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之我是反贼 > 第三十三章 教育先行

第三十三章 教育先行

    在这次税改中,玄晔深刻认识到人才教育的重要性,突然想起那个云翠山庄,现在是孤儿收容所。

    “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怎么形容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玄晔打算在这里办一个学堂,名曰:翠云山学院。其中除了小学教育,即将增加中学、大学,建成一个完整近代教育体系。

    最初的学生,即那帮被收容的孩子们,被当做新式小学教育的实验对象,由玄晔亲自执教,还请徐杰和诸葛昝,以及几个**的书佐,当任科任教师。还专门请了一个识字启蒙教谕先生,负责日常识字教育。

    本着求才若狂的心态,玄晔把小学教学科目暂分为:文学、数学、史学、地理,经济、农学、格物、军事。

    前四门为基础学科,后四门为选修。实行军事化管理,每日例行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还有军中将领当任武学教师。现有学生一百五十余人,还在不断增加。

    玄晔可谓劳心劳力,费尽心思,将脑子里那点可怜的教育知识抠出来,制定学制,编撰教材。

    文学科目方面,小学基本为识字教育,玄晔没有太大的要求和建议,此时自有他的启蒙教材和教育方式。“急就篇”、“凡将篇”、“诗经”、“孝经”等可做这一阶段的教材。

    数学是玄晔改革教学的重点,算数作为最基础的应用工具,必须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为此,他不惜亲自持笔编撰教材:

    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以及加减法、定理、竖式(玄晔无耻地把阿拉伯数字解释为一个叫阿拉的老伯创造出来的数字);第二学期,乘除法、乘法九九表、竖式;第三学期,混合运算,运算法则,万位以上读写,应用题;第四学期,度量衡、速度与时间的认识和运算(玄晔果断把重量单位改为十进制的);第五学期,分数、小数、负数、数的性质与运算;第六学期,混合运算及应用;第七学期,方程式;第八学期,简单逻辑与统计;第九学期,几何(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等的周长和面积运算);第十学期,体积、容积运算;第十一学期,角度和比例;第十二学期,工程、商业、军事等复杂运用运算。

    选修的科目有琴、棋、书、画、历史、地理、商学、农学、工矿、政治、军事、诸子百家等,这些科目都是粗浅知识,或者只是提供书籍自习,算是对中学分科的预热准备。武学,相当于体育,为三年级以上必修。

    对于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的古代,基础教育难能可贵,能够小学毕业,就可以算得上是人才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低需要六年才能初步成才,十年基本成才,玄晔尤嫌太慢,他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望心情是多磨迫切。

    也许,等第一批新式人才被培养出来,天下大势已经定了,要来何用?对此,玄晔只能表示无奈,收拢人才要比亲自培养人才快得多,成本少得多。

    或许,玄晔现在的重点应该花在怎么收拢人才上来,这才能助力他打天下;至于培养人才,须从长计议,徐徐图之,急不得。但玄晔还是坚决要早做准备,早一步开展,为建国以后的“工业化”大计,做好人才储备。人生短短几十年,他片刻不敢耽搁,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中学则是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有四大学科(或学院)即:军事、政治、格物、文学。各个学科又细分多个专业,编制教材是玄晔这三个月来早就在着手的工作了。其它科目别人还可以帮点忙,格物这一科别人只能干看看,全是玄晔一点一点从脑袋里抠出来。光是物理就要了老命,几乎在默写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了;化学好办,元素周期表弄出来就有章可循了,后面的微量元素不记得也没关系,反正用不到。物理、化学统归于“格物”,生物归之于“农学”。

    小学数学教材发表的那一天,诸葛昝便把他惊为天人;格物教材出来之后,诸葛昝就抱在手里,躲进了房间,说不整明白就不出来!于是所有政务又归于玄晔了,把他气得直骂娘。

    一个月后,诸葛昝终于蓬头散发地出来了,他两眼呆滞,嘴里念念有词,这下把众人吓坏了。玄晔一拍大腿,“完了,疯了,老子的主簿没了!**!老子辛辛苦苦地容易吗?”

    诸葛昝一看到玄晔,跑过去一把抱住他的大腿,使劲地摇啊:“主公,有些我还是不明白啊,这些东西你是从哪里学来的,我的老师怎么一个字都没提啊!只有《墨子》里面有一些影子,您一定要教我,您就是我的老师。”……

    不过,对于中学阶段的新式教育,玄晔表示无奈,基本被搁置:“没有合适的生源也就罢了,连个老师都找不出来,都要自己亲自执教,这样下去,自己还打个屁仗,争个屁的天下啊。”

    教育独立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又依赖于此时的社会物资基础,“前十年还是要依赖于这个时代的旧式人才啊!”

    玄晔的教育雄心,破碎了一地,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回归时际,玄晔还开了一个军官学习班。由玄晔、徐杰和吴病等人轮流执教,教授军事理论、战例分析、沙盘论战、实战模拟等。规定每个军官的课时,军中将领闲时都要来此上课;建立考试制度,没考过的加课时,直到考过为止。

    ……

    “啊哈!这是我自己的房子?我的第一套房子,我也是有房一族了!而且是独门独院,阳光别墅啊,想建多大建多大,这太幸福啦!”后院中的小阳楼终于竣工了。

    现在玄晔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司令部、军营、翠云山学院。

    翠云山距离阳谷城还是有好几里路的,走路太慢,骑马费劲。于是玄晔动起了歪心思,利用下班时间,拐骗朱小美当帮手,合力折腾出一辆自行车!车架、车轮、踏板、传动轮,全是木头的,还有皮带,结不结实是个很大的疑问!

    在试车的这一天,后宫的全班人马都跑过来围观,连百忙之中的诸葛昝和徐杰都跑来了。他们倒是想看看这个玩物丧志、不靠谱的主公,到底折腾出个啥怪物,要真是没用的物件,他们准备卷起袖子当场就砸了。

    整个物件看起来牛不像牛,马不像马,有轮子又不像车,哪有两个轮子的车?

    玄晔摆弄着这架历史上最早的自行车,质量确实堪忧,又有些无奈。钢结构的就别想了,硬木也没找到,这个车身强度肯定不够;轮子是一辆旧马车上卸下来的,没有减震系统,就算能骑也要把屁股颠掉!……

    看着这群围观的群众一副看笑话的样子,玄晔还是强打起精神,决定小心翼翼地骑一圈,让他们这帮乡巴佬瞧瞧,两只轮子不仅能立着不到,而且运动自如!

    “找一段下坡路,这皮带和传动轮受不住力!”

    玄晔推着车来到一段缓坡上,轻轻地骑在坐板上,双腿向后轻轻一蹬,自行车吱吱呀呀地向下开去。

    “哈哈哈哈,怎么样,噢~爽啊,帅不帅?熟悉地感觉,飞一般……啊!完了,怎么忘记做刹车了!我靠!”

    为了不让第一辆自行车报废,玄晔小心掌着车把,避开一块块突起的路面,慢慢自然减速,然后用脚踏地,哧~!停住了,然后蹲在地上就是不起来:“蛋蛋要碎了!操!没有橡胶轮胎,这东西就是个坑爹的玩意儿!”终于,强忍着不适,起身推起车子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回到原点。

    “它为什么不向两边倒下去?”诸葛昝仔细地打量这神奇的玩意儿。

    “额,我只能说他要往前走,没空倒下去,一旦它停下来,就会倒!这是一股向前的推力支撑着他,一旦这股推力没有了,它就立不住了。向前运动需要消耗这种推力。”玄晔只能用最粗浅的语言解释了下。

    “我也要玩,我也要骑。”朱小美说着就要来抢夺。

    “你不会,这可不是马,不是那么容易骑的,等以后我做一架坚固的再教你,这架还是当做收藏品吧。”玄晔连忙止住她,心里想到:“你摔坏了不要紧,要是把这人类第一辆自行车摔坏了就太不值了!”

    至此,阳谷城成了自行车的发祥地。自行车经过不断的改进,加固,终于具备了实用价值。民众把骑自行车当做了一种时尚,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人人以有辆自行车为荣。玄晔专门设立了一个自行车厂,材料也在不断的改进:

    轮子虽也是木制的却加进了一层皮革麻布糅合而成,具备一定的弹性,增大了与地面**力,行驶更加平稳;关键部位用上了铜、铁铸件,传动轮就是用铁整体铸造的;车轴其中的钢珠是用铁水倒模,在经过打磨加工而成;**用的是动物油脂。这时候的自行车都是纯手工制作,造价昂贵,车轴最容易更换,非富豪之家买不起的。

    轴承的制造向来是个大问题。经过试验,生铁太脆,容易震裂;熟铁水太软,强度不够,容易变形。钢铁,无论是军备制造,还是工业和农业工具、设备,这终究是绕过不过的一道卡。

    理论上,生铁一般指含碳量在2~4.3%的铁合金,又称铸铁,其实,生铁里除含碳外,还含有硅、锰及少量的硫、磷等,它可铸不可锻。根据生铁里碳存在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和球墨铸铁等几种。

    一般含碳量小于0.2%的叫熟铁或纯铁,含量在0.2-1.7%的叫钢,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铁。铁矿石是一种氧化铁,本不含碳,炼钢的过程其实就是熟铁增碳或者生铁减碳的过程。

    对应的,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有两种炼铁法:一种是块炼法(熟铁法),是在碗式炉或较低矮的竖炉内,在较低温度下将氧化铁还原成海绵铁(含炭极低的熟铁),再经加热锻打、挤渣提纯,再渗碳、锻打,即可制成钢;

    另一种是生铁冶铸法,是在高大的竖炉内,以高温高碳将氧化铁还原并增碳成为液态生铁水,再从炉中放出,铸成锭块或浇铸成器,生铁可经过多种处理方式(减碳 )炼成钢或可锻铸铁(低碳钢或者熟铁)。

    为了解决炼钢的问题,玄晔冥思苦想,把九年义务和高中的那些物理化学知识回忆个遍,“炼钢,说白就是在生铁到熟铁之间,调控碳元素的含量。”

    然而事实远没有玄晔想的那么简单。

    注:

    中国最初使用的人工铁制品也是块炼铁产品,但很早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并随即占据了主流地位。已知最早的生铁制品是春秋早期和中期(约公元前8至7世纪)的白口铸铁。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冶炼生铁的竖炉是位于河南的战国后期的竖炉。

    以生铁冶铸技术为基础,中国发展出一整套独特而且先进的钢铁冶炼和加工工艺。至迟于战国时期,发明了将白口铁加热获得可锻铸铁的铸铁柔化技术、将白口铁退火脱碳获得铸铁脱碳钢的制钢技术;至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范成批铸造铁器;至迟于西汉,中国出现了在半融熔状态下将生铁炒炼脱碳成熟铁或钢的炒铁、炒钢技术;至东汉已经掌握了将钢铁制品进行多次折叠锻打的百炼钢技术,还出现了将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制钢技术,之后发展成为灌钢技术。另外,还陆续出现了夹钢、贴钢、生铁淋口、焖钢等多种制钢技术。

    西方自公元前两千年来一直采用块炼铁技术(比中国早),却直到公元14世纪欧洲才开始生产出生铁并铸成铁器。现代也是以生铁为主要原料的炼钢技术。

    中国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的钢铁文明,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中国古代生铁冶铸技术以中原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传播,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