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023章 面会秦良玉

第023章 面会秦良玉

    “启奏陛下,陕西巡抚急递。上月月末,陕西平凉县爆发民变,乱民数千,攻占县城,劫掠府库。臣胡廷宴收此奏报已与赈灾大臣开展了维稳事物,但臣唯恐事大,特此陈奏。”

    通政司主事是急匆匆的进殿急奏,听到这话,众朝臣全部都就是一惊。

    “陛下,臣愿带兵速去剿灭叛民。”

    “陛下,此事当谴胡廷宴调集兵马剿灭叛逆。”

    还未等张书缘与朱由检回过神来,朝中的诸多大臣已经开了口。

    “准,着胡廷宴挟陕西总兵倾力剿灭叛逆!”

    就在张书缘刚想说些什么的时候,朱由检就已经开了口。

    “等等陛下,臣以为此事尤为古怪,臣张书缘愿请命前往陕西一探。”

    事急从权,张书缘也顾不上礼仪不礼仪的,当即就站了出来。

    说实话,这件事他是怎么看怎么感觉怪异,因为这刚拨了一百五十万两没几天,陕西怎么就发生民变了呢?

    “陛下,勿要听张阁部多言,这自古以来刁民甚多,多于灾年生乱,臣想来这必是刁民趁机祸乱,以求私利。”

    站在左后方的右都副御史李春茂旋即出言。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应李御史所言,我华夏自古虽说民众很多,但要生出事端必是有天灾人祸逼人叛逆!臣愿代陛下前往陕西以探明察!”

    见有人站了出来,张书缘也懒的和他哔哔,顺着他的意思就说了下去。

    “陛下,张阁部所言甚是,此事应当要计议一二,倘若真有人祸,那这绞杀势必会引动各方。臣赞同张阁部所言!”

    出任了新一任的刑部尚书,韩继思想了想就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韩尚书所言过虑,那刁民势必因灾心生不满,故此纠集乱民以谋私利,臣恳请陛下速发天兵剿灭乱民!”

    瞬时间,朝堂上就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镇压,另一派主张查明真相。

    看了眼张书缘,朱由检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于是便故作思量了一番道。

    “准奏,着内阁阁员张书缘为钦差特察陕西民变一案!”

    “臣遵旨。”

    “退朝!”

    撂下这句话,朱由检便就走了。

    而大多数朝臣则是对着张书缘轻蔑的发笑。

    他们认为,他去陕西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若有人祸尚且罢了,若是没有那可就落了个浪费朝堂资源的把柄了。

    没错,在他们看来,这民变无非就是个杀字罢了,只要大军一到有谁还敢乱来。

    对于他们这种偷懒的想法,张书缘很是看的明白,可他知道无论如任何,此事都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万一绞杀不成又酿出新乱,届时天灾四起那这岂不是又走上了老路?

    瞥了一眼满堂朝臣,张书缘转身就走出了金銮殿。

    在他刚出去没一会儿,就被英国公之子张世泽与刑部尚书韩继思给叫住了。

    “张阁部实乃大义啊。”

    刚一见面,韩继思就是一拱手。

    “是啊,这民变一事自古无不牵扯人祸,张兄真乃是慈悲心肠。”

    张世泽也是敬佩的拱手。

    虽说他年少,但他身为国公之子是肯定看了很多书的。

    “嗨,过奖了,张某不过是想少些对内杀戮罢了。”

    “诶,我乃说的是实话,这自古以来又有几人能站出?大多不是镇压就是装作没看见。只有阁部您肯定出来为民言语啊。”

    韩继思说的没错。

    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讲,大体上就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来办差,而像这种事情,也只有在皇朝鼎盛时期才会有大量的人站出来为民请命。

    当然了,这也只是个大概并不是人人都会那么想,就比如卢象升与孙传庭这种大牛。

    “真是过誉了,两位张某还有要事,等我从陕回来,我们再好生一叙。”

    “好,此去望阁部一路顺遂。”

    “好,那我就等着长兄回来了,此去若是有求可去找渭南李氏。”

    “好,告辞!”

    正当张书缘要走时,一位身着红袍的太监就便跑了过来。

    “张阁部,陛下口谕,宣吏部左侍郎兼内阁阁员张书缘到坤宁宫暖阁觐见。”

    “臣遵旨。”

    由于有外人,张书缘便只得是跪地接旨,韩继思与张世泽也是跪地参拜。

    “两位走了。”

    点了点头,张书缘便大步流星的随着太监到了坤宁宫。

    刚一进来,他就见到了一位中年妇人在与朱由检闲聊。

    原来,自这早朝快结束时,这位妇人就被太监引到了宫里。

    没错,这位妇人正是西南石柱秦良玉。

    在他的眼中,这秦良玉长的很是传统,虽然称不上美,但也说不上丑。而她的身材很是健硕,眉间的英气更是从眼中绽开,让人一看就知,这是一位常年在马背上的骁勇战将!

    “臣张书缘参见吾皇……”

    还没来得及施礼,朱由检就打断了他的话。

    “快免了这套吧,朕方才跟夫人讲过了你。”

    “啊?!”

    听到这话,张书缘就是一愣,他没想到这朱由检竟然会如此胆大。

    这说实在的,朱由检之所以跟秦良玉道出他的身世,自然是见他很累给他找一个帮手,最好这个帮手还能有兵权在身。

    而那满朝文武,无论是孙传庭,还是袁崇焕,亦或者勋贵一系,在他看来都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些人都太过于复杂了,只有这位还算简单没那么多的勾心斗角。

    当然,朱由检之所以得出了这个结论,自然是结合了两个原因,一是她乃张书缘举荐的,二是他也命曹化淳去查过这位南柱石。

    “见过阁部。”

    秦良玉适时的出声,眼神是好奇的打量着眼前的青年。

    “不敢不敢,小子拜见夫人。”

    “呵呵,张阁部眉间英气蓬勃,声音镇定,陛下没有说错,阁部果然是个行大事之人。”

    看了张书缘一眼,秦良玉便就点了点头赞赏着道。

    “不敢不敢,在下不过是有一些见闻,万担不起夫人如此肯定。”

    在这位的面前,张书缘其实是有些自愧不如的,毕竟她一妇道人家是办成许多牛人都办不成的事。

    “好了,你二人就别客套了,大伴给小哥搬把椅子。”

    “是,皇爷。”

    王承恩遵命旋即搬了把椅子放到了张书缘的身旁。

    “谢公公,陛下,喊我来是有什么事儿?”

    俯身坐下,张书缘便不由的正色问道。

    “喊你来自然是想让你与宣慰使结识结识,二来也是想问问你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样啊…那既然陛下说起,那小子就想问问夫人,那陕西的具体情况了。”

    没二话,张书缘便直接看向了秦良玉。

    一听此话,秦良玉先是叹了口气,而后又斟酌了一番。

    “阁部,陕西的情况很不好,我领军经过汉中时就见到了不少灾民,许多田产是干涸的都裂开了,地面上的植物也大多萎靡,但市面上还是有粮在卖,不过价格就……”

    “那西安府情况如何?”

    “回阁部的话,西安府还好一些,但也是有土地干涸的问题。”

    听着秦良玉的话,张书缘就暗想了一下。

    照此情况来看,陕西的局面倒也不算太危,只要人还有吃的就能行。

    “好,我心里有数了。”

    “小哥,那你此去这朝里朕该当如何?”

    “陛下,眼下有大把的事可以做,先让李邦华去检阅京营,有谁敢反对就请秦将军出手,哪怕是勋贵出面了也要搞!”

    “嗯,还有呢?”

    “还有就是请陛下着冯英修筑河道,从南方引水至北方,在让温体仁去吕宋买粮。”

    “好,朕记下了。”

    “秦将军,我这一去怕是短时间不会回来,这朝里之事就拜托将军了。”

    “自当如此,阁部无需多言。”

    秦良玉真不愧是未来的“忠贞侯”,不但没问缘由,反倒是一脸坚定的应承下了此事。

    其实,朱由检也没跟她说太多,只是说他张书缘是天上来人,是带着匡扶我大明使命来渡劫的……

    对于皇帝的话,秦良玉是压根就不信什么仙人之说的,但当她听到,张书缘凭着红口白牙就破了山西走私大案后,她就相信了世上是真有仙人了。

    “陛下,既然说完了正事,我也该启程了。”

    “嗯,这朝里你就放心吧。对了,这是朕的手谕你等下去御马监找一下许显纯,让他带人跟着去你陕西,顺带你也帮朕看看这新军如何。”

    没错,自从朱由检跟面会了他之后,见他恢复些了心力,就对其施展了“打一巴掌给一颗枣”的技能,让他迁任了御马监提督之职。

    朱由检是笑呵呵的笑着,就好似是要让他看看自己的宝贝如何一样。

    “陛下,那你安全……”

    “阁部放心,陛下这里有我有在,若是有人胆敢造次,我必将扒了他的皮!”

    “那好,那我就走了,陛下保重,将军保重。”

    “放心吧,有秦将军在朕不会有恙的,大伴去送送小哥。”

    见朱由检的安全有人负责了之后,张书缘起身一抱拳就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