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春到江南花自开 > 第34章 朱熹走上神坛

第34章 朱熹走上神坛

    贾欣笑见赵旋低头不语,似乎在想些什么,顿时委屈道:“怎么,你还不信唐知州是个好官吗?”赵旋这才反应过来,他见贾欣笑两眼含泪,连忙安慰道:“我相信的,这唐知州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而且,我还听说过一个朱熹做过的荒唐事呢。”

    贾欣笑果然被赵旋的话题吸引,眼睛看向了赵旋,和沈三如一起问道:“什么样的荒唐事呢?”

    赵旋道:“过去有个叫胡丽娘的姑娘,刚刚定亲还没有出嫁男人就死了。于是胡丽娘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说实话,这个她摊上这事已经够倒霉的了,于是便想再行找个良人嫁了。”

    沈三如点头道:“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还没有出嫁,人生还长着呢。”贾欣笑听后也点了点头,赵旋继续说道:“但是朱熹听说了此事,却是极力的阻止,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胡姑娘如果再嫁就会坏了贞洁。可那胡丽娘毕竟还是年轻气盛,于是就去找朱熹理论。”

    贾欣笑也点头道:“那朱熹又不是胡丽娘的亲人,怎么能管着她呢,确实应该骂他一顿!”赵旋笑道:“谁料朱熹见着了胡丽娘,就被她的美貌迷住了。于是也不顾不得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了,使出种种手段引诱于她,胡丽娘毕竟是年轻,怎能受得了朱熹的勾引,两人最终成了好事。”

    “啊!”贾欣笑和沈三如同时吃惊的叫出了声来。贾欣笑更是怒道:“没想到口口声声仁义道德的朱熹,竟然这般的无耻!”赵旋道:“你们且听我说,更无耻的还在后边呢。”于是两人不再言语,听赵旋继续往下讲。赵旋道:“后来那胡丽娘就怀孕了,纸包终究是不住火的,此事最终还是被人发觉了。于是那朱熹就为了自保,污蔑胡丽娘是狐狸精所化,勾引自己,最终导致胡丽娘跳崖而死。”

    贾欣笑和沈三如听闻脸色大变,齐齐的说了一声:“啊!”

    赵旋的这个故事可不是乱说的。前世之时,赵旋的母亲就喜欢听黄梅戏,赵旋也没有别的选择,无奈也跟着听过。黄梅戏里是真的有这么一个故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叫做《朱熹与丽娘》,还得过“飞天奖”、“金鹰奖”等全国性的奖项呢。

    贾欣笑咬牙切齿的怒道:“那朱熹可真的做过此等无耻之事?!”赵旋笑道:“反正我是听说过的,真假我哪里知道。”

    那沈三如却是坚信不疑,说道:“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监察御史沈继祖就曾弹劾朱熹六大罪和其他的小罪行呢。”

    沈继祖弹劾朱熹这事赵旋还真是知道。《宋史宁宗本纪》和《宋史朱熹传》中都记载了此事,却是没有写明弹劾的具体内容。

    但是南宋有一个叫叶绍翁的人,就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作者。写了一本记录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迹的《四朝闻见录》。叶绍翁的这本书在史学界认可度很高,因为这个叶绍翁不是官员,倾向性比较小。

    这个叶绍翁虽然不是官员,但是特别推崇理学,更加崇拜朱熹。所以就把沈继祖弹劾朱熹的罪状一条条给罗列了出来,然后逐一进行反驳。这反而给了后人了解到朱熹被弹劾的具体内容。

    更巧的是这还不是孤证。南宋时期的史学家李心传在他的《道命录》中也完整的记录了《沈继祖劾晦庵先生疏》。朱熹号晦庵,所以这里的晦庵先生就是朱熹了。

    朱熹死了27年后,才被崇尚理学的宋理宗捧上神坛。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九月,改封徽国公;淳祐元年(1241)正月,诏恩从祀孔庙。

    除了宋理宗之外,以后历朝历代都没有对朱熹再有过追封。朱熹之所以在后世影响那么大,宋理宗把他抬进孔庙,只是第一步,明太祖朱元璋则对朱熹地位的巩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到了明朝,朱元璋得了天下,要举行科考了,但是怎么看四书中的《孟子》不顺眼,因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刚刚立朝,正在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收回权力,他甚至连宰相制度都废除了。如果人家拿孟子的话攻击他,那不是授人口实。气得朱元璋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马上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不得配享。并发狠地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但是孟子自从被王安石捧上了圣坛,是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的,可不是朱元璋说不行就不行的。第二年朱元璋看到反对自己此事的声音太大,无奈下了一道谕旨说:“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给请了回去了。

    为了对抗孟子言论,朱元璋发现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对其中的三纲五常十分欣赏,毕竟朱熹说了“君为臣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且也朱熹也姓朱,甚至朱元璋一度还差点认朱熹为先祖。

    朱元璋最终没有把《孟子》从“四书五经”中拿掉,只是下令将书中涉及到的令他不愉快的80多条全部删掉,让天下读书人读新版的《孟子》,这本书就是当时科举考试学习的《孟子节文》。

    关键来了,朱元璋一边阉割《孟子》,一边又下令以朱熹批注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这也就逐渐开始了禁锢了后世思想的八股取士。至于后来的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入关,也认识到朱熹的言论方便统治,于是也延续了这个标准。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高考的指挥棒,谁敢不认真学,谁敢不尊崇?潜移默化之下,三纲五常也就烙印在了百姓和士子的观念中了。于是朱熹在神坛上开始烁烁放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