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坐在宽敞的会客厅中,厅内陈设华丽,四周摆放的宝物无一不是当朝达官贵人所赠。自从他在北疆大胜,汉武帝的赏赐接踵而至,声名远播,朝中不少大臣都争先恐后地前来拜访。来者带着各种稀世珍宝和奇物,言辞恭维,只为与这位“长胜将军”结交,甚至有些贵族的小姐也频频出现,欲以联姻的方式拉近关系。宅邸内外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秦宇虽对这些示好者的目的心知肚明,但表面依旧应酬得体。他的头脑清醒,知道在这座高墙深院之中,权势和名利如同一柄双刃剑,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卷入朝堂的权力斗争中。
正在他思索间,管家轻声走进来,恭敬地禀报:“将军,皇后娘娘驾到。”
秦宇闻言,立刻起身,连忙迎出门去。他深知卫子夫不仅是皇后,更是霍去病的姨母,与霍家有着深厚的亲情和渊源。在如今的身份中,秦宇从未忽略过这一层关系。即便他内心仍保有现代的思维,但身为霍去病,他必须谨慎处理与卫家的关系。
“皇后娘娘驾临寒舍,真是令我蓬荜生辉,快请进。”秦宇恭敬行礼,亲自迎接卫子夫进了正厅。
卫子夫穿着端庄的皇后华服,步伐稳重,面容上透着一股沉静与威严。她的眼中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秦宇的关心,也有着一丝隐隐的忧虑。
落座后,卫子夫微笑道:“去病,如今你得到了皇上的无尽宠信,朝中声名大噪,真不愧是霍家的骄傲。但今日我来,并非为此恭贺你,而是想与你谈些心中之言。”
秦宇连忙肃然,低头道:“姨母的教诲,去病必当铭记于心。”
卫子夫目光如炬,轻叹一声道:“你现在已身居高位,名震朝野,但切莫因此松懈警惕。自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越是显赫,越容易成为他人的眼中钉。”她语气中透着深深的担忧,“皇上对你十分信任,北疆一役更是让你成为众望所归的英雄。可权力和名利有时并不是好事,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朝堂之上。”
秦宇听到这番话,心中略感意外,卫子夫的态度如此直白,显然不仅仅是对晚辈的叮咛,而是对当前局势的深刻洞察。
“姨母之言,去病铭记在心。但不知您是否有具体的顾虑?为何会如此提醒我?”秦宇虚心请教。
卫子夫的目光变得更加深沉,她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道:“朝堂之中,波谲云诡。你是皇上最器重的将领,功绩斐然,自然也成为了某些大臣的眼中钉。朝中有些人不愿见到皇上的权威日益巩固,甚至有人暗中与外敌勾结,意图动摇朝政。而你,正是他们的障碍。”
秦宇心中一凛,虽然他早已察觉到朝中某些势力暗潮汹涌,但并未想到事情竟然如此严重。他深知卫子夫的地位和眼界远超一般人,若她提出这些担忧,必然不是空穴来风。
“去病,你虽年轻有为,但切莫被胜利冲昏头脑。如今的形势复杂,你必须谨慎行事。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大汉的命运。”卫子夫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严厉。
秦宇沉思片刻,随即抬头道:“姨母所言极是,去病明白其中的利害。只是如今匈奴虽暂时退避,但边疆局势依旧未稳,朝中也有不少势力蠢蠢欲动,去病该如何自处,才能不陷入权力的漩涡?”
卫子夫缓缓摇头,神色凝重:“皇上固然信任你,但你也不能因此失去警觉。你要在功绩与低调之间找到平衡,不要轻易卷入朝中的派系斗争,尤其是那些看似无害的拉拢和示好。有些人表面与你交好,实则在等待你犯错,一旦你失宠,他们便会一拥而上,将你置于死地。”
秦宇点了点头,心中渐渐有了些许思路。卫子夫的提醒无疑为他敲响了警钟,他现在虽盛极一时,但正因为如此,处境也更加危险。凡事过犹不及,若不慎处理,将会为自己和整个家族带来灾祸。
“姨母,去病定会谨记您的教诲,保持清醒头脑,谨慎行事。”秦宇语气坚定,眼中闪过一丝冷静的光芒。
卫子夫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温和了些许:“你能这样想,姨母便放心了。霍家世代为国效力,忠心耿耿,我希望你能继续为大汉守护疆土。但切莫轻易被名利左右,否则你所处的高位,亦会成为你的陷阱。”
秦宇点头应允,心中已然下定决心,不仅要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也要在这朝堂的暗潮中稳步前行,步步为营。
随着卫子夫离开宅邸,秦宇再次回到了书房,脑中仍在回荡着她的提醒。这场提醒让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权力的游戏远比战场上的厮杀更为复杂。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格外慎重,因为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任何一丝大意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皇宫大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汉武帝刘彻端坐在御座之上,目光深邃,俯瞰着下方的群臣,众官员纷纷跪拜,依次上前陈述各自的见解。正当众人议论朝政之时,一位年长的文臣缓缓起身,神色郑重地向汉武帝进言。
“陛下,臣有一事进言,虽关乎朝廷大计,但实属不得不言。”这位大臣的语气中透着一丝谨慎与忧虑,然而话音一出,大殿内众人纷纷侧目,显然知晓接下来会是什么内容。
汉武帝眉头微微一蹙,点了点头:“讲。”
那大臣恭敬地一拱手,接着说道:“陛下,臣等皆知,霍将军北疆大捷,为大汉立下不世之功,实乃我朝之柱石,然而臣担忧,霍将军如今掌握大汉所有兵马,又屡屡受到陛下的重赏,威望渐隆,恐怕难免有功高盖主之嫌。”
此言一出,顿时陷入一片死寂,众人皆屏住呼吸,不敢轻易开口。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霍去病是大汉战功赫赫的英雄,将其与“功高盖主”四字相连,无异于对朝中局势投下了一颗巨石。
汉武帝脸色微微变化,但并未急于表态,只是冷静地看着那大臣。他一向是个胸怀大志、赏罚分明的帝王,对霍去病的战功从未吝惜嘉奖,但如今被如此直接地提及“功高盖主”,他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另一位朝臣见状,犹豫片刻后也站了出来,附和道:“陛下,霍将军年少有为,确实为国立下赫赫战功,但臣也不得不担忧,如今边疆稳固,霍将军的兵权过重,若是日后有不臣之心,恐怕会酿成大患。”
此言气氛更加沉重,众臣面面相觑,心知眼前的话题牵动朝政核心,涉及汉武帝对权臣的态度。霍去病在朝中地位显赫,军权重握,且深得皇帝宠信,但正因为如此,他的存在也逐渐成为了某些大臣心中的隐忧。
片刻之后,另一名大臣也站了出来,神色阴沉:“陛下,霍将军虽然战功显赫,但正因为他统领边疆大军,若长此以往,恐怕会动摇国本。臣请陛下三思,或许该让霍将军暂时卸下兵权,回京休整,避免功劳过盛。”
这些言辞,似乎是在为皇帝的江山长治久安着想,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意在削弱霍去病的军权。
汉武帝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中每一个发言的臣子。他了解这些大臣的心思,有人是真心为国着想,有人则是为私欲谋划,害怕霍去病的权势过盛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地位。对于霍去病,刘彻心中清楚,他不仅是大汉的功臣,更是他用以对抗外敌的重要力量。但同时,霍去病的威望与掌控的兵马确实已成压倒一切的存在,如何在宠信与权衡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汉武帝必须考虑的难题。
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附和那几位提出异议的言辞,似乎这已然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共识。尽管他们不敢公然反对霍去病,但潜台词中的不安却昭然若揭。
汉武帝突然抬起手,示意众臣安静。议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皇帝的态度。
“朕知诸位爱卿所言何意,”汉武帝的声音威严而沉稳,“霍将军确是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但朕相信他忠心耿耿,绝无不臣之心。”
他的语气平静,但却带有一种不可置疑的坚定。这是刘彻对霍去病的信任,也是在向群臣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霍去病目前无可取代。
汉武帝继续说道:“边疆战事未稳,匈奴虽已暂退,但暗中尚有蠢蠢欲动的敌寇。霍将军守护我大汉疆土,不可轻言撤兵。兵权在他手中,正是为了保我汉土安宁,诸位勿需再提此事。”
他这一番话,既是在维护霍去病,也是在向朝中那些觊觎霍去病权势的大臣敲响警钟。
众臣纷纷低头称是,心中却各自打着不同的算盘。虽说汉武帝此刻力挺霍去病,但长此以往,谁能保证霍去病不会成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眼中钉?
随着进言结束,汉武帝刘彻依旧坐在御座之上,目送群臣鱼贯而出,心中却久久无法平静。朝中的风波远没有结束,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既要保住霍去病这样的忠勇之臣,又要防止朝堂之中的隐患蠢动。这是他身为一国之主的使命,更是汉朝兴盛长久的关键所在。
在这纷繁复杂的权力角逐中,汉武帝深知,一个强大的帝国需要忠诚的武将,也需要稳固的内政,而如何平衡两者,将决定大汉王朝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