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日渐炎热起来,四象军也开始了水性的训练,幸好四象军中也多有渭水边长大的士卒,此时不通水性的士卒也还不到一半之数,此时也多是在渭水的分流旁支,水流较缓处,甚至是牧场的蓄水湖中进行训练。
毕竟此次渡河作战,有着浮桥可供通行,并不是要求他们泅渡过渭水,也不是要训练他们水战之法,只是为了防止渡河之时会有人不慎落水,有自保的能力即可。而且渡河之时是在秋末,此时河水已进入枯水期,水流并不湍急,若是真的落水,也只是水会有点寒冷而已。
而在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能进行水性的训练,这对四象军将士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仅可以消暑降温,还可以洗去一天的疲惫和满身的臭汗,就像玉荧要求的那样,要进入她的学堂必须沐浴后才可进入,否则会被直接赶出学堂。
如此一个夏天过去,四象军所有将士都已将水性练熟,包括尚在建设新城的白虎军亦是,只因接到匡照的将令之时,新城中正在凿井挖湖蓄水,这也是以后城中的饮水工程,井水是供人饮用的,湖水是供牲畜饮用的,高胜甚至还将此湖设计成了活水湖,也就是从城西通过暗渠引水进入湖中,再从城东通过暗渠流出,这样既不影响草原上流水的走向,又可以给城中蓄水,在秋冬季节缺水的时候给牲畜提供饮水。
白虎军的士卒就是在城中的这个蓄水湖中进行水性训练的,甚至是许多参与建设的徭役百姓,在经过了一天的劳作之后,都会到湖中洗去一天的疲劳和满身的臭汗。
还有那些正在参加训练的西戎士卒,他们也都参与了各项训练,虽然他们以前从未学习过水性,但不得不说,西戎人天生就是容易适合各种生存环境的,只因他们一直在草原上过着艰苦的游牧生活,每个西戎人从生下来开始,就要面对草原上艰苦的生存环境,所以这也就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
匡照留在此处的万余名西戎士卒,吕虎也遵从匡照的嘱咐,将他们视为新国人对待,日常所有的待遇和训练,都和四象军的士卒一般无二。而当这些西戎士卒换上四象军的装束,又开始学习匡国的语言之后,放在同一个队伍里,也根本不易分清这些士卒谁是匡国人,谁是西戎人了。
其实在远古的传说中,西戎人与中原人本就同根同源,他们的祖先不过是在中原的争霸中失败了,他们的后裔逃亡到中原的西部,才形成了如今的西戎各部族。
如今匡国将他们重新纳于统治之下,可以相见,再过数十年,经过两三代人的融合之后,他们必然又会回到中原的统一之中。
正是由于西戎人这种吃苦耐劳,勇武好战的性格,匡照带回来的近万西戎士卒,在参加新城建设的同时,竟然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就有八千多人通过了三项考核,正式成为了四象军的一员。
考核成绩传至洢阳,匡照也是大为感叹,若是西戎人不是分散过着游牧生活,而是像中原一样筑城聚居,再加上系统的训练,那最后一统天下的,还真不知道会不会是西戎人了。
如今加上这八千多西戎士卒,四象军可战之兵已达到了两万之数,但让这两万多通过考核合格的士卒全部作为常备军队,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很简单,就一个养不起。
常备军队日常除了训练,如果不参加生产和建设,那就是对这些青壮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因为军队训练也是要有巨大的消耗的,粮食马匹,武器甲胄,即便不是全部建成重骑兵,这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如今这近万西戎士卒还在参与新城建设,可以说尚有用武之地,但新城建设好了之后呢?除了部份作为守备军队之外,余下的士卒又该做何安置?那就只有一个去处了,答案就是开疆拓土,只有更多的土地和收入,才可以养活更多的百姓和士卒,这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正准备对闫国用兵,这些西戎士卒正是最好的补充,如果能顺利的夺回三城之地,那这八千多西戎士卒,正好也可以分配到这些城池和新的边境线上。
随着天气由炎热转为清凉,盛夏已经过去,初秋的凉风吹过,新城中心城区建设的进度竟提前完工了。
此时四象军的将士们也已训练得如狼似虎,粮食马匹,武器甲胄也已备妥,匡照再次召集了所有核心人员参与了最后的战前会议。
此次参与会议的有公孙坚,高胜,孙缭,吕虎,朱英和徐武,就连在戎邑坐镇的吕虎,也被匡照召了回来。
殿中君臣八人共聚一堂,开始商议出兵征伐闫国之事。各人根据自己的职司,分别向匡照禀告了准备事宜的进度。
首先是公孙坚禀告,此战所需的粮草辎重,后备兵器甲胄,马匹车辆等都已准备充足,足够两万大军三个月的消耗用度。
接着是高胜禀告,此战渡河所需的船只,浮桥已生产完毕,考虑到此战以骑兵为主,匠造司设计了一种长两丈,宽八尺,头尾皆六尺宽的宽体木船,船上铺设一丈八尺,也就是和匡照的马槊同样长度的木板,渡河之时,只需将这些船只横向停在渭水之中,然后以铁链相连,便可形成一条可容二马拖行的马车通行。
这种浮桥搭建快捷,且可以分散隐藏,可有效躲避闫国的斥候和密探的侦查,目前已经过试用,可以保证渡河时安全快捷。
位于符禺山中的铜铁二矿,如今道路已经基本修通,如无意外的话,在今年入冬便可以开始出矿了,目前正在抓紧搭建矿区的屋舍等物。
另外匠造司还改装了传统的二轮马车,将二轮马车改成了四轮马车,如此一来,同样是两匹马拖行的车辆,辎重可以多负重一倍以上。
匡照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大喜过望,墨家毕竟还是墨家,他很明白辎重车辆可以多拉一倍以上的重物,对一场战事的意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马匹,还可以减小辎重车队的目标,可以说好处实在太多了。
孙缭主要是负责军备作战之责,他根据斥候以及张婉瑜在各城的商铺密探回报的闫国三城守备情况,已作出相应的部署。
首先是在三城内增加了斥候和密探,待匡国大军兵临城下,他们便会里应外合,配合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并通过商铺散布匡国此时正忙于战后恢复,只一心经商赚取钱财,恢复生产和人口等流言,降低闫国的防范之心。
其次便是用兵组军的建议,根据斥候回报,此时三城的兵力部署,都不过是三千到五千兵力,最多的便是渭水北岸的渭城,有两千步卒和三千车兵守卫,其中对着渭水的南门便有三千车兵和一千步卒守卫,明显便是防范匡国进攻所布置的。渭城目前有人口三万多人,与洢阳相当。
过了渭城北面的百余里良田,便是第二城平阳,平阳仅有步卒两千守卫。人口有一万五千多,与墉邑相当。
第三城便是位于渭城东面八十余里,渭水下游的淙阳,此处驻兵步卒两千,且有一千车兵,只因此处已经处于闫国和陈国的边境线上,因此也驻守了一千车兵。淙阳有人口两万多人,介于洢阳和墉邑之间。
说起陈国,也是长期和闫国王族贵族通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好得像亲兄弟一样,实际暗中也是斗得你死我活。当年淙阳还属于匡国的时候,陈国也是觊觎了很久,但陈国实力不如闫国,因此在闫国吞并淙阳时,也在背后使了黑手,甚至可以说闫国吞并淙阳,就是陈国怂恿的。
只因陈国看中的是属于淙阳东北面的那一片肥沃的田地,陈国君主陈锋又怕自己私自吞不下淙阳那么大一块肥肉,便怂恿闫国暗中使坏,让闫国吞并了淙阳,而陈国则瓜分了东北面一半的肥沃田地。
由于闫国国君闫童也知道陈国国君陈锋也是一个小人,自然对其也有防范之心,因而在淙阳也布置了一千车兵用以防范陈国的各种小动作。
根据三城的兵力结构,孙缭的谋划是,此次共兵分三路,向三城同时发起攻击,此战要诀只在一个“快”字,要快到闫国尚未反应过来便要将三城之地全部同时拿下。
考虑到是攻城之战,虽有斥候作为内应,却无攻城器械辅助,又要速战速决,所以兵力都应超过守军为宜,渭城兵力最多,此次为主攻方向,此处由朱英徐武带领朱雀军和玄武军一千六百重骑兵为主,再领五千轻骑兵,由朱英和徐武率重骑兵破开车阵,再由五千轻骑兵在车兵外围游走射杀车阵的长戈兵,此路大军共计六千六百人。
五千轻骑兵则由两千新通过考核的西戎骑兵和原四象军的三千轻骑兵共同组成。只因长戈兵对轻骑兵还是有一定的威胁,孙缭要求轻骑兵不得冲阵,只在车兵周围五十步外进行骑射击杀长戈兵。
淙阳则由吕虎率白虎军八百重骑兵为主,另领四千轻骑兵配合,同样由吕虎破开车阵后,由四千轻骑兵在外围游走射杀长戈兵。这四千轻骑兵由二千西戎骑兵和二千原四象军的轻骑兵组成,此路大军共计四千八百人。
此二城都应在大军在城外剿灭闫国车兵之后,由斥候配合打开城门,再由重骑兵先行进入城中稳固城门防守,轻骑兵再进城剿灭残敌。
至于平阳则由孟龙率青龙军八百重骑兵为主,同样配置由一千西戎骑兵和二千原四象军的轻骑兵组成,此路守军虽然不多,却要提防闫国反应过来派兵增援平阳,所以朱英和徐武的一千六百重骑兵,还需要再夺下渭城之后立即驰援平阳进行守备。此路同样为三千八百人。
匡照则领本部二百重骑兵和一千西戎骑兵和原四象军一千轻骑兵作为支援队,在渡过渭水后守住浮桥和辎重,随时准备策应三处战场,其实主要也是防备未能短时间内攻下城池,闫国和陈国的援军为主。此路共计二千二百人。
此战共出动一万七千四百人,几乎所有新加入的西戎骑兵都参与了此战,这是匡照继承匡国国君一位以来,第一次对中原诸国开战,也是检验新加入的西戎骑兵战力与四象军的磨合之战。
孟龙四将对孙缭的计划并无异议,匡照也反复思量,除了觉得他不能上场冲阵之外,也并无不妥,此计划众人便一致通过了,至此,对闫国一战已是万事俱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