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魏延:杀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 第24章 阿斗驾崩

第24章 阿斗驾崩

    刘中仁,刘封之子。当年关羽大意失荆州时,未曾及时救援。导致关羽被杀。一直备受排挤,抑郁而亡。

    刘中仁接手庸城后,为父亲之死一直耿耿于怀。如今,敌人之子刘阿斗陷入险地。自己可一箭双雕,先假意救援,伺机而动。

    当即快马迎驾于十里外山神庙,众人赶到,见一群乞丐模样的人,饿晕在内。

    刘禅自然也是其中之一,那凄凉惨状堪比当年刘备落魄时分。

    刘府,酒足饭饱后,刘禅感激涕零。欲与刘中仁拜把子,惨遭拒绝!

    “仁兄,难道还在为当年之事,怪朕不成?”

    “陛下知道就好,臣无话可说。一出生,你就绵衣玉食,所有人都围着你转!最后还坐了皇位。而我却只是庶民之子,说得好听是皇亲,实则就是刘家的打手罢了。”

    随着摔杯声响,数十名兵士蜂拥而至。将其团团围住!

    “你要造反!好大胆!”刘禅气炸,拼命逃窜,但都无济于事,仍被擒拿下狱!等待他的,不过毒酒一杯。

    回想刘禅这一生,生于忧患,死于叛乱。在位十三年,驾崩在阴潮晦暗庸城大牢中。

    得知皇帝逝去,魏延并未伤心半分,因为他并不属于这个时代。只是误打误撞后阶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乃可歌可泣。

    成都,夜夜笙歌。举止怪异。传至刘中仁听中,原本提心吊胆的他,还以为魏延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讨伐他。却不曾想此人竟不按套路出牌。

    独坐凉亭,刘中仁在极度不安情绪下,大病一场!大夫诊断为失心疯。整日暴躁难安!轻则打砸花瓶,重则拔剑砍人。

    听下人讲,他被什么东西缠住,似乎来向他索命。他们哪里明白,这一切都是魏延作的局。让人看起来合情合理。

    蜀汉,广易十三年。魏延继任为汉中王改元圣通。立刘堪为储君,大赦天下。

    魏延霸气侧漏,一改往日风格 。杀伐果断,说一不二。朝里内外,治理井井有条。

    一日,查某官员贪污受贿,不动声色下,抄查家产价值白银三佰万两。入国库,以待备战。

    京城官员人人自危,自成一派,联合抵抗。一时间压力给到刘堪这边。

    “陛下,臣等惶恐,特来集体辞官,望请应允!”众大臣异口同声,纷纷附和。

    “众卿平身,待朕与汉中王商议后,再行定夺。”

    “不必了!即然,各位大人执意告老还乡,成全你们又有何妨。”此时,魏延,正持剑上殿。威风凛凛。剑指这群豺狼虎豹。

    禁卫军,包围大殿。连只蟑螂也休想逃出。

    魏延,帔风一摔,正襟危坐一旁。

    “吾观尔等乃獐头鼠目,蝇营狗苟之辈。有何面目站立朝堂。况且以大汉侓,凡贪污受贿者,杀无赦。陛下,您说呢?”

    刘堪被怼得哑口无言,连连称是。

    “只是此事牵联甚广,朕不得不慎重。总不能把全部人都给杀了吧?”刘堪哆嗦道。

    魏延怒目圆睁,杀气腾腾。一个眼神,便送走了一条该死的人命。禁卫军头领王鹏手起刀落,十分干脆。

    “莫非陛下,想包庇这等败类不成。”魏延擦拭着宝剑问道。

    在他心中,什么忠君报国都已成过去,若龙椅上之人是个软弱无能昏君 。哪怕背负弑君之名,他也要重整大汉河山。

    “好好好,朕依你便是 。”

    “听着,凡主动上缴家产者,可免一死。”魏延喊话道。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迟迟不肯破财免灾,王鹏急眼道“大人们,汉中王给你们活命的机会,望各位珍惜。若此时杀了你们,对于尔等也是人财两空。”

    迫于压力,大部分身家不菲的,都“割肉了”。求生欲促使他们不得不屈服。

    刘堪,相比于上任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表面不动声色,背地里比较腹黑。

    散播谣言的是他,背后捅刀的人还是他。搅乱朝堂,借机生事。

    魏延看在眼里,记在心底。索性将计就计,扶他上位。实则把他当作跳梁小丑。

    “汉中王,今日此举,可谓大快人心。朕面对这等悍臣,也时常感觉如鲠在喉。现在有您坐镇京师,朕无忧已!”刘堪假意奉承道。

    魏延清了清嗓子道:“本王眼不瞎,谁忠谁奸,一目了然。用不着陛下提醒。”

    “那是,那是!”刘堪面露尴尬之色,强颜欢笑。

    “陛下,应该勤理政务,别尽学你那死gui老爹,整日投壶、斗鸡。”魏延丝毫不给这毛头小子面子。当众训斥起来。

    刘堪忍字当先,并不做过多计较。

    下朝后,魏延算了算时间,离师马炎篡魏立晋只剩不到一年。必须好好谋划谋划。

    进而制定了联吴抗魏大计,派人去东吴散播谣言,称司马昭即将派水陆大军二十万进攻长江一线。

    建业,一时间,人心惶惶。几十年安稳日子,还没过够,突然整这死事儿,十分令人不爽。更可气的还属东吴少主孙皓,不仅以杀人取乐,还以活人献祭,残暴至极。朝中大臣,大都敢怒不敢言,窝火于心。

    恰逢蜀使进见,他连眼皮也没抬一下,态度十分傲慢。

    “蜀使,远道而来,还是早些回驿馆休息吧。”

    “吴王,情势危急,魏国欲攻江东,您就一点不着急吗?”

    孙皓大笑道:“想当年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赤壁一战,被打得落花流水。若再敢来,同样不惧。”

    “别忘了,这其中还有我蜀国一份力呢。”蜀使冷啍一声,一脸不屑道。

    孙皓斜视群臣后,又把目光投向眼前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见他气宇不凡,很有胆量。细问之下才得知,此人乃是诸葛孔明后人。

    “好好好,果然英雄出少年。”

    孙皓生平从不赞人,却对诸葛家的人,格外敬重,他的老师便是诸葛瑾。

    有了这层关系,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自如,仿佛探亲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