控制在官僚手中,所以形成了官僚集团。自从官位可以用金钱买到后,许多腰缠万贯的地方豪强都做了大官,原来可以通过征辟入仕的读书人,则因没钱买官而失去了做官的机会。所以,灵帝的卖官制度使本来已经很尖锐的宦官与官僚集团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官吏以重金买得官职后,一上任便急于想方设法以各种名目侵夺财富,搜刮民脂民膏,以捞回本钱,并不能为人民办一点实事,因此,又激起了民愤。宦官弄权放纵,皇帝荒淫无道,官僚地主贪婪奢靡,使原本就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达到白热化,终于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它使汉室江山摇摇欲坠。
4灵帝憾事:后宫三丽人
后宫诸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乃至家族的利益,不惜采取极端手段,你争我夺,因此如何对待后宫之事也是皇帝能力的一种表现,但灵帝在处理中却留下了遗憾。
灵帝于建宁四年(171年)立宋贵人为皇后。宋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出身不算特别显贵,却也够得上是皇亲国戚。汉章帝时宋氏家族的两姐妹便同时被选入宫廷,而且被封为贵人,大宋贵人还生了皇子刘庆,曾被立为太子,后被废为清河王,宋皇后正是两姊妹的曾孙女辈。宋氏聪慧美丽,深知宫中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险恶生活,因而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唯恐出错而遭到不幸。俗语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渤海王刘悝的妃子是宋皇后的姑姑,宦官中常侍王甫与刘悝有过节,总想找机会进行报复。宋皇后初立时由于灵帝的宠爱,王甫没有对她怎样,后来何氏进宫,灵帝渐渐疏远了宋皇后,王甫感到时机成熟了就诬陷刘悝谋反,灵帝听信了他的话,将刘悝逼死。王甫为免遭宋皇后将来对自己进行报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于光和元年指使人诬告宋皇后利用“巫蛊之术”惑乱后宫,诅咒皇帝。灵帝非常愤怒,联想到刘悝谋反一事,即下诏废黜宋皇后,并诛杀了宋皇后的父亲及兄弟,把她的其他亲属流放。宋皇后无辜遭废,亲人又被连累,不久便忧愤而死。昏庸的汉灵帝有时也会百思不解:堂叔刘悝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他是桓帝的同母之弟,又怎么会谋反呢?宋皇后与自己共承天下,母仪天下,怎么会诅咒自己呢?虽然这样想,但灵帝还是没有走出宦官们为他制造的阴影,到死也没有对刘悝及宋皇后的冤案进行平反安抚。
宋皇后含冤而死后,灵帝并没有立后之意,但朝臣却认为国有君却无母,应尽早确立,以告天下。当时,南阳屠夫何真之女何氏召选入宫,因其美丽,正得灵帝之宠爱。若按照汉习俗及“采女制”,何氏低贱的屠夫家庭出身是没有资格入选宫廷的,但当时的腐败现象严重,她的父亲“用金帛”贿赂宫中采选人员,何氏才得以入选。何氏入宫便得到了灵帝的宠幸。嘉平五年(176年),何氏为灵帝生下了皇子刘辩,因灵帝以前的几位嫔妃、贵人所生的孩子大都夭折,刘辩可以说是灵帝的第一个儿子。灵帝因刘辩的出生而欣喜若狂,何氏因此被封为贵人。光和三年(180年),灵帝又在权臣的主张下进一步册封何贵人为皇后。
何氏由一介平民摇身一变而为后宫之主,使她产生了一种极为狂妄的不良心态。被册封皇后以后,何氏骄横之心迅速膨胀,她欲专宠后宫,对灵帝的其他嫔妃又狠又防又嫉妒。灵帝的又一爱妃王美人生下了皇子刘协之后,何氏的这种心理达到顶峰──她派人毒死了王美人。此事件之后,由于宦官的苦苦哀求,何氏保住了皇后的凤冠,但也永远失去了灵帝的恩宠而苟活。
王美人是赵国人,其祖父王苞是东汉王朝的五官中将。王美人的出现给灵帝奢靡的后宫生活带来了一阵清爽。她艳丽的容颜更胜何皇后,她具有美善的品行、大家闺秀的贤淑,才华横溢的灵秀之气,这种气质是灵帝的其他嫔妃无法相比的。但王美人得宠之时,何氏已立为皇后,何氏生性嫉妒,骄纵专横,恨透了王美人。王美人怀孕后,她担心因此而遭何氏的毒手,自己的性命受到威胁,同时也会给自己腹中的孩子带来不幸,就想方设法打掉胎儿,但却没有成功。光和四年(181年)三月,天意使得王美人生下一位皇子,即刘协。刘协的出生使何皇后不仅担心自己的地位,而且担心以后儿子的地位,因此产生了更大的恐慌,便毫不顾忌地鸩杀了王美人。事情很快被灵帝查明了,但何皇后这个杀人凶手没被废除,王美人却永居九泉之下。
灵帝每见到皇子刘协,常常会思念起善解人意的王美人,以致临死之前,他还企图违背“嫡长制”欲立刘协为帝。灵帝将立刘协的愿望嘱托给大权在握的臣子蹇硕,足见他对王美人的情意。
帝王后宫中的斗争之险恶,有时连皇帝本人也无法主宰,嫔妃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家族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采取极端手段,为达目的而你争我夺。可见,能够处理好后宫之事,也是一位皇帝能力的表现,显然,灵帝是一个失败无能的人。
5新君之位:无奈嫡长制
继承人的选择对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社稷的稳定、家族的兴衰。而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时代,家族的利益要高于国家的利益,为了保证权力的一脉传承,统治者们的选择范围是狭小的,能力是次要的,血缘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汉灵帝因对何皇后产生了憎恶,便不想立刘辩为太子,批评他“无威仪,不可为人主”。因王美人所生刘协酷似自己,又对美人有不尽的思念之情,于是,欲立刘协为皇位继承人。按照嫡长制,灵帝又担心宦官、外戚、朝臣不同意他的做法。从各个政治集团的利益上,从维护传统上,外戚、官僚与宦官三方的态度都要立刘辩为太子。灵帝无奈,却一直不死心,在临死之前把刘协托付给自己的心腹蹇硕,让他寻找机会拥立刘协为帝。
汉灵帝末期由于世运不济,刘氏政权岌岌可危,灵帝因此亲手组建了一个以“西苑八校尉”为核心的卫戍部队,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统帅这支部队,蹇硕素有“壮健而有武略”之称。尽管从表面上看,蹇硕的权力很大,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低级的军官而已,只是借灵帝的威力发号施令罢了。蹇硕与何皇后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他深知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手中握着兵权,灵帝之托很难实现;加上在嫡长制的制度之下,刘辩是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现在要他废嫡立庶,是有违常理的,更加有了难度。为达目的,就必须先诛杀兵权在握的何进,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诛杀何进。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蹇硕在停放灵帝灵柩的大殿四周密布了伏兵,欲待何进入大殿叩拜时乘机动手将其杀死。然而,蹇硕的计划却被何进得知了,何进立即部署反扑,并通报了何太后。何太后得知后,与何进一起拥兵入宫,升朝议政,宣布14岁的皇长子刘辩为皇帝,是为汉少帝(史称废帝)。何皇后以太后身份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负责军国事务。蹇硕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想到与宦官联合,商议一起捕杀何进,不巧机密再一次泄漏,何进命黄门令将蹇硕拿下并处死。
何进除掉了心腹大患,以皇帝舅舅的身份辅政,并且拉拢了“累世宠贵,海内所归”的袁绍、袁术二人,其权力日益膨胀。何进横行朝野,大臣们心中十分不平。灵帝之母董太后也愤恨不已,便发誓除掉何氏一党。何太后却先发制人,她与何进一起设毒计除掉了董太后。刘协原在董太后的保护之下生活,这样一来他的性命已十分危险。
被何进拉拢的袁绍见蹇硕、董太后虽除,但宫内宦官的势力仍然强大,就向何进献计希望尽除宦官,但何进及何太后却不赞同。袁绍几次进言都没得到同意,于是他私自行事,假托何进之命密谋诛杀宦官。袁绍的行动引起了张让等人的恐慌,他们得知袁绍与何氏正在密谋诛杀宦官之事,于是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何进。何进部将吴臣、张章得知何进被杀,急忙调集军队包围了皇宫;中郎将袁术也率兵攻打宫殿,放火烧了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逼迫宫中交人。张让等人慌忙去见何太后,只说何进谋反焚宫,却没说他已死。何太后惊慌失措,被张让等人挟着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一起,逃入北宫。
这时,袁绍等带人冲入宫中,他命令军士见宦官就杀,但却不见张让、段佳二人。原来,他们携少帝兄弟已出北门,夜走小平津,逃到了黄河岸边。被何进的同党追上后,张、段二人自知难免一死,转身投入了滚滚东去的黄河之中。
这场外戚与宦官的火拼,两败俱伤,刘氏政权实际上也就随之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