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挠头。
“徐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可否说的清楚一点?”
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有些难看,但是他还是打算寻根问底。
“那个,老朱啊您真的要我说?”
徐之年总感觉,他这一说出去,很有可能会挨揍。
因为,这又是朱元璋的错!
“废话,不让你说,我来找你干什么,赶紧说!”
朱元璋眼睛一瞪,命令道。
“徐先生,你就说吧,你有免死金牌你怕啥?”
朱标虽然知道朱元璋对待徐之年是真爱,不是假的,但是二人整这一出,他还是感觉很不可思议。
老朱!
怎么听都有一种大逆不道的感觉。
但是,父皇愣是充耳不闻!
奇哉怪哉!
难道这就是一物降一物?
“实际上,明朝没有钱,是从最初,也就是现在就开始的弊端,一直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结束,都没有改变,而且陷的越来越深。”
“刚才我那句话的意思就是,明朝朝廷有多穷,私家就有多富。”
“而造成这样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导致明朝的国穷私富!”
“明朝税收系统,是影响其财政最重要的因素,财政的混乱,导致国家财政赤字连年剧增,入不敷出,要说原因,这大多要归咎于朱元璋制定的国策。”
“大明朝的灭亡,亡就亡在收税上的艰难以及赡养太多的无用之人,也就是藩封制度下的那些闲散王爷!”
啪!
朱元璋势大力沉,差点没将石桌拍碎。
“这又是咱的错?!”
绕来绕去,这又绕回来了。
朱元璋有些气愤!
建朝初期,经过元末的战乱和瘟疫,人口减少迅速,朱元璋本意,将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使得百姓有地可种,有粮可吃。
由此,国家不需要支付太多的赡养宗室的支出,这样不高的收税便足以使国家顺利的运转。
朱元璋以为在自己制定的国策下,百姓轻松,国家也能越来越富强。
可是,到了徐之年的口里,他的国策竟是失败的如此彻底。
而且,越到最后,越是凄惨!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到了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时期,全国朱氏宗室达30余万人,朝廷每年要给各地藩王的俸禄支出就达上千万两,而整个万历年间征的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万两。”
“最严重还是藩王们不需要向朝廷缴纳税收,还可以拥有土地,这就导致了各地的藩王几乎都成了各自地方的小皇帝。”
“藩王不交土地税,官员不交土地税,军屯不交土地税,他们皆是由朝廷供养,朝廷又没有收入,导致百姓们一代比一代穷,官员一代比一代富。”
“后期的大明朝赋税徭役日益加重,小米要交税,大米要交税,高粱要交税···陛下,你也不想想,普通老百姓一年能收多少粮食,恐怕连这些税都交不起吧?”
“老百姓最终不堪重负,导致了明末的农民起义,使得外族有机可乘!”
“根据明史记载,你的后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最凄惨的时候,连老鼠都没有,甚至,自己的龙袍破了一个洞,都是由皇后缝缝补补,鞋子穿了四五年,都没有钱换新的。”
“陛下,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不亡,都没天理!”
徐之年可没有去管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既然朱元璋让他说,他就说好了。
“徐先生···真的有你说的那般差劲?”
朱标早就被徐之年的话给吓得面容煞白,瑟瑟发抖了。
不用徐之年给出结论,他作为太子,批阅奏折,参与国家大事,自然是知道。
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确实会越来越穷!
朱元璋神色都开始狰狞起来。
他没想到自己的后人竟如此凄惨!
“不错,明朝是华夏上下五千年,历代皇朝中,最穷的一个朝代,这一切,皆是你朱元璋,制定的国策造成的,最起码,有七成原因,出自于此!”
静。
整个院落一片安静。
朱元璋神色狰狞。
朱标汗流浃背。
徐达若有所思!
他们都没想到,朱元璋千辛万苦建立的明朝,竟然有这许多的弊端,更是因为穷,而无法继续维持。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只是他们也明白,如果没有徐之年,他们怎么会知道这些?
许久,朱元璋才问道。
“徐先生,你说了半天,咱都没搞清楚,咱的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只是税收一项不合理吗?”
看了一眼脸色难看的朱元璋,以及惊魂未定的朱标,还有一脸不敢置信的徐达。
徐之年面无表情的说道。
“明朝轻视商业,不重视商业产生的巨大利益,未将商业作为国之根本,错过增加国库的大好机会。”
“明朝,供养无用的藩王,耗尽国库,根本谈不上节约!”
“明朝,税收混乱,每年流入国库的钱财少之又少,自然谈不上国库充盈!”
“当然这些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占据八成,还有其他的原因。”
“就比如,你的本意是让民众有地种,有粮吃,但是,你真的做到了吗,你没有!”
徐之年说到这里,站起身来,倒背双手走了几圈,然后接着说道。
“因为藩封制度,使得明朝王爷众多,他们侵吞百姓土地,圈地,使得土地全都落入了那些王爷的手里,你要知道,他们都是不用交税的!”
“还有达官贵人,他们哪一个不是手握成百上千甚至万亩的土地?他们也不用交税!”
“所以,你从根本上就从未解决过土地问题,何来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