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沙场:霍去病的战歌 > 第39章 登高者必寒

第39章 登高者必寒

    自从北疆大捷以来,秦宇的威名在大汉朝如日中天,无论是将士,还是百姓,都对他敬仰备至。然而,随着战功越来越显赫,秦宇却变得更加低调和谨慎。回到长安后,他并未沉迷于皇帝赐予的赏赐和荣光,反而更加勤勉地投入军务之中。秦宇几乎每天都在将军府中埋头研读兵法,时不时还会前往军营亲自操练士兵,似乎根本无暇顾及名利。

    这份勤勉让不少人更加钦佩,但同时,也引来了某些人的嫉妒和猜疑。秦宇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几乎每一个士兵都将他视作偶像。他的每一次亲临,都让士兵们士气高涨,操练时格外卖力。秦宇不仅懂得如何打胜仗,更明白如何维系士气和军队纪律,这让他的军队愈发强大,几乎成为汉朝军中的顶梁柱。

    然而,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秦宇登高而寒,虽然他并无意图取代任何人,却免不了遭受暗中非议。在朝堂内外,有一些人开始小声议论起他。有人说秦宇手握重兵,且常年与士兵为伍,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为国家操劳,实则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意图不可告人。

    “你看,霍将军年纪轻轻,已经功劳卓著,如今他整日扎根在军队中,恐怕不只是为了操练士兵吧?”某些达官贵人在私下议论时,话里总是带着一丝冷嘲。

    “是啊,霍将军深得陛下宠信,但再这样下去,恐怕就不是简单的信任问题了。若他在军中势力过大,谁能保证他日后不会取代朝中其他重臣?”

    这种暗中流传的谣言,逐渐在朝廷中发酵,尤其是一些心怀妒忌的人,更是添油加醋,刻意夸大秦宇在军中的影响力。他们说秦宇几乎控制了大汉军队的命脉,若他想要谋反,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甚至有人开始向皇帝进言,劝告汉武帝防备秦宇。

    “陛下,霍将军在北疆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如今天天与士兵为伍,操练不止,实在令人怀疑他是否别有用心。”有位大臣在朝会上婉转地说道。

    汉武帝刘彻听后,沉默片刻。他并非听不懂这些话中的含义,毕竟这些猜疑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随着秦宇的声威日益高涨逐渐蔓延开来的。然而,刘彻心中清楚,霍去病,也就是如今的秦宇,绝不是一个贪恋权势之人。相反,他知道秦宇自从回到长安以来,几乎不曾沉迷于繁华的权贵生活,反而日夜钻研兵法,时刻为保卫大汉疆土而思考。

    “霍将军是我大汉的擎天之柱,他之所以勤勉操练军队,是为了防备匈奴卷土重来。”汉武帝轻描淡写地回应道,似乎并不为这些言辞所动。

    然而,尽管皇帝如此信任秦宇,朝中仍然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试图将这股猜忌传入军中,试图分化秦宇与将士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些暗流并未能动摇秦宇的心志。回到将军府中,秦宇反复思考着如今的局势。他知道,随着战功愈盛,谣言和诽谤只会越来越多。这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权力斗争中的常态。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犹如高山之巅,虽景色壮丽,却寒冷刺骨。

    “登高者必寒,”秦宇自言自语,眉宇间透出一丝淡淡的忧思。这样的局势让他不得不时刻保持清醒,既要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又必须对朝中局势保持警觉。他不愿意陷入朝堂的权力纷争,但也明白,身居高位的人,永远无法逃避这些争斗。

    翌日,秦宇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军中操练,他深知,大汉的安宁靠的不是个人的荣誉与权势,而是军队的实力和团结。他带领士兵们演练新战术,鼓励他们时刻保持警惕,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他还亲自上阵示范,士兵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与日俱增。

    然而,随着秦宇在军中的声望越来越高,朝中的猜忌也愈发严重。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们开始散播更多流言,企图动摇皇帝对秦宇的信任。

    一日,秦宇结束了军中的操练,回到将军府中。他看着满墙的兵法书籍,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疲惫。他知道,自己虽然身处荣耀之巅,但四周却满是陷阱和阴谋。他曾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战功,能够改变局势,但如今看来,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彻底赢得朝堂的支持。

    就在此时,一封从宫中传来的密信打断了他的思绪。这封信来自于他的姨母——皇后卫子夫。她在信中提醒秦宇:“外界的流言与诽谤,不要轻信,也不要被动摇。朝堂上的斗争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复杂和危险,身处高位,须时刻谨慎。”

    秦宇看完信后,心中顿时明了。朝中的斗争远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加诡谲,他不仅要时刻警惕外敌的侵扰,还必须小心朝中的暗流。秦宇握紧了拳头,心中暗暗发誓,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他都不会退缩。正如战场上他率领汉军击败匈奴一般,在这权力的斗争中,他同样会无畏前行。

    秦宇接到汉武帝的密旨后,心中不免微微一震。自从北疆大捷之后,他一直全心投入操练兵士,确保汉军始终处于战备状态。然而,汉武帝刘彻此刻的态度却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尽管汉武帝口中所说的理由冠冕堂皇,像是替他着想,但秦宇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似乎另有深意。

    那日,朝堂之上,有关他“过度操练兵士”的流言风声鹤唳,秦宇心知汉武帝或许已经动摇了一些信任,尤其是在朝臣们日日进言的压力之下。如今皇帝让他调查边境贸易的问题,一方面是交给他新的任务,另一方面或许也是为了让他暂时离开军中,以此缓和朝中的风波。

    秦宇躬身领命,恭敬地退出了皇宫。他走在长安的街道上,眼前依旧是繁华如常,百姓安居乐业,似乎丝毫未被外界的战事影响。然而,秦宇知道,远在边境的匈奴并未真正被彻底击溃,他们如同潜伏的毒蛇,随时可能伺机反扑。而这次汉武帝提到的“内应”和“边境贸易”,更让秦宇心生疑虑。

    回到将军府后,秦宇坐在书案前,仔细思索着这次任务的意义。边境的贸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复杂矛盾点之一,尤其是在战事未绝的背景下,双方的经济往来始终充满了猜疑与利益的争夺。秦宇从来不认为贸易本身就是问题,问题在于,谁在利用这条贸易线做文章?更重要的是,究竟是谁在背后出卖大汉的军事情报,甚至帮助匈奴做出精准的突袭?

    想到这里,秦宇眉头微皱。他决定亲自前往边境,既是为了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也是为了搞清楚匈奴与边境贸易的内在关联。再者,这个任务能让他暂时离开军营,避开朝臣们的猜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翌日清晨,秦宇便带领一支精锐小队,向大汉边疆疾行而去。行程一路无事,几日后,队伍便抵达了边疆重镇——雁门关。

    雁门关作为大汉与匈奴之间的贸易枢纽,一直是两国间经济往来的核心地点之一。在这里,大汉的商队与匈奴的马贼、牧民交织,既有合法的边境贸易,也隐藏着无数黑市交易。秦宇一进入雁门关,便感受到这里弥漫的复杂气息。

    在关中负责守备的将领见到秦宇到来,立即迎上前去,恭敬地行礼:“霍将军,边关守军已整顿完毕,随时听候将军的调遣。”

    秦宇摆了摆手,示意对方不必多礼。“此次前来并非为了军务,而是奉陛下之命,调查匈奴与边境贸易的事宜。你且将近些时日的商队往来情况详细告知于我。”

    那将领显然有些意外,连忙点头,赶紧将最近的商队出入记录呈递到秦宇面前。秦宇接过记录,细细翻阅。表面上看,这些商队的活动一切如常,然而细读之下,他却发现某些商队的出入频率与时机格外诡异,尤其是有几支商队总是在匈奴进犯之前不久刚刚抵达边境。

    秦宇眉头紧锁,心中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这些商队的动向,似乎与匈奴的行动密切相关,难道这些商队之中真的隐藏着内应?

    “这几支商队有什么特殊背景吗?”秦宇随即问道,手指点在几支商队的名字上。

    那将领思索片刻,摇了摇头:“霍将军,这些商队表面上看与其他商队并无区别,都是边疆地区的老牌商贩。不过……据说他们中有些人与朝中的权贵有些关系。”

    听到这里,秦宇心中顿时了然。这些商队或许正是利用与权贵的关系,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更让秦宇警觉的是,这些权贵或许不仅仅是边疆的地方势力,而是与朝中的某些大臣有所勾结。

    “查查这些商队的来往记录,尤其是他们与匈奴的接触细节,务必详细。”秦宇语气凝重,显然已经对这些商队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随着调查的深入,秦宇渐渐掌握了更多的线索。他发现,这些商队不仅与匈奴保持着贸易往来,甚至有些商队在大汉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便将军队的动向提前透露给了匈奴。这些商队实质上成了匈奴的耳目,为他们提供情报,换取匈奴的马匹、粮草以及珍贵的皮毛等物资。

    至此,秦宇心中已然明了。边境的贸易问题绝不仅仅是经济往来,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阴谋。甚至有朝中的某些权贵,利用自己的地位,通过这些商队与匈奴暗中勾结,以此获取巨大的利益。这也解释了为何匈奴屡次能够在汉军行动前精准出击,造成了多次边境的惨重损失。

    想到这里,秦宇深吸了一口气,暗暗下定决心:不论这些背后的势力有多么庞大,他都一定要彻查到底,为边疆百姓讨一个公道。

    “霍将军,接下来该如何行动?”将领问道。

    秦宇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缓缓说道:“继续监视这些商队,不要惊动他们。我要亲自前往匈奴与他们接触的地点,看看他们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既然匈奴的问题已经渐渐浮出水面,秦宇决定顺藤摸瓜,彻底捣毁这些隐藏在暗中的黑手。他心中暗自警告自己,眼前的局势远比战场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然而,作为保家卫国的将军,他绝不能退缩。即便面对的是朝中的权贵,甚至是深藏的内奸,他也要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