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这次找李九州来,是要跟他谈心的。
或许是他觉得,眼下朝中尽是无能之辈,能用之人反而是这个利用自己,却又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年轻后生。
“李少尹,我问你,你为何用尽心机跟我作对,现在就我两人,你不必隐瞒,实话实说。”
李九州难住了,难道告诉他自己是穿越者,想拐走杨贵妃,想阻止安史之乱不成?
“世人皆说阁老误国误民,但鄙人以为,阁老为国鞠躬尽瘁。”李九州装着胆子说了出来,却又张嘴不知该怎么说下去。
李林甫知道他的话还没说完,便柔声道:“但说无妨。”
李九州这才说道:“但阁老权势太盛,当适当放权。”
本以为李林甫会呵斥自己,或者用他那标志性的微笑将自己忽悠一套。
谁知李林甫没说话,只是望着他,黯然摇了摇头。
良久,李林甫轻叹了一声:“并非我不放权,朝中并无能堪大任者。”
李林甫素来排除异己,这时却又说得这么诚恳,诚恳到李九州不得不信。
他说的不错,除了他李林甫,朝中还真没人能挑得起这个大梁。
若换做杨国忠掌权,不知道大唐会乱成什么样子。
“你可知我有何未完成的心事?”李林甫紧紧的望着他。
清风拂来,随意的拨弄着李九州的头发,他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而又十分沉重。
“改革。”李九州抚平被风吹乱的发丝,嘴中蹦出了这两个字。
李林甫是奸臣,也是能臣。
他害死了不少人,却也对大唐,对百姓做出了贡献。
李林甫终于微笑了起来,“不错,我素来观人极准,你有大才,当继承我的改革之道,为国为民办事。”
现在对一个小小京兆府少尹说这些,是不是太早了。
难道他有意想助自己上位,让自己对付杨国忠?
李九州越来越猜不透李林甫是怎么想的了。
但是,他提倡的这些改革利国利民,是值得持续下去的。
李九州脑袋中大概理了理李林甫先前的改革措施。
律法改革:
对唐朝法律进行修改,完成《唐六典》。
兵役改革:
摈弃府兵制,采取花钱募兵的方式,让朝廷出资金,招募边境地区的志愿者作为士兵,一方面解决了国家兵源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部分客户的生计问题。
研究长行旨管理模式:
把应缴纳的税款直接编纂成《长行旨条》,给了各州按条律自行处置税收的权力,同时也减少了管理税收的难度,节省了不少时间。
田令改革:
为应对均田制瓦解和土地兼并严重,在不破坏均田制的大前提下进行改革,提高地税比重,向以财产为税收基础的转变,土地多的人多承担一些税收。
这些改革,目前只有田令改革尚未完成。
也就是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让富人多纳税。
李林甫想让自己推进这个改革,也太高看自己了吧。
李九州想了想,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知你有忠君之心,只不过见不得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你年纪轻轻便有这等报复,实属不易,先前的事,我也不与你计较,日后还望你能秉持初心。”
李林甫看人果然准,一番话将李九州的心思全说了出来。
李林甫可不是个大度的人,既然他不跟自己计较先前的那些事,那他找自己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难道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非池中之鱼,说这些就是为了让自己在他死后放过李家老小?
李九州踌躇了起来,李林甫城府再深,算计再精,终究也得为自己死后的事考虑,这倒也合情合理。
正在踌躇间,李岫端着一碗药走了过来。
“阿耶,该喝药了。”
李林甫接过药碗便一饮而尽,将碗递过,李岫却依然站在旁边望着两人。
“还有什么事吗?”李林甫已知道他有事还要说。
李岫说道:“宫里来人了,通知阿耶立刻进宫面圣。”
“知道是什么事吗?”李林甫追问到。
“私下问了内侍,好像是说,商议南诏之事。”
李林甫身子已好多了,一听这话便来了兴趣。
“阁老既还有事,鄙人这就告退。”李九州躬身便欲告退。
“你也一起去吧。”李林甫却叫住了他。
李九州不解的看着他,“可是圣人并未宣我。”
“事关国家大事,你当前去出一份力。”李林甫说罢,转头对李岫说道:“赶紧去备车马。”
“阿耶,可是您的病。”李岫有些不放心。
“不用多说,我没事,赶紧去备车马进宫。”
李林甫的话在李家是没人敢不听的,李岫是个孝子,虽是担心他的身体,却也不敢逆了父亲的意思。
当下备好车马,李林甫和李九州同车而坐,朝大明宫驶去。
皇帝还是选择了在御书房见他们,两人来到时,杨国忠、鲜于仲通已在屋内。
皇帝见李林甫带来了李九州,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不知道这两人为何在一起。
此次皇帝召几人前来是商议南诏之事。
原来,南诏已经出兵攻打边境,边关战事又起,传来的却不是捷报。
皇帝往椅上一坐,“南诏又乱,你们都到了,便说说吧。”
谁都没有先开口。
“十郎,你先说。”皇帝等不及了。
李林甫轻轻咳了咳奏道:“臣以为,南诏不自量力,只要派出大将帅兵征讨,不日即可凯旋。”
“不错,先前一战,我本念在南诏蛮荒之地,百姓辛苦,不欲深究,谁知这南诏竟不长教训,你们说,这次派谁出征?”
几人又选择了沉默。
皇帝于是将目光看向鲜于仲通,“鲜于卿,你先前曾带兵打败过南诏,对南诏地形熟悉,你觉得,朝中诸将,谁可帅兵前去灭了南诏?”
皇帝的眼光也太高了,“灭了南诏”四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来如此轻而易举。
鲜于仲通在南诏吃过亏,知道这仗不好打,却不敢说漏了先前的败绩,于是说道:“臣以为,此次出征,长途跋涉,将士又来自全国各地,需得一能服众之人统兵。”
“杨卿,闻得你已张罗好兵士,你认为该由谁统帅大军?”皇帝又问杨国忠。
杨国忠眼珠转了几转,想了半天,却没说出一个人的姓名来。
/116/116079/2909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