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终南山不远的一个普通的医馆中,李莫愁正对着书本认草药,嘴里不停默念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消淤止血,消肿定痛……”
“柴胡:气微香、味微苦、辛味、性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五味子: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李莫愁觉得她真是太不容易了,找了两家医馆药铺,别说免费打下手了,出钱掌柜的都不愿意让她学医。
也是李莫愁低估了这个时代的敝帚自珍。不像现代,只要出钱,想学什么都可以。
现在大多都是家族代代相传。
比如什么父传子,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之类,实在没办法才会收徒弟。
但徒弟想真正的学到本事,那也不容易。
束脩就可能成为普通人家沉重的负担,并长年累月的端茶倒水,伺候左右,脏活累活都要干,那真是比伺候祖宗都要恭敬。
就这样也不一定能学到师傅的绝活。
俗话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师傅都会留一手。
要不然古代好多技术到现在都失传了呢?
最后没办法,李莫愁只好威逼利诱一起来了。又保证不开医馆抢生意,人家这才答应。
李莫愁知道是她显露出的武功震慑到掌柜,人家不敢不答应,并且以后也学不到多高深的医术。
幸好李莫愁也没指望能找到神医教导,只希望能有个领路人学得轻松些罢了。
大不了以后游走江湖,做个铃医。一边给人治病,一边和别的大夫郎中交换心得,相信他们会同意的~~
学中医是很难的。
除了认药材,还要炮制药材,知道各种药材的药性,配伍与禁忌,背药方还有一大堆医学典籍。
类似《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还有一些汤头歌。
当然,最关键的要会把脉--这会儿可没各种仪器用来检测。
李莫愁在这家医馆待了三年,也只是背了典籍、认全了店中药材。
炮制药材和把脉只能说会些基本的、常见的。
但她最后一年间却是利用上一世知道的基本外科知识说服医馆做了几次外科手术。
为做外科手术,她还专门打造了一些手术器械,用冰冻法和蒸馏法好不容易将酒精做了出来。
这样做出来的酒精她也不知道多少度,反正多少是有些用的。
其实中医自华佗运用麻沸散就进行过外科手术,只是大多数普通人,甚至是医者都不太愿意接纳,只有实在没办法的才会死马当作活马医。
李莫愁他们的外科手术有成功的,但也有失败的,但只要有成功的就有人推崇。
以至于李莫愁离开的时候,医馆还倒过来给了她不少银子,因为提升了他们医馆的名声不说,还学会了如何制作酒精。
李莫愁此后都在江湖上走动,大多数都在学习医术,练习医术。
偶尔看见异族人欺负汉人,或是当官的有钱的欺压百姓,她也会出手。
也许是因为她足够低调,也没出什么特别的事。偶尔她也会听说杨过小龙女他们的故事。但李莫愁也懒得管了,都是成年人了,自顾自吧。
襄阳大战时,李莫愁也去了。
打退了蒙古军之后,李莫愁也懒得在江湖上走动了。
打退这一次又有什么用?整个朝廷重文抑武,官场腐败,一大堆问题,看的让人心烦,带着收的几个徒弟回古墓养老罢了。
至于门派找新位置的事也没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