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秦嫡公子 > 第四百五十一章 敢问将士何时归?!(求订阅)

第四百五十一章 敢问将士何时归?!(求订阅)

    回中宫。

    秦落衡并未就睡。

    他去到书房,继续想解决之策。

    固然蒯彻给他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但并不完全,如果他不出手干预,恐怕领将会跟历史上一般,对于任嚣和赵佗,秦落衡并不是十分信服。

    而且。

    他想做一个尝试。

    然而他跟任嚣和赵佗都不熟,所以有些事并不好商量,因而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不节外生枝,他便有了换将的想法。

    上位者提出问题。

    下位者解决问题。

    朝堂上,他是下位者,自然要自己找到解决之策,他在脑海中将合适将领人选想了想,最终确定了一个人。

    想罢。

    秦落衡满意的点点头。

    而后他翻开一份空白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些想法。

    自古以来,军队对将士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但这个要求,在天下一统之后就应该有所改变。

    至少军队当有统一的思想。

    但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尤其是想要统一成千上万的士卒,让所有人形成一个共识,这更是难上加难。

    这无疑将是另一场重大改革!

    其推进阻力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几乎不用多想便能有所察觉。

    纵然如此。

    秦落衡却坚持想去尝试。

    唯如此,才能避免,日后军队失控。

    不过。

    秦落衡也知道。

    此事断不能操之过急。

    一旦操作过烈,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不少将领生出反感,毕竟这种举动,无疑是在跟将领夺权。

    秦落衡目光微阖。

    却也是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想借着这次推行‘大一统’,在军中进行一次大胆尝试,在不触及将领底线的情况下,加强军队士卒的思想建设,从而维护军队高度的集中统一。

    他在竹简上写了一些。

    细看了一番,满意的点点头,而后扔到了火炉中。

    随后起身回了寝宫。

    夜已深。

    ......

    并没几日。

    越人袭杀扰边之事,便已传的满城皆知。

    朝中上下一片震怒。

    翌日。

    议政之后,便有朝臣提到此事,自此,朝堂众官员义愤填膺,纷纷叫嚣出兵夷灭越人。

    嬴政高坐其上。

    他漠然的扫过百官。

    额首道:

    “越人猖獗,屡屡犯边,究其根本,在于楚领南海时,始终未能让南海融入华夏,自此留下了动乱之源,而今天下一统,南海自然理应归复大秦,诸卿对此有何想法?”

    “臣杨端和有奏。”杨端和昂然站起,陈词激昂道:“陛下扫灭六国,威加海内,然南海宵小不识天数,不仅不主动来投,反倒屡屡扰边,袭杀秦人,而今更是屡禁不止,臣认为当出兵讨伐。”

    “使南海永固于华夏!”

    话语落下。

    四周便有官员附议。

    一时间。

    出兵讨伐的声音甚嚣尘上。

    “诸卿即都认为当出兵讨伐,那对讨伐岭南越人,诸卿又有何高看和良策?对于领将又有何建议?”嬴政淡淡道。

    一言落下,举殿肃静。

    在稍显沉寂之后,任嚣主动请缨道:“臣,任嚣愿替陛下扫平南海,让南海永归华夏。”

    随即。

    四周又传出阵阵请战声。

    “臣,羌瘣请战!”

    “臣,赵佗请战!”

    “臣,李信请战!”

    “......”

    就在百官热情请缨时,秦落衡却是悄然起身,高声道:“儿臣嬴斯年有奏。”

    一语落下,四周侧目。

    “讲!”嬴政道。

    “儿臣遵令。”秦落衡躬身一礼,看向了一旁请缨百官,开口问道:“诸将战意高涨,军心可用,小子认为大军若是再次讨逆,定然能一战功成,然小子近日对南海也有所了解,南海游离华夏日久,风习跟华夏迥异。”

    “以大秦之雄风,毋须两年,南海大局必当郎廓清。”

    “然天下九州,情势风习各异,实难为一统之治,天下眼下虽名副一统,实则依旧是混乱散漫,民众之间,隔阂如山,长此以往,这大一统之治恐只会付诸于言表。”

    “诸位将军都为大秦将领。”

    “战功彪炳。”

    “而我若是没猜错的话,无论诸位谁领兵,恐都会征发关中民众为卒吧?”

    “然父皇三令五申,天下不再会有新老秦人之分,天下各郡县子民皆为大秦子民,尔等何以只盯着关中民众?难道大秦能战者、善战者,就只有关中之民吗?”

    “大秦现有天下三十六郡,难道就靠关中数郡之名,来身负起天下的安危治乱?”

    “诸位不觉得荒唐吗?!”

    四下安静。

    秦落衡的突然发难,出乎所有人意料。

    就连嬴政都不禁侧目。

    秦落衡继续道:“诸位不说话了?”

    “我便来替诸位辩。”

    “因为你们习惯用关中秦人,而关中秦人的战争素养最高,也最容易指挥,而且每次征伐,大秦几乎都是大胜而归,每个从军的士卒都能获得相应的功爵。”

    “所以你们是为关中民众着想。”

    “还有。”

    “南海毕竟是边陲,大秦上次便已失利,若是再次失利,恐会引起军心动摇,所以务必要尽出精锐,而且你们的确是信不过新秦人,担心这些人会临阵倒戈,进而影响到战事进度。”

    “我说的可有错?”

    “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理由。”

    “但已不重要了。”

    “我今天之所以站出来,便是觉得,诸位太工于功利了。”

    “尔等的确带着‘老秦人’打了很多胜仗,也带着他们一次次的获爵受赏,但天下一统之后,大秦既是北伐匈奴,又是南讨百越,敢问诸位,尔等带他们出去,可曾想过带他们回来?”

    “你们是回来了。”

    “但他们呢?”

    “要么青山埋骨,要么马革裹尸,要么葬于荒野,就算还活着,也都被安排戍边屯卫,甚至是要举家搬迁,诸位于心何忍?”

    “古人云,落叶归根。”

    “这个道理,小子都明白,你们难道不知?”

    “南海上次失利,损兵近二十万,眼下剩余的二十万士卒依旧矜矜业业的戍卫在南海,将士远征,他们的思乡之情,只会越演越烈,而我若是没打听错,当时朝堂定下的安定南海的策略,是迁中原人口入南海,用以融合群族。”

    “当时天下方定,华夏人口锐减。”

    “唯有秦楚两地人口较为繁多,因而当时便定下,将三晋北河之名三万家迁入榆中助耕,还要将天下豪富十万户,迁入关中之地,这两次迁徙并无问题。”

    “然后续。”

    “北疆戍边迁的是关中之民。”

    “南疆戍边同样是关中之民。”

    “而这里的关中之民,非是名义上在关中定居的民众,而是世代耕种于关中的老秦人,远赴沙场,出生入死,老秦人做的还不够吗?何至于要背井离乡,举族举家迁移?”

    “若迁移至土地肥沃之地尚可接受。”

    “但尔等想让他们迁移去的是什么地方?北方的苦寒之地,南海的炙热之地,这些地方,就算是精壮男子尚且难以适应,何况举家举族搬迁中的老弱妇孺?”

    “大秦的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天下太平!”

    “为的是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战乱之苦!”

    “他们拼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更好的未来,不是为了让自己及亲族受二茬罪的!”

    “他们何罪之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我没有看到壮士归来,只看到你们一个个将军,在朝堂上大放厥词,为了争夺自己的功名利禄,视万千壮士生命如儿戏,视万千家庭如蔽履!”

    “你们真的就不感到羞愧吗?”

    “父皇曾一次又一次的说过,大秦一统了天下之后,要消除各地的隔阂界限,但这么多年过去,真的有落到实处吗?”

    “连你们尚且如何,何况底下的官吏?”

    “大秦需要的是付诸实践。”

    “是做。”

    “不是光说。”

    “百越的民众现在是秦人,楚地的民众同样是秦人,甚至于他们比关中的秦人,更在意这一场战争的胜负,因为这关系着他们今后是不是要流离失所,意味着他们今后能够安稳。”

    “我相信。”

    “若征召南海附近郡县的民众入伍,定能极大提升军队战力,也能极大提升积极性,而且他们本就家在那边,战争结束,可直接为他们封爵受赏。”

    “这不比征发关中民众更适合?”

    “大秦的确被各地民众称之为虎狼,但大秦的虎狼是对外的,关中民众能获得的一切,普天下的秦人也都能获得,唯有一视同仁,天下百姓才能尽归于秦。”

    “也才能真正实现父皇大一统之愿!”

    “尔等对地方的偏见,是否应该收一收了?”

    “至少这一次,在南海局势日渐明朗的情况下,我认为大秦该做一些积极的常识,以减少楚地和百越跟大秦的隔阂。”

    “诸位任何呢?”

    秦落衡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百官。

    举殿安静。

    没有一人吭声。

    他们自有辩解之言,只是秦落衡多次提到始皇,这让他们不禁心生顾忌,唯恐言语失当,惹得始皇不满。

    良久。

    任嚣站了出来。

    高声道:

    “臣对公子之言,有不同看法。”

    /80/80447/2853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