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坛经》六祖慧能祖师
……
天色渐晚,白复没有入睡。他换上夜行衣,在客房里打坐养神。快到三更的时候,白复窜上屋顶,观察着柴房的动静。只听“吱呀”一声门响,胡长冈从柴房里出来,步如流星,向后院走去。白复心中暗笑,看来自己所料无差。
白复动如狸猫,轻盈无声,飞檐走壁,蹿房越脊,远远缀在他的身后。
胡长冈轻车熟路,避开打更巡逻的僧人,悄悄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来到方丈院,跪在正中一间禅房的门口。
不多时,房门打开,现出一丝橘色的灯光。胡长冈赶忙步入屋内。
来到此处,白复不敢大意,将“飞天夜叉术”发挥到极致,象一片羽毛飘落在禅房屋顶。
他双脚一绞,如猿猴般敏捷,攀住屋檐滴水兽,一个翻身,倒挂金钩,将身子悬空,正是当年偷窥璇玑仙子时,唐离教他的“珍珠倒卷帘”。
白复右手沾点口水,轻轻点在窗纸上,慢慢融化成一个拇指大的孔洞。
透过窗孔,只见胡长冈跪坐在蒲团上,白天见到的老和尚盘坐在他对面。
老和尚用自己的袈裟把门窗遮围起来,不让人看见屋内灯光。白复暗自庆幸,自己破窗窥探之处没被遮严。
老和尚对胡长冈道:“你来少林已有数年,我恐有恶人因嫉妒要加害于你。遂多年不同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胡长冈道:“弟子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所以从来不敢近身侍奉师父,也轻易不去正殿修行,以免被别人觉察。
老和尚道:“今日机缘已到,你可将修行中的困惑讲与我知。”
胡长冈问道:“达摩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六祖慧可曰:‘寻觅心了不可得。’
请问师父,何为本心?”
老和尚道:“六祖慧可不是心不安,而是念不安,是念头不断。
前念已断,后念未起,就是本心。心照物,心跟物走,这就是念。念由心生,念不跟物走,就是断念。念一断,本心自然自悟,即识自本心。
胡长冈问道:“师父,‘物由心造,心外无物’,此言当何解?”
老和尚道:“设想你身在黑暗之屋,这屋子一片漆黑混沌,你什么也看不见。唯有点燃一盏明灯,让灯光照入,屋内的桌几、凳椅、床榻等物方才显现。这盏明灯就是你的内心。”
胡长冈不解,问道:“即使没有灯光照耀,倘若这屋子不是空荡荡一间屋子,原本就有桌几、凳椅、床榻等物,虽然隐没在黑暗中,没有被看见,它们不也生生存在吗?”
老和尚笑道:“倘若没有心灯的投射,你怎知这物件叫桌几,那物品叫凳椅、床榻?它们都是心定义的。这就是物由心造,心外无物。
倘若在心灯面前放一面铜镜,让心灯之光通过铜镜的反射,投向自己,观照自己,这就是心的自我觉知,亦即识自本心。
你若识得这一点,就知佛性不学而能,不用外求。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心即佛,明心见性。”
……
胡长冈继续问道:“师父,您常说‘念念修禅,事事空行?’此语当如何运用?”
老和尚道:“念头一起,本心就迷。念头断,本心见。让本心不跟着念头走,念头起来,能断念,就是念念修禅。
六祖慧能认为禅定不是修行的唯一法门,定慧不二,修心是关键。修行不是寻找佛理,而是祛除杂念。做事情时,念头最多,也是修禅最好的时候。这也是我让你们劈柴担水,舂米簸糠之用意。
做任何事不求最终的结果,就是空行。做事是为了消业,不是为求结果。应安心做事等候天命的到来,而不该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
胡长冈追问道:“师父,何为‘菩提自本性,起心即是妄’?”
老和尚道:“妄就是二相。把世间万物用福与祸、得与失、利与弊、高与低、富与贫、乐与苦来划分。有了二相,就会趋避。趋避利害得失就是妄念。孰不知,祸福得失,本是铜钱的两面。大痛苦即是大机缘,大痛苦时,正是大修炼时!
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不如意。去掉如意之心,去除虚妄之念,就能看清事情本来面目。世人能成佛,恰恰是靠生烦恼的心。一个人不吃苦头,不会增长智慧。世人总是以痛苦为代价来领会佛法,参透人生,觉悟般若。
般若即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无需求真,但须去妄。一旦去妄,真在行中。”
……
白复听到这里,心中一动。老和尚的话头禅让他朦朦胧胧感觉到什么,似乎触摸到宇宙中最朴素、亦最深奥的玄理。
白复心道:“没有人世间的阅历是不会懂得这些深刻的道理。难怪太傅说:‘帝王只是尘世的君王,禅宗祖师方是人心灵中的君王。’
老和尚一番佛理听下来,从根本处入手,祛除烦恼,参透生死,阐明佛学本意。禅宗之所以开枝散叶,是因为面对人世间的一切苦难,禅宗法门让世人无所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