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022章 陕西民变、蒙古事变

第022章 陕西民变、蒙古事变

    “哦,为何?”

    “陛下,我大明历经两百多年,太祖时定下的俸禄现已是难以支撑百官生活了,就如臣前日那样,经常遭受无钱之用。所以,臣以为我朝中的不正之风就是于此有直接关系。”

    “那诸位的看法呢?”

    一听小哥要出手了,朱由检便就看向了其他人。

    “张阁部所言即是,臣担任御史之时就曾见到过这种现象,但奈何那时魏阉势大,臣递上的奏疏全部被打了回来。”

    李标是无奈的摇头,眼中很是为当年不忿……

    “既然诸位都无意见,那明日就让朝上议一议吧。”

    见这几位都有些落寞了,朱由检便直接就下了定论。

    “是,那臣回去后就谋划谋划……”

    身为户部出身的毕自严旋即应声,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彩,好似是见到了明君一般。

    这不单是他,就连韩爌这个老狐狸都是如此。

    这说实在的,若是换做去年提这事儿,他毕自严第一个就站出来反对,因为国库里没钱是众所周知的……

    “那就烦劳毕阁老了,尔等也别指望他一个人,大伙儿也都琢磨琢磨。”

    “是,臣等遵旨。”

    “嗯,时间差不多了,今儿就先这样。”

    说着,朱由检便作势要起身了。众人见状忙是起身弯腰,做好随时恭送的准备。

    起身站起,朱由检先是看了看他们又看了看张书缘后,就便做出了一件颇为惊人的举动。

    “自朕继位之后,天下风乱,先有阉党荼毒,后又天灾肆虐,以后这政事想来会数目繁多,朕今后就多多拜托诸位了。”

    朱由检说着就朝他们微微躬了躬身。

    虽说他躬身的幅度不大,但也是把众人给吓到了。

    “陛下这是臣等应该的,臣等万不敢受此大礼。”

    众人赶忙跪下还礼,同时表达立场。

    “嗯,多的话,朕就不多说了,诸位也早些忙完慢些回去吧。”

    撂下这句话,朱由检便大步流星的走了。

    “陛下真乃圣君啊,不但心怀大志,更有护臣民之心呐。”

    一时间,王永光、毕自严等人是感动不已,只感觉这大明有救了!

    “诸位阁老,我们进去办公吧。”

    看了眼中这几人,张书缘便走出来道。

    “好,我们势必要展开新政,走随老夫开创我大明的明天!”

    韩爌也是意气风发,大手一挥就走进了阁部,其余几人纷纷跟进。

    这说实在的,东林与浙楚齐几党,也不全是那一心搞党争之人,他们也想名留青史的……

    跟原先的内阁司员交接完毕,张书缘才算是更加了解明末。

    在他看来,此时的大明国情要比史书中写的还要危险。

    不但人口土地鱼鳞册数十年未发生变化,就连各个地方的开支情况都是很混乱的。

    就比如,河南一带筑堤,一年开支竟然能花费高达三十万两白银!

    要知道,这三十万两可占是到了大明年入的百分之十啊,就这还是按照他能每年收入三百万两来计算的。

    而且,除了这两点之外,整个朝中的用人规则也是一塌糊涂,不说全是请托来的,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关系户。

    捏着头疼的脑袋,张书缘顿时就感觉到了心累。

    在他看来,想要革除这些弊病绝不是一两年的功夫就能搞定的,这弄不好还得掀起几次大案才行。

    “张阁部别做了,这事情是做不完的。”

    正当他头疼的时候,不远处的王永光就凑了过来说道。

    “哦,知道了。”

    “呵呵,张郡王,您今日所提真是大胆之极啊,比我那拴症还要直接。”

    “哦,不敢不敢,在下没想那么多,只是看到了一些现状想向陛下阐述一番罢了。”

    “诶,郡王说笑了,你这增加薪禄一事若是与我这肃清吏员之法相合,那必然可使我大明朝容光焕发啊,别的不说,单说这满朝风气就能好上很多了。”

    很显然,这疑似浙党成员的王永光是想做些实事的。

    也是,他今年都有六十多岁了,做官做到了这个份上,哪怕是在争斗也得要考虑子孙的品评了。

    “是啊,希望此事可成吧。”

    两个人相识了一眼,大有一副忘年交的感觉……

    等他回到家中,时间已是到了亥时。

    幸好,他是身为现今的内阁成员,要不然的话,恐怕只就能是夜宿文渊阁了……

    没办法,古代夜晚就是如此,基本上没有什么夜生活,普通百姓在吃过饭后早早的就歇息了,只有达官显贵还稍微好点,但也不敢随意在城中溜达,只能是在家看戏或跑到教司坊……

    带着满身的疲累,随意的扒了两口饭,他就沉沉的睡去了……

    一夜转瞬,天刚微亮,他就被明志给叫了起来。

    无奈,这朱元璋定的规矩,就是要求官员们在半夜三更爬起来。

    随着他起身,三个小丫鬟就端着脸盆毛巾走了进来,伺候他穿衣洗漱。

    不得不说,古代达官显贵还很懂享受的,不但有人去伺候穿衣,更有许多小玩意来彰显自己身的与众不同。

    这不,明志就给他送了件香包。

    这香包是用绸缎缝制,上面绣着山河飞鸟,更有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散出。

    “诶,这是啥?”

    “呵呵,王爷,这是小的昨日在西打磨厂买的,听人说这里面是放了佛郎机的香料,十分耐用。”

    “是吗,那我可要谢谢你了,对了,这是多少钱?我拿给你。”

    “这没多少钱,王爷您就收下吧。”

    这自打跟着张书缘出了宫,明志也变了,不但变的更为开朗了,就连说话时的语气都大胆了起来。

    不但如此,他更是坚定了跟张书缘混的信心,完全就是一铁杆粉丝。

    “你啊,行了,既然不贵重我就收下了。”

    微微一笑,张书缘就将这香囊拴在了腰间。

    “怎么样,合适不?”

    “太合适了,这简直就是给您定做的。”

    “哈哈,行了你也别光说好听的了,诶我没记错的话,你生辰快到了吧,想要什么就跟我说。”

    张书缘大手一挥,拍着胸脯说道。

    “王爷,我不想要什么,要非要说的话,是我想……”

    “想什么?”

    “爷,要是行的话,我想接父母兄弟过来……”

    “可以啊,你接就是了,我给你放半个月假足够你来回了。”

    听到明志是这个想法,张书缘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明志有这想法也不算有什么问题。

    “那小的就多谢王爷了。”

    明志旋即就要跪,可他还没弯下腰就被张书缘给拦住了。

    “跪什么?这里又不是在外面,我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啊,免了。”

    微微一笑,张书缘就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出了门外。

    一如往常的,黄伯已经是在大门外候着了。

    “黄伯幸苦了,兄弟们也幸苦了。”

    “小的不辛苦,爷您请。”

    跟自家府里的下人问了声好,张书缘便就钻入了轿子。

    由府内小厮抬轿,很快他就到了皇宫门前。

    刚一出轿,张书缘还没站定就听到了一声急吼从后方传了过来。

    “让开,八百里加急!”

    那马上的官差跑是呼哧带喘,跳下马来就冲入了宫中。

    “这是出什么事儿了?”

    见此情景,张书缘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黄伯,你让大伙儿回去吧,我今天应该是不用轿了。”

    “诶”

    黄俊力应了一声带着下人们就走了。

    快步的走进宫内,没一会儿各部官员都就到了。

    而他们大多是睡眼惺忪,一看就知道是还没睡醒呢。

    正当众人是三三两两的聊着静等皇帝来时,就见到了朱由检快步急走到了皇位上。

    “有事……”

    “免了。”

    王承恩刚准备开口宣读早朝开始,就被朱由检给拦下了。

    “诸位爱卿,朕刚刚收到蓟州来报,金人西进了!”

    “什么?!”

    此话一出,众人全部都就是一惊,惺忪的睡眼也都睁大了。

    “嗯,这是方才来的奏报,大伴让大伙儿看看。”

    “是。”

    王承恩双手接过奏报,走下龙阶递给了韩爌。

    一位位的传递,很快衮衮诸公就看完了这封奏报。

    而这封奏报是宣府巡抚的沈棨和辽东总兵祖大寿递来的,他二人在这奏疏中是详细阐述了金人动向。

    爱新觉罗·阿拜领军一万携重器,走西北进攻阿鲁科尔沁部。

    爱新觉罗·塔拜领一一万三走西中进攻喀喇沁部。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携辎重居中,好似已做后备随时增援前方……

    “陛下,臣启奏。”

    “讲。”

    看完了这封奏报,还未正式卸任的兵部尚书的王洽就站了出来躬身道。

    “陛下,臣以为此时我朝应当不理会此事,我等应将重心放于我朝之内的军备整顿之上。”

    没错,他一如史书那般,在上台后,自然是给朱由检递上了奏疏讲了军政十事。

    而他这十政说白了就是直戳了大明军备的糜烂……

    随着此言响起,刚刚竞升吏部尚书的李长庚就站了出来。

    “陛下,臣李长庚以为,蒙古诸部对于我大明而言实乃北疆天然屏障,倘若以此之言,那我大明北疆危矣!”

    “没错,李尚书此言甚是。”

    听到李长庚的话,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纷纷附和。

    “诶,李尚书此言差异,下官以为我大明年年与之互市,倘若那蒙古诸部如此废堪,那我们这些年的互市不做白做了?”

    “所以,臣吴惟华建议,我朝应按兵不动,做好北疆防御即可。”

    还没等帮助派高兴一会儿,身为浙党成员之一的户部给事中吴惟华就出声打脸了。

    其实,他说是也没错,自从金人势大之大后,明朝的皇帝就开始与北边进行贸易了,尤其是到了朱由校时期更是加重了对其的扶持。

    随着这位开口,浙党一系的官员就开始赞同起了他的话。

    在他们看来,这数年来的扶持就是不应该的,应该把收到的税银多拨给南方一些。

    “够了!”

    见朝堂乱了起来,大有一副党争再起的意思,朱由检就怒了。

    “都给朕安静,一个个的成何体统?!”

    “陛下,臣建议我朝必须得出兵驰援蒙古部落。”

    随着朱由检发怒,张书缘也忍不住了,当即就站了出来代替朱由检下场。

    “张阁部为何道出此言呐?难道阁部不知道我朝支援了那蒙古多少?”

    见他出来了,吴惟华也不怵他,顶着牛就问道。

    “知道,但知道又如何?难道吴事中认为那蒙古部落打得过金人?”

    “打不打得过下官不好说,可下官知道,我大明不惜民力驰援他们,他们能没个长进?”

    “呵呵,看来吴事中是没去过前线呐。”

    看着吴惟华张书缘就冷笑了起来。

    “下官是没去过,可张阁部也不是没去过?”

    “吴事中所言即是,这边关之事我等是知之甚少,但无论怎么说,我朝驰援蒙古许久,想来他们是能抵抗住的。”

    霎时间,一群不知兵事的家伙就跑了出来,纷纷拥护吴惟华的言论。

    “哈哈哈,好一个想来,那若是我给一残疾人钱财,那他就能恢复如初长出手脚了?”

    张书缘瞬间就笑了起来,好似这殿内没了旁人。

    “放肆!陛下,臣李康先弹劾张阁部不尊天圣,妄自开合,污言秽堂。请陛下将其革职以儆效尤。”

    身为国子监祭酒的李康先旋即回呛。

    “放肆!李祭酒退下!”

    “陛下,万不能由此子胡来啊!若陛下不答应臣,那臣就跪死在了里!”

    “你!!”

    朱由检顿时就捏起了拳头,恨不得转身就走。

    可他知道,自己不能走一旦走了,这大事不但解决不了,更会拖成党争再起的根源。

    “陛下,臣以为,我朝必须出兵的理由有三,一是我北疆重点在宁锦,大同宣府周遭防备不足,二是蒙古东部诸部对于我大明而言实乃屏障,三是我朝必须得联合蒙古诸部,以防他们倒向金人!”

    “陛下不可啊,此举实乃劳民伤财之举,与我大明更无半点好处啊!”

    李康先又是一声疾呼,就好似这件事做成会要了他的命一样。

    同他一样,这大多数的南方官员都是一个想法,那就是不想让朝堂给北边花钱。

    “好一个劳民伤财,你可知一旦北疆有恙,那我大明京师岂不处于敌人的铁蹄之下?”

    “陛下,臣弹劾国子监祭酒李康先,枉顾圣命言误国大计,恳请陛下将其即刻斩首以正人心!”

    这句话一出,整个朝堂瞬间就炸锅了。

    而这个词儿,他们是好久都没有听到过了,要知道哪怕是党争最凶烈之时也才出现过几次。

    “来啊,将国子监祭酒李康先褪去朝服,即刻以误国之罪拿下!”

    朱由检抓准时机旋即出手。

    而宫中护卫旋即就冲了进来,就和拎小鸡一样就给他拖了出去。

    “陛下…臣也是为了我大明江山啊……陛下…”

    声音很快就消失了,殿内的气氛更是凝重到了极点,所有人都不敢出声了。

    “张阁部所言不错,这蒙古实对我大明而言有多方好处,不知有哪位可愿领兵?”

    “臣李邦华愿带兵前出,以助蒙古击退金兵!”

    “臣陈新甲愿带兵前往!”

    “臣卢象升愿带兵出征!”

    随着朱由检的话音落下,整个朝堂中就只有这三位的声音了。

    “好,大伴拟旨着刑部员外郎陈新甲带甲三万,即刻从大同进入蒙古,另外再给林丹汗所部送信,让其勿要心忧我大明与他同仇敌忾。”

    “是。”

    “还有,在着原吏部尚书王再晋即刻前往宣府,赐尚方宝剑总览一切要务!”

    “奴婢遵旨。”

    王承恩躬身领命并在心里记下这些内容。

    众人见状,是赶紧叩拜听旨。

    道出此言后,朱由检看了眼跪下的朝臣就想宣布退朝了。

    可就在此时,又一声急报就从外面传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