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太滆烽火 > 第一 章 太滆地区的地理位置创建背景和作用

第一 章 太滆地区的地理位置创建背景和作用

    1、太滆地区的地理位置

    太滆地区,指太湖、滆湖及两湖之间的广大地域,曾包括江苏、浙江、安徽3省14县市。太滆地区处于苏浙皖3省之交,地形复杂,既可下河湖,又可上山林。进可攻(威胁常州、无锡),退可守(下太湖或上浙西宜南山林)便于隐蔽,便于转移。它的南部为苏浙皖山区,丘陵起伏,竹木茂盛;北部为平原水网区,塘湖星罗棋布,河道密如蛛网;东部为太湖,51个岛屿镶嵌在36万千顷碧波中;西北部为187平方公里的滆湖。太滆地区是西连茅山、东到苏州、南临浙西、北通苏北的重要腹地。沪(上海)宁(南京)铁路贯通太滆南北,交通便利。

    2、太滆地区的创建背景和作用

    抗战爆发后,新四军于1938年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茅山根据地被敌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压缩在长不足300里、宽不过五六十里的不等的狭长地带内,苏南新四军处于危险境地。为了破此危局,周恩来在1939年春指示江南新四军十二字方针“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1939年1月,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兼“江抗”三路副司令胡发坚(3月份牺牲)率部挺进武进南部、无锡西部地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东进做准备。5月5号,以叶飞的老六团为骨干的“江抗”部队千余人,从武南戴溪桥出发,跨越沪宁铁路、锡澄公路进入苏南东路地区,7月进至上海近郊,部队有千余人发展到5000多。成为新四军在苏南除茅山根据地外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以沪宁铁路为界,铁路以东的新四军简称为路东新四军(既后来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铁路以西的称为路西新四军(既后来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太滆地区成为联系路东和路西的重要通道。陈毅指出:“太滆地区很重要,是我军东进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太滆地区的开辟,不仅为新四军东进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以后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突围部队的转移留个了一条逃生通道。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驻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分两条路线转移江北,其中一路(基本路线泾县向东到茅山,再走丹阳北渡长江)经苏南北渡。另一路从泾县北上,在安徽境内渡江北上再向东进入江北苏中地区,这条路线沿途没有新四军接应部队,走茅山则有苏南新四军主力接应。基本选择了相对安全的经苏南北渡的路线。但从1939年11月中旬起,日军对丹北地区扫荡,新四军由茅山通往丹北,转赴苏中的交通线被切断,皖南军部撤离的第一批人员和事变后的突围人员,多被滞留在茅山地区,在日军的扫荡中,遭受了一些损失。在此情况下,苏皖区党委决定将军部撤出和突围人员转移长(长荡湖)滆、太滆地区,再经由澄西和武进北部交通线渡江北上。太滆地区承担了这一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中共太滆中心县委在宜兴闸口设立了秘密交通总站,并在其他一些重要交通线上设立了秘密交通站,具体负责接待,护送干部和掩藏物资的工作。在皖南事变后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护送了几百名干部前往苏北,其中有朱克靖、宋裕和、胡立教、傅秋涛、江谓清等10多名负责同志。

    可以这么说,假如没有太滆根据地,皖南事变前后转移的新四军,就要被堵死在茅山地区,到不了苏北,太滆根据地作为新四军苏南茅山根据地的重要支撑点,回旋余地大得到了充分显示,以后发生在太滆地区的数次战斗,进一步显示了这个特点。

    第二章 太滆根据地的创建

    新四军开辟太滆根据地初期,在宜南、武南做了许多抗日的基础工作,并相机发展了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后来,决定重点开辟宜兴东北地区。因为宜东具备特有的优势条件:一是该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利于筹集军需物资。二是该地区地形复杂,河湖港汊密布,湖边芦苇似林,利于隐蔽转移。三是日军集中力量对付茅山根据地,对该地区不重视。四是有程维新的抗日义勇军,可以团结抗日。五是宜兴人民有革命传统,1927年,宜兴打响了全省农民暴动第一枪,虽然失败,但有不少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存在(如朱廉)。

    新四军在苏南茅山建立根据地后,陈毅、粟裕等领导人很快就意识到茅山回旋余地小,江南一带(这里指苏南茅山、皖南等长江以南)新四军力量薄弱,一旦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集中力量对付新四军,新四军在江南处境将十分危险。实际上在皖南事变、江南大清乡后,江南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9000人只有不到2000人突出重围,江南大清乡苏南新四军六师由8000人兵力锐减到不足千人。1939年周恩来视察新四军时就指示向东作战(向沪宁铁路东面发展)、向北发展(渡江北上,经营苏北,以苏北作为新四军的大本营),即东进和北进。首先进行的是东进,东进战略的展开,太滆地区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太滆地区连接沪宁铁路东西两侧(铁路以东的新四军就是后来的六师十八旅,铁路以西就是后来的六师十六旅,大清乡之前六师主力已经发展到近8000人马),也是茅山根据地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新四军东进,太滆地区的开辟纳入日程,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决定大力开辟太滆,并派张之宜率连排干部8人,进入宜兴和桥地区,充实、加强和改造程维新部队。1940年2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孙楠、周洁、张晖等7人到臧林和宜北、武南开展民运工作,3月加派陈立平、李复带10名党政干部(带了10条枪和1500发子弹)进入太滆地区。皖南事变前后,大批浙西、宜南(系指宜兴南部山区,包括太华、茗岭、湖?、善卷、归径等张渚周围农村,苏南沦陷后,因宜南山区山高路险,日军兵力不易到达,是国民党第三战区控制区,苏南有十四个流亡县政府在张渚办公,国民党长期在宜南驻扎重兵,日军和国民党军长期对峙在宜兴中部地区,1938年到1940年国民党军以宜南为根据地多次与日军激战,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汪精卫投敌后,大量国军投敌,宜南才逐渐成为沦陷区,早在1938年12月,共产党就在宜南建立秘密党支部,是宜兴抗战时期最早的党支部,主要在宜南地区做一些抗日宣传工作,并在太华桥涯、善卷五洞桥开设饭店和小店,为往来的苏皖区党委和浙西特委的同志提供安全落脚点,皖南事变后。宜南17名共产党员撤出,被安排到太滆和两溧地区活动,除一人动摇逃跑外,其余都在苏南抗日战场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其中7人为国捐躯)、皖南的新四军党政干部进入太滆,太滆地区抗日力量发展迅速,组织健全,由中共太滆工委上升至太滆地委,相继建立起了宜兴县委、武南县委、太湖县委、锡南县工委、苏西县工委。到1942年春,以宜北闸口为中心的太滆根据地抗日力量发展到一个团(独立二团),中共党员达千人,区委达16个,支部181个。

    第三章 太滆地区武装力量的建立和早期的战斗

    无论太滆地区的开辟还是武装力量的建立,都离不开一个人:李复(宜兴抗战烈士第一人)下面来介绍下李复的生平事迹。

    李复(1906~1940),字礼复,生于宜兴臧林,其父李荣成,原籍溧阳豆杭里,后迁居臧林,因善经商致富。家中有田300余亩,开有一片南北杂货药材店,一片糟坊。但李家系外地客籍,无社会势力,既受当地恶霸储乐山等欺侮凌辱,又常遭土匪强梁的抢劫。年幼的李复也受影响,痛恨不平的世道。

    1929年,李复毅然弃商就学,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肆意侵占东北,全国各地大学举行游行示威,苏州美专的学生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李复认为:国家积弱,乃是科学不发达,人心涣散,乃至外侮累累。1932,第一次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奋起反抗,李复报名参加八十八师宣传工作,以画笔作武器,作了许多抗日宣传画,以图唤起民众,鼓励士气。在此工作中,李复目睹将士用命,各界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壮烈场面,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1933年,李复在苏州美专毕业,留校任教。他崇尚教育爱国的思想,甘愿献身于教育事业。这期间他的《自由像》油画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李复的教育水平和艺术造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鉴于社会上贫困子弟入学无门,美专毕业生就业困难,李复在颜文梁(画家,美术教育家,当时的苏州美专校长)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决定在常州创办美术学校。1934年春,李复得到父亲的支持,集资数千,与几个同学一道,在常州创办尚美美术学校,并任校长。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李复经常教育学生读书不忘救国,要学生练好本领,为国效劳。创建学校期间,李复带领师生自制校具、教具,克服了3迁校址的困难,顶住了上司勒令停办的压力,在艰难困境中办学初衷不变。

    1937年,九、十月间,日机轰炸常州,李复苦心经营的尚美女子美术学校毁于一旦。面对一片瓦砾,李复和师生们悲愤交集,决心奋起抗日,誓报国仇。严酷的现实使李复认识到兴办教育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投身到斗争中,到抗击侵略者的第一线去。李复和徐京、金若水等老师回到老家臧林,开始了崭新的战斗生活。

    李复和他的同伴首先在河头桥、儒林、臧林等地乡镇集市、茶馆、学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大胆揭发了臧林乡恶霸乡长蒋子林(1938年8月被中共地下党镇压)贪污爱国捐款、发国难财的罪行。蒋子林反目成仇,勾结国民党宜兴县党部杨某,诬李复为共产党。同年11月1日,当局以“捣乱行为”和“拒交抗日捐款”等莫须有的罪名,将李复逮捕入狱。11月18日,日机轰炸宜兴,监狱无人看管,李复冲出牢房,回到家中。宜兴沦陷后,日军大肆烧杀抢掠,汉奸走狗为虎作伥土匪鱼肉百姓。面对现实,李复深感不仅要宣传群众,还要建立武装。于是立即进行秘密活动,动员储宝根、储熬大等10多名爱国青年,搜集了几支长短枪,组成了游击队。

    1937年底,李复在朱廉(烈士,参加过1927年宜兴暴动的失散党员)、蒋铁如的帮助下,在臧西大亭村尹氏宗祠树起了“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后面简称为苏民义勇军)的旗帜,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保卫家乡。李复家乡长滆地区充斥各式各样的游击队,大多是打着抗日的旗号,干着祸害百姓的勾当。而李复领导的“苏民义勇军”别树一帜,纪律严明,不碰老百姓一草一木。部队缺乏给养,李复将自己家中的米一船一船地运出来,充当军饷,自己和战士一道,节衣缩食。因此李复在部队有极高的威信。部队很快发展到上百人。群众视“苏民义勇军”为子弟兵,行军宿营,哪怕深更半夜,只要说是李复部队,群众必定开门相迎。由于臧林地区地域狭窄敌伪顽势力强大,给养发生困难。于是,李复和朱廉将部队拉到滆湖东面活动。1938年初,李复部队到湖东后,武南王寿生、宿元博领导的“江苏省民众义勇军”前来联系,给其以“苏民义勇军第五十二大队”的番号。李复部发展到近200人左右兵力。

    1938年初,国民党六十师自皖南反攻,一度收复宜兴,3月推进到和桥、高塍、官林、杨巷一线。同月,李复和朱廉部配合作战,3次破坏日军和桥到漕桥的公路桥梁,接着又在万石桥附近痛击修桥日军,并与三卡车日军激战,伤亡惨重。李复部虽然伤亡较大,但大长了太滆地区抗日士气。日军集中兵力反击,国民党六十师败退广德,在五十九师的增援下稳定战线。

    “苏民义勇军”在李复、朱廉领导下积极抗日,锄奸反恶,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处心积虑,想要扼杀这支武装。他们初是由蒋军六十三师某旅旅长薛某出面,想以团长之职收买李复、朱廉,遭严词拒绝,继由国民党苏浙皖三省游击司令谢升标(黄埔三期,1938年4月宜兴太华抗击日军牺牲,1988年追任烈士),密令吴苏、岳岱、蒋炳生(上面几人为谢升标收编的武装,谢升标阵亡后基本投敌)等,组织围攻,企图歼灭李复、朱廉部。李复被借口“思想不良”拘禁,准备处决。这消息幸被李复援救过的某师师长获悉,下令释放,李复才幸免于难。一系列的经历让李复对国民党充满了失望。

    1938年8月,新四军扩军委员会主任艾焕章到臧林地区活动,李复很快与艾接上了头。此时,苏民义勇军处于敌伪顽的夹击之中给养十分困难,处境险恶。艾和李详谈后,为保存实力,决定将苏民义勇军分散转移。朱廉率其原部回湖东打游击,少数精干人枪,送丹阳管文蔚部,其余人员回乡隐蔽,伺机再起。李复本人由艾焕章出具介绍信,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是年年底,李复离开家乡,奔赴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学习,被编入教导总队第九队(高级干部队)学习。皖南受训期间,李复认真学习了《论持久战》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李复在皖南军部的学习完成,回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溧阳水西),陈毅司令交给他劝募寒衣捐的任务,以克服国民党停发军饷而无寒衣过冬的严重困难。由于李复在长滆、太滆地区的影响,由李复去劝募寒衣,最为合适。

    李复首先回到家乡臧林,其先遣队储顺尧(苏民义勇军队员,李复同村,受艾焕章介绍也在皖南军部教导总队学习,1939年8月先于李复回到臧林,后为长滆地区武工队大队长,抗战时期一直在长滆地区战斗,战功赫赫。1940年5月,储顺尧、朱阿明等7名游击队员混在臧林石坝头筑路的民工中。徒手抢走日军机枪一挺)已在臧林拉起了一支一二十人的武装,李复对该部担负起领导责任。李复对全体战士讲话,要求战士克服困难,支持新四军,将所收18万元的税金凑足2万,送交江南指挥部。解了江南新四军的燃眉之急。之后,李复只身出入常州、武南、宜北,对唐凤鸣、盛计然、程酋大(程维新父亲,通字辈青帮头目,门徒众多,当过商会会长,有很强的势力和社会关系,日军占领和桥后,选择其当了维持会长。程酋大十分注意联络各方关系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等晓之以民族大义,动员他们为新四军交募寒衣捐。他们都以私人的名义认了捐。李复很好的完成了劝募寒衣的任务。李复的事迹先说到这,接下来我们按时间线来看下太滆根据地的开辟。

    在劝募寒衣的过程中,李复结识了和桥地区的地方实力派程维新、王谓溪。李复对他们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新四军战绩,使程维新对新四军有了初步的认识。李复回到溧阳水西后,写信邀请程维新、王谓溪去面见陈毅司令。陈毅与程、王恳切交谈,使他们深受教育,并当即提出,要求新四军帮助他们抗日。

    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李复关于劝募寒衣捐及统战工作等情况汇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辟太滆地区。新四军东进时数次进出太滆地区,消灭了一些日伪军,但并没有在太滆地区长期驻扎,也没有在太滆地区建立武装。新四军要在太滆地区立足,需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李复的汇报,最终选择了程维新为依托点。11月,张之宜率李丹桂、华仁义、雷振民等连排干部8人进入太滆地区。1940年春节刚过,张之宜率部来到程维新部所在地土墩庵。简单的来介绍下程维新部,程维新其父程酋大,宜兴和桥日军维持会长,程维新原在上海内迁浙江丽水的中华职业学校读书,有爱国热情,宜兴沦陷,其父当上了汉奸维持会长,气愤不已,于1938年夏辍学回乡。与王谓溪等亲朋好友一道,拉起了一支四五十人的武装,常驻于距和桥镇3里多的土墩庵里。这支武装,程酋大称之为“自卫团”,意为防匪盗,卫乡里。程维新则冠之为“抗日义勇军”。这支新生武装力量薄弱,装备又差,新兵新将,驻和桥的日军也认为是几个成不了气候的“毛孩子”,并不当一回事。然而,周围的武装却觊觎程部的几十人枪。程维新颇有心计也十分忧虑,千方百计要找个靠山,李复的到来,正好满足了其需求,陈毅司令和程维新的谈话也使其折服。程维新开始倾向新四军。张之宜等来到土墩庵后,首先在程部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新四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程维新也学新四军的样子,在土墩庵与部队同吃同住,与张之宜抵足而卧。张之宜等除了做程维新及其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还十分注意提高程部人员军事素质。为了提高程维新部的实战能力,每天坚持出操,进行射击等项目的军事训练。

    小河初战(太滆当地新四军首战,以前的数次战斗是过路新四军所为)

    打不打日军,是程维新真抗日还是假抗日的试金石,为了推动程维新抗日,张之宜等一面协助程维新整训部队,一面寻找战机。3月中旬,程部侦查员侦查到和桥至常州的运河里往返着日军的期班拖轮,轮上有十多名日军护航。经过进一步的侦查,摸清了这班拖轮一日往、一日返的规律,而且护航日军十分麻痹。张之宜、程维新分析利弊后,决定在小河伏击日军拖轮。

    小河地处钟溪与寨桥之间,村西既是滆湖的茫茫芦苇滩,村东濒临运河。常州至和桥的运河在此拐了一个“之”字大湾,湾道两岸植被茂盛,此处易于攻守,进退两便。战斗的前夜,程维新、张之宜率所有人马悄悄在小河附近的村庄宿营,并准备了七八条小船,预先停在小河村西南的芦苇河滨内,以防万一。第二日吃过早饭,程部兵分两路,分别埋伏在小河两岸的杆棵墩里,并向五洞桥及寨桥方向派出游动哨兵,密切注视运河内动向。

    上午9时多,五洞桥方向的哨兵匆匆前来报告:日军拖轮从和桥方向由南向北驶来,轮上有十几个日军押运,配有机枪一挺,日船已过五洞桥,即将接近小河。程维新命令哨兵继续侦查敌情,并向部下作简单的战斗动员,气氛不免有点紧张。刚刚布置完毕,日军拖轮在夏坊村转了第一道湾,正全速驶向小河,渐进小河急转弯时,日军拖轮减速鸣号,张之宜对程维新做了一个手势,程维新鸣枪发号。程维新抗日第一枪终于打响。一时间,几十支长短枪一起开火,枪声大作。骄横的日军一向如入无人之境,万万没想到会在这遇到埋伏,顿时慌作一团。此时的日军战力颇强,虽被杀伤数人,但很快组织还击,日军发现伏击者火力并不当密集,射击也不准确,便依仗武器优势,架起机枪向小河两岸猛烈扫射,相持半小时之久,张之宜、程维新估计难以全胜,不敢恋战战,主动撤出战场,登上预先停留在小河村西芦苇丛中的小船。日军见无人还击,追上岸来,已不见抗日部队踪迹,搜索一阵,亦不敢久留,带着伤兵开船去常州。

    此战程部杀伤鬼子数名,自己也牺牲了一个排长,程维新本人也负了一点轻伤,虽说难分胜负,但影响颇大,群众知道程部来了新四军,改变了对程维新的看法。小河一战,是新四军推动程维新与共产党合作抗战的关键一步。程维新受伤后,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治伤养病,一支队对其生活上体贴照顾,政治上热情开导,使其进一步了解新四军的抗日主张。

    同月,陈立平、李复带10名党政干部进入太滆地区,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政权雏形———太湖行动委员会。武南帮会头子、八乡自卫团团长盛计然(皖南事变后动摇投敌,成为日军武进密探队队长,杀害了武南县委妇女部长朱真、地下党员章龙谓等一批干部群众,中共太滆地委认为:消灭盛计然,比消灭敌人一个连都重要,为此,太滆新四军主力独立二团二营,两次伏击盛计然,都没有成功,最后把任务交给了武南县委组织部长张涛,张涛与前黄党支部的党员一起,经过周密调查,终于掌握了盛的确切行踪,1942年春节农历年初一,张涛派出董银生等4名短枪队员,在前黄镇一家鸦片馆,处决了盛计然,为武南地区的抗日斗争消除了一大祸害)为主任,陈立平为副主任,程维新为军事科长,李复为经济科长,张之宜为文化科长。同时还将盛计然的自卫团和程维新部合并,公开打出了“太湖人民抗日义勇军”的牌子,简称为“人抗”,任命程维新为队长,张之宜为政治部主任。

    太滆地区各式各样的“游击队”“自卫团”应运而生。较大的有武南盛计然部、和桥程维新部、武宜边界的王馥增、吴再生部、戴溪桥的杨玉亭部,锡西一带的游击队也很多,到这些队伍良莠不齐,有的愿意和共产党组成统一战线,如程维新、盛计然部,但大部已投敌或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主要为忠义救国军,属军统的武装别动队,最盛时在江南号称有60000兵力,除少数精锐部队战力较强,忠救军大部战力薄弱,甚至脚踏两只船,在军统和汪伪领双份军饷)

    1939年起,盘踞在太湖之滨的下邾、沙塘一带的杨连生、周三狗部,就是这样的自卫团。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程维新部(人抗)在1940年5月进行的沙塘港战斗。

    沙塘港智取杨连生(由杨部班长高长生、马坤林,人抗战士杭余生、杭洪生在1984年3月12号回忆而成)

    杨连生原是国民党的一个排长,淞沪会战后溃散到宜兴。先在宜兴常备队鬼混,后又伙同周三狗、李老大等人窜入太湖边的下邾、沙塘、洋溪一带,纠集了一些散兵游勇、地痞流氓,搜缴了地方上的零散枪支,拉起了三四十人枪,推李老大为中队长,杨、周各任分队长,并掌握了实权。他们打着“自卫队”的旗号,在沙塘港、邾渎港设卡收税,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沙塘河宽港深,港口伸入太湖,是出入马山、锡南、苏西的重要水上通道。这里街道虽小,却很繁荣。杨连生等在这里设立了水卡,勒索出入港口的农商船只,成为杨部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地的祠山庙是他们的主要驻地之一。

    1940年初,新四军开辟太滆地区,日军为了对付新四军,到处悬赏捉拿陈立平、张之宜等。杨连生等为虎作伥,不仅经常深入太滆腹地活动,直接威胁中共太滆工委的安全,而且还沙塘港拦截出入太湖的地下工作人员,冠之以“土匪”等罪名,加以捕杀,严重威胁太滆地区的交通线。中共太滆工委曾多次讨论,要剪除这个据点,但苦于“人抗”兵力战力不足,力不从心。

    正在为难之际,1940年5月上旬,老二团政治部副主任罗维道(1955年开国少将)率二营,护送陈丕显等20多名党政干部去苏北,途经太滆地区。陈、军两位领导主动询问了太滆地区党政领导,有无困难需要帮助解决。陈立平、张之宜等汇报了杨连生的情况,要求罗维道率部协助“人抗”歼灭杨连生部。陈、军答应了这一要求,决定派一个连配合“人抗”行动,并详细地研究了作战计划。

    5月19号,吃过晚饭,程维新率“人抗”六七十人和新四军的一个连,踏着月光,悄悄启程,从闸口向沙塘港进发。晚10时许,部队到达沙塘港西面的水母桥,兵分两路:一路由新四军的两个排抢先占领沙塘港北面的西村半片山一带,控制了周铁方向的大路,阻击周铁桥方向援军,同时也防止杨连生部逃窜。另一路等上预先准备的船只,渡东横塘河,至彭渎港登岸,直取沙塘西南角的符渎。当部队接近符渎桥时,杨连生驻符渎的部队发现情况,鸣枪射击,并将符渎桥上的桥板推入河中。新四军亦开枪还击。杨部不战自退,缩回港口据点。占领符渎桥后,新四军留下一个排在此据守,控制了沙塘港西南道路。程维新率“人抗”战士沿太湖边继续东进,到此时自符渎港至竺山一线均为“人抗”控制,并与李复带领的事先安排的船只取得了联系,完成了对杨连生部的包围。杨连生、周三狗、李老大等自持武器精良,弹药充足,会打仗,故听到程维新率“人抗”前来进攻的消息时,并无顾忌。杨连生咬牙切齿地说:“勿要怕他,今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跟他干一下!”此时,南面枪声密集,杨连生命令部队占领有利地形,以密集火力向南射击。周三狗拉出机枪,架在港口街南的高地——苗基坟上向南猛烈扫射。“人抗”战士伏在麦田沟里,待杨部枪声一稀落,就打几枪,佯装进攻的样子。于是,杨部的机枪、步枪就一起射击,周三狗还端着机枪,来回扫射。如此反复,一直打到天色微明。

    驻周铁桥日军听到密集的枪声,也全部出动,企图坐收渔人之利,二十人左右的日军,行至丁埂,接到密探报告,前面有新四军不少人马埋伏,未敢轻举妄动。

    杨部的机枪、步枪打了一夜,机枪打坏了,子弹也所剩无几,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天亮后,他们看到除了“人抗”还来了新四军主力时,立刻就崩溃了。冲锋号响起时,杨部有的举手投降,有的钻进了乱草堆,有的躲人家房内,床上床下,到处乱钻。周三狗不顾脏臭,一头钻进了茅坑里。

    “人抗”在新四军的配合下,一鼓作气,冲进了杨部据点,逐一搜查。缴获了轻机枪一挺,步枪20多支,短枪10多支。并缴到了杨部的“枪支登记簿”。此战打死杨部士兵1人,生俘杨连生、周三狗等近30人。李老大伪装成农民挑粪侥幸漏网。

    就在新四军与“人抗”乘船入太湖凯旋而归时,周铁桥增援日军悄悄躲在了半片山用机枪扫射新四军,打死了程维新的一匹马,造成了数人受伤,却奈何不得,眼巴巴望着新四军扬长而去。

    “人抗”回到闸口驻地,即镇压了原“人抗”携枪逃至杨部的尹钱中、周五大和薛宁。漏网的李老大也出于“人抗”的压力,将藏匿的数支长短枪交给中间人,送到“人抗”,求放过。杨连生、周三狗、辣八生(原姓谢,因手段毒辣得名)在1个月后被一一正法。其余被俘人员大多取保释放,少数人加入了“人抗”。消灭杨连生以后。太湖通道被打开,太滆连成一片,太滆交通线太湖段的安全得到保障,“人抗”得到发展。

    5月底,罗维道所率“江抗”北上后,国民党勾结伪军制造争端,捕共产党民运干部,深入太滆腹地收税敲诈,保九旅岳岱部到灵台活动。太滆工委命令程维新、张之宜率“人抗”在灵台活捉岳岱,全歼其部。然后由李复协助陈立平与顽区乡长杨木斋、潘贤道进行谈判较量。李复揭露敌伪阴谋,有理、有利、有节。最终在军事政治强大压力下,对方释放了民运工作同志,太滆工委也释放了岳岱等,使武南斗争形势有所缓解。之后,“人抗”在中共太滆工委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9月甚至攻下了日军在万石桥的碉堡。“人抗”在这段时间里战力提升,得到很大发展。1940年9月初,中共太滆工委决定将“人抗”扩编为“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程维新为总队长,王谓溪为副总队长,张之宜任政治部主任。此时的程维新是太滆地区新四军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程维新虽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同抗日,但他企图中立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他限制共产党在部队中做政治工作和发展党员,说“军队是国家的军队,不是一党一派的军队”。中共太滆工委敏锐的意识到,要坚持太滆地区抗日斗争,团结并推动程维新一道抗日,必须要建立一支党绝对领导的抗日武装。是年秋,谭震林来太滆地区检查指导工作时,陈立平、李复等汇报了程维新的情况,谭震林指出,团结、扶持程维新等地方实力派的政策不变,但同时要建立属于自己绝对领导的武装力量。太滆工委一面要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部队来太滆,一面派李复回臧林重新组织和扩大部队。李复回到臧林,原部下储顺尧已组建了二三十人的武装,又补充了原苏民义勇军隐蔽人员,组成了一个连。

    1940年9月下旬,应太滆工委的要求,新二支队(江南新四军主力北上,新四军组建时的老三团、老四团各留下部分部队,加上留在江南的伤病员,再将茅山地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升级,组建了新三团即后来的四十七团、新四团即后来的四十六团)派出主力进入太滆,当时茅山地区新三团、新四团组建时间不长,新三团只有4个连,新四团有6个连,能派到太滆地区的兵力并不多。新二支队司令罗忠毅、政委廖海涛还是抽调了一个老红军连进入太滆。新二支队特务营长杨洪才率领新四团二营五连,由茅山地区进入太滆地区。罗忠毅、廖海涛交代:要打几个漂亮仗,扩大新四军在太滆地区的影响,同时震慑太滆地区的各方势力(包括程维新)。杨洪才部经过长滆地区的臧林时,将李复组建的一个连带往太滆,又把武南湖滨抗日自卫团50余人同宜兴周寿林(朱廉部下,由于太滆工委把武装力量的建设重心放到了程维新部,朱廉部在1940发展有限,只到发现程维新的摇摆,才开始重视并加强朱廉部的建设)的部分战士组成一个连,3个连组成了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第二营,李复部为四连,杨洪才带的老红军连为五连,湖滨抗日自卫团和周寿林的部分战士组成的为六连,杨洪才任营长。日后威震太滆的杨司令正式进入太滆根据地。

    为了打好进入长滆、太滆地区的首战,杨洪才派出情报人员进行侦查,很快得到情报,日军30余人从前黄到杨桥活动,估计要从分庄庙(武进和宜兴交界处)摆渡到杨桥以北的薛家塘。于是,杨洪才将五连布置在渡口两侧,组成交叉合击的火力点。由四连担当警戒任务,严密监视杨桥敌伪据点的动向。战斗准备就绪后不久,敌人来到分庄庙渡口,等上了渡船。新四军迅速开火,将猝不及防的10多个鬼子撂倒,淹死在河中。待杨桥据点的日军闻讯赶来,新四军已经不见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