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吏部官署。
吏部居左,兵部居右。
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杜如晦亲自坐在吏部的主堂上,顾看着两部官员,监督并亲自主持两部的阅卷。
打开案头的论兵试卷,看到那笔走龙蛇、雄浑远迈的‘论东突厥可战之处’八个大字,
杜如晦不由一叹:“好字!”
唐初的文人和官员都非常雅爱书法。
当朝不少官员本身就是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还有褚遂良。
这开篇的八个大字,骨力遒劲,结体严紧,直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有钟繇、王羲之之风,但字形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也有自成一家的风格。
先不管这试卷的内容如何,就单单这书画造诣,就是他杜如晦拍马也难及的了。
秦川学的是柳公权的书法。
柳公权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唐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
他的楷书作品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称,较之颜真卿的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是“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
从小秦川就知道好的字迹能给阅卷老师带来良好的印象分,到了雅爱书法的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有了这赏心悦目的字迹为基础,也让杜如晦对接下来的内容期待了不少。
这考生的书法造诣如此之高,想来必定是博学广识之人。
杜如晦是大唐典型的对东突厥用兵的主战派。
早在今年四月,契丹、奚族等十余部背叛东突厥来降大唐,颉利与突利不合而相互交攻的时候,他就主张趁着东突厥内乱对其用兵。
只是当时陛下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此时东突厥内乱,必不能来救梁师都,而选择了先行进攻梁师都,暂缓了对东突厥用兵。
“好一篇雄文!想不到科举之中竟有如此大才!”
看完这篇论文,杜如晦朗声大笑,赞口不绝,“咳咳......”
杜如晦皱了皱眉,掏出手帕捂住嘴角,脸上笑意如常。
这篇论文有理有据,几乎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地阐述了大唐对战东突厥的优势所在。
不少观点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对方的论点比他所思所想还要全面!
杜如晦的笑赞声,引得周围不少官员侧目过来。
吏部侍郎刘林甫拿着一卷试卷,笑着走了过来,“杜相何事如此高兴?”
杜如晦身兼数职,他最高的官职不是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而是检校(代理)侍中。
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和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三者都是大唐宰相。
不过因为李世民在武德年间曾担任过尚书令,贞观朝后以尚书令尊贵,不长设尚书令,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大唐宰相。
“林甫,你来看看这篇论文,这篇论兵妙笔临风,切中东突厥要害,字字藏刀,句句见血,端是精妙绝伦!”
杜如晦收起手帕,笑指着案头的试卷,说道。
“噢?竟有这等令杜相赞不绝口的佳作!”
刘林甫新奇不已,杜如晦的兵略可是大唐顶尖,能让杜如晦都赞赏不已的论文,那兵略水平得有多高。
他好奇地走到案前,抬眼看了过去。
“京兆长安,秦川?”
看到文章末尾的署名,刘林甫愣了眼,狐疑地打开了自己手上的试卷。
不由一叹,“呓,竟和这篇论文的考生是同一人!”
“同一人?”
注视到刘林甫惊叹的神色,杜如晦也好奇地往刘林甫手中的试卷探了探头。
两篇论文的籍贯、署名和笔迹一模一样。
确实是同一人所作。
“杜相,你再看看这篇文章。”
看着桌案上让杜如晦夸赞不已的文章,再看看自己手中的文章,刘林甫脸上扬着惊喜的笑意,连忙把手中的试卷给杜如晦送了过去。
有了上一篇文章的珠玉在前,杜如晦对这篇文章充满了期待,看得非常认真。
“绩效考核?”杜如晦眉宇一皱。
文中提出的对官员的考核方法很新颖,他闻所未闻。
但这个方法很实用,将地方官员的考核和人口的增长、赋税的征收、案情的数量、人民的收入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项进行直接挂钩评定。
若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评定官员,则官员的优劣好坏清晰可见,一眼望穿。
相比之下,之前采用的四善评定法,十分的拙劣。
既对官员的考评过于虚浮,也对改善吏治,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任何帮助。
看到这里杜如晦就内心了然了,这位名叫秦川的考生,绝对是吏治少有的大才。
再往下看,干部监管、御史监察......
杜如晦越看越仔细,越往下看,眼里的光彩就越加的火热。
“要是按照此人的方法整顿吏治,我大唐必定官廉如水,海晏河清!”
看完之后,杜如晦双眼熠熠,声气长舒。
“此子大才呀,兼资文武,非但深知兵要,就是对吏治也十分精通!”
此刻杜如晦心里已经有了决断,等到科举考试结束之后,他一定要把秦川收到麾下!
无论是在兵部任职也好,还是在吏部任职也罢,这样的大才,一定要为朝廷所用!
“林甫,你暂时替我负责监督阅卷,我这就前往东宫觐见陛下!”
杜如晦当地收好试卷,言道。
秦川的吏治方法虽好,但牵涉到的范围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吏部。
除了吏部之外,还有民部、刑部以及御史台。
要想推行下去,首要就得得到陛下的支持。
......
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票!求催更票!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