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后,谁还娶公主! > 废除宰相制度

废除宰相制度

    这天早上八点左右方俊就收到了,今天唐太宗要见自己的消息。房俊立刻起身洗漱,把全身打扮干净。

    一副佳公子的形象就出现在众人眼前,王俊吃完早饭就匆匆的赶往皇宫门口,但一直快等到中午的时候才等到宫里的公公来带房俊进去。

    房俊已经冷得不得了,冷得鼻子都红了。也不说一两声,几点钟召见,我好准时来。冯俊想想那些天天3点就要上朝的人,那得冷成什么熊样。

    每天上朝的官员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只能到太极殿门口,根本进不去太极殿,级别不够。

    但是能走到了太极殿门口,这也是好多人,终其一生梦寐所求的。他们虽然离着太极殿只有一步,但是这一步如同天谴,终极一生恐怕都踏不过去。

    等进入太极殿后就暖和多了,里面暖炉很多。

    一进去就看到太宗眼神犀利的看着自己,唐太宗一看就是一个大帅哥,更有霹雳天下的霸气。那他女儿的质量得有多好,房俊想到,下贱,房俊啊房俊,这时候怎么能想到这种事呢。

    这时太宗说话了,你进献酒精一事,房玄龄已经跟我说了,做得很不错,朕很欣赏你。

    多谢陛下,这是草民力所能及之事。能帮助到大唐,我与有荣焉。

    对了,你们筹集善款,帮忙修缮被大雪压塌的房屋,这些朕都知道了,你心有国家,国家不会忘记你,朕也不会忘记你们的贡献。

    但是朕现在不能赏你,如果赏赐你就是害了你,想来也真是可笑,朕富有四海,一统天下,万国来朝,莫敢不从,却保不住一个名不经传的你。

    等过段时间,朕会找一个理由给你赏赐。

    谢陛下

    朕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呀,有时候朕对丞相,真是恨得要死,好多时候他都在左右和否定朕的决定。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我有什么办法,我有一个草民能有什么办法,但是他又指名道姓让你说,而我又真想捧他的大腿,这这这。

    要想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以后还能记得起我,就得来一个大胆一点的提议,草民请废除宰相制度。

    根本不可能。你这是在搞笑。

    我知道,在大唐能废除丞相,那不是觉得自己死的不快吗,房俊心里想。

    那么只能重新再设立一种制度,房俊道。

    中央体系,从秦国设计制度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了。

    秦国为商鞅设立大梁诏统领全国百官。商鞅对大秦的官僚政治制度,战略走向作出了具体的安排,所有权利都向丞相集中,因为不集中也商鞅啥都做不了。

    丞相下有民部户部,兵部,等各6部。而丞相下的户部和兵部,民部负责招选人员,清除人员。

    户部则统筹全国财政,让六部运转起来。皇帝的虎符下发之后,丞相可对兵部下达作战命令,可以对外作战对内镇压反叛。所以他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的意识。

    大秦帝国在秦始皇没有临政的时候,吕不韦是秦国的宰相,他担任丞相在位20多年,把大秦打造的越发的强大,不断对东方六国用兵,和对内改革,以前全部用人头算军功,别人都说秦残暴,虎狼之师。但吕布为改革之后,则按战役贡献来算。

    改造兵工厂,吕不韦的发展之下,秦朝早已普及流水线作业,但这些东西后来居然失传了。吸收东方六国的人口,这彻底的动摇了东方六国的根基,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都是吕不韦在丞相时期作出的贡献。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中央制度的话,那就只能再想其他办法。可收回户部财政权和民部的人事权,没有了人事权和金钱来源的支持,那么宰相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飘萍。

    而民部现在选拔上来的官员,大多都是世家子弟,都是他们的利益共同体。大秦这样的体系从群开始建立,就决定了皇权与宰相制度会有冲突,但也有一致的时候。明朝就会发现没了宰相,斗争更加的激烈,党争也更加的残酷。

    反而到后期出现一个权臣张居正,能够稳压六部,反而那时候的国力还突飞猛进,还能完成改革。嘉靖在位的时候,把国家搞得家家皆尽,到了张居正手里之后,国家财政居然增多了,能够有财富支持万历完成三大征。

    那么这位伟大的秦孝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为什么一定要设一个宰相呢,把宰相去掉只下6个不好吗。秦是从快要灭国的时候挺过来的,从亡国中一路发展强大起来的。秦孝公肯定知道些什么,只是他并没有说,或者我们看不明白。

    或者一是当时的秦国接连死了两任国君对外作战,处处失利,国土丢失,北方民族不停的倾压秦朝的国土。面对犬戎和东方六国的打压,无力还手,被压着打。

    所以秦孝公为了让天下人才入秦,或许才给了商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亲自了一个叫大良造的职位。

    或许是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秦以前是没有丞相的,然而自己的国土越打越少,快要亡国的地步。而因为商鞅入秦成为宰相之后,秦愈发强大,吞并天下,横扫六合。

    把利益分出去,人才就来了。把利益收回来,人才就走了。这也是那个所说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那么明朝把丞相制度收回来之后,人才还有没有呢?有的,全部都在下层,所以争斗的更厉害了。其实明朝的党争一直都在,从开国到灭国。从朱元璋开始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江南一派。这就造成了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在明朝的巅峰,那上面真是波涛汹涌,风光无限啦。

    朱元璋,朱棣是帝国的掌舵者,权力的施行者,之后就是太监,然后又是文官集团,然后又是太监,又是皇帝很神奇,其他王朝从来没有这样轮换着来过。

    但我还是非常喜欢明朝,不是喜欢他的制度和党争,虽然这也很精彩。但更多的是喜欢他的开放,包容。人家说大唐很开放很包容,宋朝也很开放和包容,明朝就开始禁锢思想了,就已经不开放,不包容了。

    但是个人觉得明朝依然是非常的开放和包容的。好多人说明朝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八股取士是给当官的学习的,你不喜欢,那你不当官就好了嘛,非要当什么官呢,全国你的官位又有多少呢?有几个人能考得上呢?所以最后好多人还是没有当官的机会。

    然而我们看明朝的文化呢是那样的繁荣,明朝的那样的出名,那样的多,质质量那样的好。罗贯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冯太太的那么多。四大名著三本就出在明朝,可见当时明朝的娱乐文化是多么的火。

    再看一下思想上面,思想上出了一位圣人。儒学到了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就兴起,然后一直到明朝,几百年的时间,快四五百年的时间,程朱理学都是儒家主流经典,这是当官必考的。

    而汪洋新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王阳新学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当时大部分人只注重于清谈而不算实际,就是像民国一样大师特别多,造个螺丝都造不了。

    那些民国的大师们,最爱干什么呢?他们做的就是努力的发几篇牢骚文章骂一骂谁,然后努力把自己带的学生的肚子搞大。当然这种事现在也有,你要不让我把你肚子搞大,我就不让你毕业,这论文你就通过不了。要是以此观点来看的话,民国的大师确实非常的多。

    但也再次证实了2000年前,就有人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他们有没有选择呢?他们有那么深的文化,可以叫醒更多的人啊,可以学班超投笔从戎啊。结果他们的做法就是自己躲起来,管他春夏与秋冬。

    这是鲁迅诗歌里面写的,鲁迅特别的骂他们冷漠无情,冷血。民国真正的大师是有的,但是不多。

    所以可见清谈一直来都是我们的传统,我不信你过年回家的时候你不吹牛逼。

    真正的文化迫害,是清朝的大兴文字狱。你诗词随便你怎么写,基本上带他们一解读你都有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写,比如某个诗人写了清风两个字就被抓入大牢。让所有人把嘴巴闭起来,话也不能说。

    但明朝已有糟糕的,明朝最糟糕的不是战争,不是党政,不是董派,相互倾轧是锦衣卫。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被锦衣卫抓到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有罪的。锦衣卫的办事效率非常的高,高到离谱的地步。

    昨天发生的案子,今天早上报案一个小时之后,人家就可以抓到凶手,一年前的凶案现在报案,他一个小时也能抓到凶手,你就说这办事效率高不高吧,反正只要进了锦衣卫,所有人都会认罪。明朝进了锦衣卫还能走出来的,基本上没几个人,大部分都是被皇帝给点过名的。

    这让锦衣卫的权力变得非常的大,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个锦衣卫头子,居然想杀了老朱取而代之,这想想就很搞笑。

    他还真要行动,被人举报之后,老朱将他千刀万剐。

    他的行动现在想来就感觉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也许他们是那政治斗争当中杀出来的,而我是真的无法想象这样做的意义,他杀了老朱,只要老朱家的人还有一个存在,那天下就不是他一个锦衣卫搞得定的。

    那锦衣卫是什么呢?就是皇帝的一条狗,疯狗。人人恨不得而诛之。他把勋贵,富商,底层百姓,从上到下所有人害得那么惨,不弄死你就好了,你还想当皇帝,这不是在搞笑吗?我估计锦衣卫退休的这帮人的晚年也不是太好,他是老朱的一把快刀。

    扯远了,突然听到太宗说道。你说很好,除了把丞相权利一分为三外,还得把户部和民部抓在手里。或者把他们单独独立出来。朕不仅要把户部独立出来,还要设立一个内裤来装自己的小金子。

    嗯,内裤都是装自己的小金子,装不了别人的小金子。我在想汉朝穿的是开裆裤,那现在你有没有穿内裤?房俊心想。

    我房俊肯定是穿着的,我又不是上层,好多时候要下地干活,不可能吊着当,吊儿郎当的做事。

    但是对于那些上层贵族或者世家来说,那就不一定了,看到猎物,兴趣来的时候总想来两发,放松放松自己。而现在的腰带又长又繁琐,一不小心打个死结半天解不开,这怎么办。

    你对吴子胥怎么看?

    怎么看,站着看。说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做。更何况我敢说吗?我是来抱你大腿的,不是来挨你踹两脚的。

    草民读书比较少,不知道吴子旭是谁?

    算了,不怪你。你只要知道他不是一个好人就行了。

    他是叛国,卖国的狗贼。

    房俊心里想,或许作为臣子来说他并没有错,他家世代忠于国君,然而国君却灭他满门。

    他在昭关一夜白了头,幸得东皋公等人相助才得度过昭关。在江边,幸得渔丈人渡船相救,他才得逃过楚兵的追杀,为消除嫌疑,渔丈人还自投江心丧了性命。

    初到吴国,饥饿的他幸得浣纱女的救济才填饱肚子,浣纱女也自杀了。

    在吴国,他卷入了公子光和吴王僚的王位之争,后来他辅佐公子光上位,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在阖闾的帮助下他攻入楚国本土,攻陷郢都,但是那时候平王已死,他掘墓鞭打平王尸体。后来便是吴越争霸时期,他最终被自大的吴王夫差赐死,了却了这悲惨又壮烈的一生。

    伍子胥是善恶分明的烈丈夫。“烈”释义为“刚烈”“烈性”。他身负血海深仇,一直以报仇为目标在外奔波,一荐专诸刺王僚,二荐要离刺庆忌,三荐孙武灭楚国。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阖闾上位,让阖闾替他发兵,只求手刃仇人楚平王。可谁知,平王死在了他们攻入楚国之前,于是他才掘墓鞭尸。“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血海深仇终须报,且看来早与来迟。”他是如此烈性,如此嫉恶如仇。

    伍子胥是忠诚有功的建设者。他来到吴国,便被吴王阖闾拜为相国。苏州城在他的治理下初具规模,兴水利,开工程,四方贯通,欣欣向荣,以至于到了今天苏州人民仍然感念伍子胥的功劳。

    到了吴越交锋之际,吴王夫差被酒色迷,他苦谏吴王要杀了勾践,励精图治。谁知吴王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反听信伯嚭等人之言,赐死了伍子胥。子胥至死都在死谏,足见其一片忠诚为国之心。

    有人认为伍子胥过于执着,甚至是凶狠残暴的,而且他叛楚投吴,不值得被后世传颂。在那个朝秦暮楚、愚昧与智慧并存的时代,很多事情不是能简单说清楚的。而他的忠君也是今天不可能存在的,我们赞颂的从来是他建立在忠君基础上的爱民与矢志不渝。另外,他的经历是特殊的,我们得更加走近他的内心才能更全面地评价他。

    他是可怜的。生他的是楚国人,杀他的也是楚国人。救他的是楚国人,害他的也是楚国人。他本来就是一个楚国人。这种矛盾的心境一直在折磨他,所以当他鞭尸平王后,曾经希望灭楚的他又心软了,这片故土终究是他的祖国。因此,他会放过申包胥去秦国搬取救兵,给楚国一个复国的机会。

    他是寂寞的。复仇路上懂他的人不多,他一人身负家族仇恨,重压使他一夜白了头。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又纷纷丧命,他连回报的机会都没有。就连最终答应他出兵的阖闾在最开始也只是因为有利益关系,而和他相互利用而已。直到终了,懂他的人也是越国的敌人勾践、范蠡等,而不是他苦心规谏的吴王和大臣们。所以,伍子胥一路走来是孤独寂寞的。

    这就是烈丈夫伍子胥。他代表了中华民族性格里勇敢尚武、嫉恶如仇、坚持不懈、忠诚为国的一面。尽管有关他的故事几经打磨流传至今,有部分脱离了历史的本貌,但这些故事的内核是不变的,他是一个永载史册的英雄人物。

    有人居然还说他是忠臣,唐太宗愤怒道?那天下就只有他一个忠臣嘛,没有一个好人吗。除了他就没有被冤枉的臣子了吗,那要是所有被冤枉的都要起来反对国君,那天下还不得乱成什么样子。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房俊说道。

    你这句话说的很对,那我要是让你死了。唐太宗微笑道。

    防军一时间被镇住了,操,瞎说什么话,真想给自己两耳刮子。

    房俊恭敬道,陛下威加海内,圣明无比,可比尧舜禹汤,必不会杀无罪之人。

    呵呵!

    那你对孟子怎么看,唐太宗问道,大胆说,不要怕,朕恕你无罪。

    孟子,圣人也,至圣先师。

    简直胡言乱语,他也能叫做圣人,我一定要把他踢出去。他岂能与孔子并列?这是对君主的大不敬,你看看他说了什么。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听听这是一个圣人该说的话吗?

    孟子对齐宣王说:“国君把臣下看得和自己手和足一样,那么臣下就会把国君看得像自己的肚腹和心脏一样;国君把臣下看得和狗、马一样,那么臣下就会把国君看得像不相识的一般人一样;国君把臣下看得像泥土、草芥一样,那么臣下就会把国君看得像贼寇、仇人一样。”

    你还要人家孟子怎么样,人家都说了,昨天。把下属当做牛马来用,那对应的下属也只能把领导当做一个不相干不认识的人来对待。

    你还要人家怎么样呢?人家的态度难道还不够谦卑吗?难道还真让人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房俊心里想。

    冯俊沉默,无言以对。看来真是屁股决定脑袋呀。你上班哪个领导,会对你温言细语呢?都是叫你干活干快点,麻利点,多干一点。干完这点还有那点,一句话,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唐太宗看了黄俊几眼道,罢了,你走吧。

    房俊躬身后退数十步,才转身走出大殿,出到外面不远处。一片白雪皑皑,阳光正刺眼,房俊往身后太极殿看去,里面黑暗无比,但房俊有一种直觉,里面正有一双眼睛盯着他。

    房俊感叹,走到这里未必是最好的。我还是最喜欢当年明月那句话,我为什么要把徐霞客放到明朝那些事的最后一张呢,因为每个人能以自己最热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那这一生就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