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贞观天子 > 第七十七章 科举考试开始【上】

第七十七章 科举考试开始【上】

    不久后,朝廷发下敕文,贞观三年科举考试,正式于二月初开始举行。

    这个消息,说实话,像小石子落入大海一样,基本上没有掀起任何的波澜。

    因为在当下,根本没人觉得科举能怎么样。

    看看中枢重臣,看看政事堂相国。

    他们有几个是科举考试走出来的?

    在当下,科举考试不是为了平民百姓准备的,更像是为了落魄的寒门准备的。

    寒门可不是平民,而是指落魄的高门。

    真正的世家子弟少有走科举一道,他们大多靠着父辈举荐就能顺利走上仕途。

    这就是唐初进入官场的规则。

    或者说,这是延续了近千年的规则。

    平平凡凡的反响,让李智云有些怒意,不过他现在也习惯性的克制自己。

    没办法,太难了。

    知识掌握在世家手里,他想提拔寒门和平民百姓,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管如何,今年这次科举,必须要举办下去。

    在得到皇帝命令后,礼部尚书赵慈景跟进,要求各州派遣士子前来长安应考。

    二月时,真正来长安的并不多。一来,连年天灾,寒门子弟自顾不暇,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前途了。二来,这时代,真正有才的子弟大多出身世家,而世家则对朝廷的科举不屑一顾。

    在各种原因干扰下,最后真正来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没有百人,其中一大半还是长安本地人。

    考试地点在务本坊国子监,长安小学举行。反正人少,正好趁着学生放假,举行考试。

    时间一晃来到二月下旬。

    这一日,士子们三三俩俩的向着务本坊而来。

    一名眉清目秀的青年下了马车,目光落在长安小学的牌匾上,凝神看了一会儿,他收回目光。

    不多时,又有一少妇走下马车,给青年递过去一只考试篮子。

    “夫君,干粮和清水,还有换洗的衣裳,妾都给你准备好了,可有什么缺的?”

    韩瑗摇摇头,“足够了,这次连考三日,有干粮和清水足矣。我听大人说,考场里面不准备这些是为了防止有人买通小吏,传递考试答桉。”

    青年正是大理寺卿韩仲良之子,韩瑗。

    韩仲良是帝系一员,非世家出身,这次皇帝搞科举,他不管怎么说也要支持皇帝,是故便让儿子来参加。

    少妇出身长孙氏,乃是陕州刺史长孙操之女。

    夫妻二人说话间,另一边走来一个青年。

    此人名叫王德真,乃是鸿胪寺卿王长谐的侄儿。

    和韩瑗不同,王德真是自己要来考科举的。因为光靠着叔父王长谐,他这辈子也不会有机会被皇帝发现。何况,他叔父还是先帝的起兵功臣,而不是陛下的心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天生就有弱势。

    经过他的认真分析,他觉得陛下改革科举,很明显是要重视科举考试,这或许是他的一次机会。

    在士子们聚集的差不多的时候,孔颖达那边打开校门,放士子们进入考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能直接进去。

    因为在真正进入考场的时候,还有卫府军从头到尾的检查士子身上携带的东西。哪怕是手抓饼,那也要撕碎看看里面有没有小纸条,严苛到令人发指。

    如果发现违禁品,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终生不得参与科举。

    出乎预料,这次没有一个人被查出来,每个人都很干净。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这次科举改革,以往考的东西全部作废,想要作弊都不知道该怎么作弊。

    韩瑗收拾好篮子,拿着代表考场号的木牌,跟着士兵,找到自己的考场。

    看见那独立的小屋子,韩瑗脑子里面只有两个字。

    好小!

    再一想,有点像是家里面的更衣室。

    不过,面积要比更衣室大一点,里面摆着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后面还有一张简单的床榻,上面放着一床麻布被子。

    韩瑗将自己的东西放好,又整理了一下被子,发现还算干净。

    便在此时,外面响起士兵的声音。

    “你们现在还有两个时辰准备,要更衣的,立即去更衣,要吃东西的马上吃东西,一旦开考,更衣只能在你们各自的考场里面解决......”

    听到这里,韩瑗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角落那个盖着木盖的陶罐。

    天哪。

    接下来他三天的吃喝拉撒都只能在这个小屋子解决么。

    那味道,他不敢细想。

    很快,外面响起其他士子的抱怨声。

    “不想考的滚出去!”一声大喝,抱怨声消失了。

    紧跟着,孔颖达带着人,挨个考场宣读考试规则。总的而言就是不要作弊,谁作弊,谁完蛋。

    另外就是,一旦觉得身体不舒服,可以提前交卷,朝廷会让御医免费诊治。

    除此之外,还有提前交卷只能在第三日的下午等等等。

    随后,在午时,考试正式开始!

    一共三份试卷,一起发给士子们,三天时间,足够他们慢慢考虑答桉。

    每份试卷一百分,总分三百。

    这部分属于公开的消息,韩瑗知道这次考试采用皇帝独创的计分制度。

    他很快浏览了三张卷子,而后目光略显涣散。

    果然是陛下亲自出手改革的试卷,这考的未免太杂了吧!

    他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将三张试卷做了简单的总结。

    比如第一张,考的东西,多为诗词歌赋,经史之问。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题型相当的新颖,或者说从未出现过。

    李智云亲自出手改革的试卷,自然是无限靠拢他上辈子考试的题型。

    三张试卷,分别为‘文’‘理’‘策问’。

    文,即是文科的变形试卷。

    选择题共十道,每道四分。

    填空题四题,每题五分。

    剩下的四十分,被四个简答题平分,每题十分。

    韩瑗看着选择题的题目。

    ‘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桉,可在【甲】【乙】【丙】【丁】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桉,填在括号里面。

    注;多填或不填无分。’

    “括号......”韩瑗看了一眼第一题前面的古怪符号。

    【()】。

    “这是长安小学算数课上的学识。”他曾经听说过这种新颖的算数课,还学过一点,因此认识这神奇而又古怪的括号。

    很快,他开始第一道选择题。

    题目如下;

    ()租庸调之制,始创于谁?

    【甲】;苏绰【乙】;元宏【丙】;曹操【丁】;宇文泰

    看完后,韩瑗咽了咽口水。

    这四分,果真不好拿。

    这一题,他第一个排除的肯定是曹操。然后他就犯难了,剩下的三个选项,他觉得每一个都有可能。

    因为租庸调制度就是从北魏那个时候开始的。

    想了好半天,想不出来,他又看下一题。

    题目如下;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谁说的?

    【甲】;霍去病【乙】;刘秀【丙】;卫青【丁】;陈汤

    然后,韩瑗脸色微微发白。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连续考三天了。

    这种难度的试卷,根本不是以前科举能比的。

    不是说问题有多难,而是考察的学识实在是太过于广泛,如果不是喜欢读书的人,真的很难写出来全部答桉。

    文学网

    .

    /106/106347/2763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