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春寒料峭,草原的风呼啸声中带着刺骨的寒意,仿佛连时间都能冻结。
张骞站在帐篷的阴影下,目光穿过层层叠叠的匈奴牙帐,落在远方那片苍茫无际的草原上。他的心跳得厉害,每一次跳动都像是在提醒他,机会来了,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
自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始,张骞一行人从长安城出发向西行,中途不幸被匈奴所俘虏,拘禁在匈奴已经过去了十年。
“张大人,我们真的要走吗?”随从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们都是汉人,被匈奴俘虏多年,对自由的渴望早已深入骨髓,但面对未知的恐惧也同样强烈。
张骞转过头,目光坚定:“不走,难道等着老死在这草原上?汉家儿郎,岂能埋骨异乡!”
张骞继续说道:“我们在匈奴被拘禁已经十年了,匈奴人对我们的监视已经不像刚开始那般严密,或许他们认为,十年的拘禁和监视已经消磨了我们的锐气。刚刚我看到匈奴骑兵频繁调动,打听之下才知道,陛下终于对匈奴动手了。陛下调集四路大军分别从四个方向深入匈奴腹地,寻找机会与匈奴主力决战。负责看守我们的匈奴骑兵也被调走了大半,这正是我们逃走的最佳时机。告诉大家先不要轻举妄动,等到晚上趁着夜色的掩护,我们悄悄地逃离这里。”
张骞话语中没有丝毫的犹豫,多年的囚禁生活,匈奴单于的不断拉拢与诱惑,拉拢不成又是恐吓威胁,这些都没有消磨张骞的锐气,反而让他的意志如同被打磨的刀刃,变得愈发锋利。他知道,武帝刘彻的大军已经出发,这是陛下首次在正面上与匈奴争锋,匈奴的注意力必然被吸引,这也是他们逃脱的最佳时机。
张骞一行人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终于等到夜幕降临,匈奴营地的篝火星星点点,像是天空中坠落的星辰。张骞带着随从,悄无声息地穿过营地,他们的身影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如同幽灵。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一个匈奴哨兵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夜的宁静。
张骞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他缓缓转身,脸上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我们是大单于派去查看马匹的,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
哨兵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他确实觉得张骞有些眼熟,但夜色中又看不真切。就在他犹豫的瞬间,张骞的随从已经悄然接近哨兵的后背,一刀封喉,哨兵连声音都未发出,便倒在了血泊中。
“快走!”张骞低声喝道,他们迅速越过哨岗,不敢有丝毫犹豫,骏马奔驰,一行人消失在夜色中。
草原上的风更加猛烈了,胯下的骏马在飞驰,草原的风像刀子一般割伤了众人的脸庞,众人顾不上疼痛。他们不敢停留,一路疾行,直到天边露出了鱼肚白,才稍微放慢了脚步。连夜疾行,他们已经顺利地跑出匈奴的营地范围,这才稍稍安心。
“大人,我们这是要去哪里?”随从气喘吁吁地问道。
张骞指向西方:“继续向西,陛下给我的使命是前往月氏国,我未曾有一刻忘记!我们不能再冒险穿过匈奴的防区,必须绕道而行,哪怕增加几倍的路程。”
他们进行短暂的休整和补充食物和水,由于逃离时太过匆忙,很多物资来不及带走,这会给后面的行军带来麻烦。
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一串深深的脚印,和匈奴营地中那一抹未曾熄灭的篝火。
张骞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被匈奴拘禁多年,对西域的形势变化知之甚少。原来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并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外。
他站在岔路口,西北是伊犁河流域,而西南则是焉耆。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放弃原定的路线,转而向西南进发。
“大人,我们真的要改变路线吗?”随从的声音中带着不安。
张骞点了点头,他的眼神坚定:“月氏已经西迁,我们此时若去伊犁河,恐怕只会扑空。焉耆和大宛,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他们开始向西南进发,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土地上。张骞的心情很复杂,既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使命的执着,还有对前路艰难险阻的担忧。
进入焉耆后,张骞和他的随从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里的地形复杂,沙漠、戈壁、山脉交错,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他们不得不在烈日下跋涉,水源稀缺,食物更是难以为继。
一天,他们行走在一片干涸的河床上,突然,一阵沙尘暴袭来,狂风中裹挟着沙尘,眼前一片灰蒙蒙,什么也看不见,天地间一片混沌。张骞紧紧抓住随从的手,大声喊道:“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不要松开,跟着我快速远离风暴中心!”
沙尘暴过后,原来的道路已经被风沙掩盖,他们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他们的食物和水源被狂风卷走,在沙漠中一旦没有食物和水,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张骞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绝望,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开始寻找出路。他知道,作为队伍的领袖,他的情绪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快看,那里有绿洲!”一个随从惊喜地大声喊道。
张骞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不远处,一片绿洲如同沙漠中的翡翠,散发着生命的光辉。他们加快了脚步,向着绿洲前进。一行人终于抵达绿洲,他们重新补充食物和水,张骞眼角含泪,激动地高呼道:“上天无绝人之路,一定是远在长安城的陛下在护佑我们!”说着张骞朝着东方虔诚地拜了三拜。
张骞一行人收拾好行囊继续前行,经过几天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塔里木河。河水湍急,两岸是陡峭的山崖,想要过河,难如登天。张骞站在河边,眉头紧锁,思考着过河的办法。
“大人,我们该怎么办?”随从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张骞身上。
张骞环顾四周,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些被遗弃的木筏。他心中一动,计上心来,立刻指挥随从们将木筏收集起来,准备搭建一个简易的筏子。这些木筏由于长时间被遗弃,有了一定的破损,张骞决定先加固再使用。
“我们就用这些木筏过河,这些木筏现在无法使用,我们需要重新加固。”张骞指了指眼前的木筏说道。
他们开始忙碌起来,砍伐树木,捆绑木筏。经过一天的努力,一个简陋的木筏终于成型。张骞站在木筏上,深吸一口气,然后命令随从们推筏下水。
木筏在湍急的河水中摇摆,随时都有可能翻覆。张骞紧紧抓住木筏的边缘,他的心中充满了紧张。他知道,一旦木筏翻覆,他们将无一生还。
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浪头打来,木筏剧烈摇晃。张骞的心中一紧,但他没有放弃,他大声鼓励随从们:“坚持住,我们一定能抵达对岸!”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挣扎,所幸有惊无险,他们终于渡过了塔里木河。当他们踏上对岸的土地时,所有人都瘫倒在地,大口喘着粗气。
翻越葱岭是他们旅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和他的随从们不得不在山间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一天,他们在一片雪地中行走,突然,雪崩发生了。张骞的心中一紧,他立刻大喊:“快跑!”
他们拼命地奔跑,试图逃离雪崩的路径。雪崩的速度极快,他们几乎能感觉到雪块在背后紧追不舍。张骞的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没有放弃,他知道,一旦停下,就再也没有生还的机会。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山洞。张骞立刻指挥随从们躲进山洞。雪崩过后,他们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经过数日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翻越了葱岭,成功抵达了大宛国的边境。看着眼前的关隘,回望来时路,张骞心中感慨万千。
张骞一行人,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甘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渴了就用白雪解渴,张骞有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他们在行军途中队伍人数不停地减少,张骞顾不上内心的悲痛,只能咬着牙坚持着。
张骞一行人站在大宛国的城门口,遇到了大宛守城军士的盘查。张骞向他们表明了自己汉朝使臣的身份。大宛的守城军士不敢怠慢,把张骞的情况通报给大宛国王。
张骞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的目光穿过宏伟的宫殿,望向那片他从未涉足的土地。
大宛国王早已在宫殿中等候,他的目光在张骞身上打量着,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期待。心中不解堂堂的汉朝使臣怎会如此狼狈。原来张骞一行人一路风尘仆仆,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但张骞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尊敬的大宛国王,我是大汉的使臣张骞。请允许我代表大汉皇帝陛下向您表达敬意。”张骞坚定的声音响彻大殿。
大宛国王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敬意:“尊敬的大汉使臣,我早听闻东方有个十分强大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生活富庶,生产着美丽的丝绸,它像花朵一样艳丽,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柔软。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张骞微笑着对大宛国王说:“国王,您说得不错,我大汉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可以生产美丽的丝绸。在我出发西行时,我曾经带着大量的丝绸,可惜在路上被匈奴人抢走了。我大汉的皇帝很愿意同贵国进行友好交往,两国之间和平通商,互通有无。我们可以带来美丽的丝绸,贵国的葡萄,香瓜,萝卜等物产我们也非常喜欢。我大汉皇帝是个爱马之人,贵国的汗血宝马十分珍贵,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可以同贵国进行马匹交易。”
大宛国王笑着婉拒道:“贵使的诚意让我感动,葡萄,香瓜,萝卜等物产可以正常贸易,但是汗血马是天马的后裔,是我大宛的名马,一旦远离我大宛地界便无法存活。”
张骞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大宛国王委婉地拒绝自己。张骞也不恼,于是他开始向大宛国王讲述自己的使命和一路上的遭遇。从汉武帝刘彻的命令,到被匈奴拘禁的苦难,再到他逃出生天的决心,一路上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大汉的忠诚和对使命的执着,对苦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不屈不挠的进取心。
大宛国王听着张骞的叙述,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与钦佩。张骞的到来,对于大宛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是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窗口。
“贵使,你的意志和忠诚让我感动。”大宛国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我愿意帮助你,护送你到月氏国。”
张骞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再三向大宛国王致以谢意。
大宛国王没有食言,他为张骞准备了最好的向导和译员。他们都是大宛的精英,对于前往月氏的路线了如指掌。
张骞一行人与大宛的向导和译员一同出发,他们穿过大宛的市集,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张骞的目光在那些丰饶的物产上停留,他的心中期待着两国之间的友好贸易交流。
“张大人,我们接下来将穿越一片沙漠,那里的环境非常恶劣。”向导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警告。
张骞点了点头,他的眼中没有丝毫恐惧,只有坚定的光芒。
他们开始穿越沙漠,烈日当空,黄沙漫天。张骞的嘴唇干裂,神情疲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经过数日的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康居。康居国王早已在宫殿中等候,他的目光在张骞身上打量,眼中闪烁着好奇和警惕。
张骞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开始向康居国王讲述自己的使命,讲述着自己一路上所遭遇的一切。张骞对康居国王说自己是和平的使者,愿意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贸易交流。
康居国王听着张骞的叙述,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张骞的话让他打消了心中的顾虑。
“贵使,你的意志和忠诚让我感动,你们不避千难万险来到我们这里,是为和平而来,请贵使替我转达对大汉皇帝的敬意!。”康居国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说道:“我愿意帮助你,护送你去月氏国。”
张骞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再三致谢康居国王。张骞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知道,穿过康居国就可抵达月氏国,到达那个已经心心念念十余年的国家,自己十余年的坚守终将迎来回报。
经过康居国王的帮助,张骞一行人终于成功抵达了月氏。月氏王早已在宫殿中等候,盛情地款待了张骞等人。
张骞站在月氏的王庭之外,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市集,落在远方肥沃的土地上。阳光洒在这片新的土地上,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是大地的呼吸。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麦香的芬芳,这是和平的味道,与他心中燃烧的战火形成鲜明对比。
张骞缓缓地走进王庭,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庄重。王庭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月氏国王端坐在中央王座上,大殿两侧汇聚着月氏国内的王公大臣。但张骞的心思却不在这些大臣和王廷殿堂的繁华之上。他的目光落在月氏国王的脸上,那是一种见过世面的沉稳,是一种历经风霜的从容。
“贵使大人,你的到来让我们月氏蓬荜生辉。”月氏王的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笑意。
张骞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他必须展现出汉朝的诚意和决心。“尊敬的月氏国王,请首先允许我向您转达我大汉皇帝的敬意。我大汉与贵国有着共同的敌人。匈奴的威胁一日不除,我们两国都难以安枕。”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
月氏国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又被一种坚定所取代。“贵使,你应该知道,我们月氏已经在这里安居乐业,匈奴和乌孙距离我们都很遥远。经历过战争带来的惨痛,月氏臣民不希望再次卷入战争的旋涡。”
张骞的心中一沉,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张骞思考了半晌后,缓缓开口道:“尊敬的月氏国王,我知道匈奴曾经给贵国带来沉重的苦难。匈奴对你们的侵略迫使你们两度离开故土家园,难道你们不想回归故土吗?甚至匈奴对你们的迫害唯有用鲜血才能洗去。当年匈奴的冒顿单于曾经数次侵略你们,杀戮劫掠贵国的百姓,他的儿子老上单于更是残暴嗜血,甚至把你们的先王头骨当成酒杯,这些仇恨难道可以忘记吗?”
闻言,月氏国王捂着脸悲戚地大喊道:“请不要再说了。”月氏国王的眼泪在眼窝打转,殿内众人也是群情激愤地咆哮着,发泄对匈奴的仇恨。
张骞见状,连忙道歉道:“请原谅我的失礼,我并非有意提起贵国的伤心事。”
接下来,月氏国内的众位王公大臣开始争论起来是否答应与汉朝结盟讨伐匈奴。渐渐地殿内分成两种声音,一种坚持出兵讨伐匈奴,一种则坚决反对。
最后群臣的目光都投向月氏国王的身上,似乎在等待月氏国王的最后决定。
张骞一脸希冀地望着月氏国王。然而,月氏国王接下来的话让张骞如坠冰窟。
月氏国王的态度始终如一,他对于汉朝的疑虑并未因为张骞的言辞而有所改变。
月氏国王最后坚定地说道:“请贵使见谅,我月氏国决定不与汉朝结盟。至于理由我会向贵使讲清楚。其一,我月氏国百姓已经在大夏定居,这里的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百姓选择忘记仇恨,不愿再陷入战争中,其二,我们月氏国远离匈奴和乌孙,不会再受到他们的威胁,其三,贵国距离月氏国太过遥远,与大汉结盟,一旦我们与匈奴开战,大汉的军队根本无法支援我们,其四,我认为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更希望能与贵国加强文化贸易交流,其五,我国西行占领了大夏的国土,一旦我们与匈奴交战,本地的塞种人一定会趁机反攻我们,到那时我月氏国将面临内外皆敌的局面,一旦我月氏国失败,将再无立足之地。基于以上五点,所以我不能答应贵使的请求。”
时间在两人的对话中慢慢流逝,张骞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但见月氏国王的态度坚决,张骞便不再继续劝谏月氏国王。张骞知道如果此时再劝谏月氏国王,无疑是在强迫他,势必会招来月氏国王的反感,于是张骞决定细水慢流,试图后面找机会再说服他。
张骞一行人选择在月氏国逗留一年多时间,也曾多次劝说月氏国王,但都没有什么效果。期间,他走遍了月氏国的每一个角落,从市集到田间,从王庭到边关。他见过了月氏国百姓的笑脸,也见过了他们对于战争的恐惧。他慢慢开始理解月氏人的选择,心中更加思念陛下,思念汉朝故土。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骞越过了妫水,抵达了大夏的蓝氏城。那里的繁华让他眼前一亮,他迫切地想要赶回大汉。他必须尽快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回长安,为汉武帝刘彻提供更多的信息,为大汉的西域政策提供更多的参考。
元朔元年(前128年),张骞决定返回大汉。他早已归心似箭,渴望早日踏上故土。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势力,特意地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回归大汉。但出乎意料的是,羌人也已经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不幸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被解送到匈奴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