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新视频出现:
【都说秦始皇伟大,那他到底伟大在哪里?】
评论区:
{秦始皇虽有功绩可言,但他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严刑峻法,残暴不仁,致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乃一代暴君。}
{但他所做之事功在千秋,因为有他,华夏无论分裂多少次,最终都会归为一统。}
{他是世人诟病两千多年的暴君,却也是华夏历史四百多位皇帝中,后世大多数人公认的千古一帝。}
{我要是生在秦朝,我肯定骂秦始皇是暴君,但从现代的眼光来看,秦始皇就是伟大的帝王。}
{不承认嬴政是暴君的人,让赵政抓你去修长城,修灵渠,修宫殿,修陵墓就老实了。}
光幕前:
“后世人所生活的时代一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盛世吧。”
“肯定是,从光幕介绍华夏史开始,我就发现后世人从不避讳皇帝的任何事,他们甚至习以为常地直呼任意一位皇帝的名字。”
“在我们这个时代,谁敢随意评价皇帝,谁敢直呼皇帝的名讳?”
“后世人说的对,不承认秦始皇是暴君的,来秦朝几天服徭役就老实了。”
“如果不是盛世,会有言论自由吗?”
……
秦始皇时期
嬴政面无表情地看着光幕,“暴君”、“千古一帝”、“赵政”等字眼一直在他的脑袋里徘徊。
李斯、蒙毅、刘季等人无法分辨出此时的秦始皇是喜是怒。李斯本想借“千古一帝”一词拍嬴政的马匹,但“暴君”二字让他打消了这个想法。
汉高祖时期
刘邦问光幕,也问自己:“朕荡平天下群雄,连不败战神西楚霸王项羽都被朕逼得自刎于乌江,朕结束秦末乱世,开创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朕可有资格获得’千古一帝’的称号?”
萧何想了想,欲言又止。
刘邦看出了萧何的犹豫,说道:“有话就直说,吾不会怪罪于你。”
萧何直言:“陛下,臣觉得您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人一定也是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
刘邦:“你是说刘彻?”
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没有直接回答,但都点头了,其意思不言而喻,刘邦的后代中刘彻比刘邦本人更容易获得“千古一帝”的称号。
汉武帝时期
刘彻自信:“秦始皇如果能当千古一帝,那朕也一定可以。朕虽连年四处征战,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但朕打出了大汉的天威,使四夷臣服 ,让外族不但轻看汉人。”
管理国家财政的桑弘羊心里腹诽:你还知道你频频发动战争啊,你爷爷、你爹留下的家底都快要被你耗光了。
汉宣帝时期
刘询不确定:“朕对内励精图治,努力恢复民生,对外开疆拓土,扩汉朝版图。朕可以当千古一帝吗?”
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信心满满:“朕再造大汉河山,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天下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朕定是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
隋文帝时期
杨坚:“朕终结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再造华夏之功。同时,朕厉行节俭,减免赋税,让百姓安心。朕也是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吧。”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不自信道:“朕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但朕杀兄囚父,创建’玄武门继承制’,朕会是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吗?”
没办法,在光幕没有介绍唐朝历史前,李世民一直都是骄傲的“天策上将”,但现在,他被光幕整得有一点点自闭了。
长孙皇后宽慰:“陛下一定亦是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妾观后世人在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时,谈论的是秦始皇的功绩,并没有从私德方面过多议论秦始皇。”
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虽然不知道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但他明白自己虽打造一个鼎盛之世,但在后世人眼中已经不配称为千古一帝了。
李隆基喃喃:“如果未来没有那场蚕食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那么朕是不是也可以是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朕建立大宋王朝,算不算千古一帝?”
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信心十足:“朕之大元王朝的版图超过了秦、汉、唐、宋等王朝,朕可以勉强当你们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吧。”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朕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将异族赶出中原大地,建立大明帝国,朕可为千古一帝否?”
清高宗时期
乾隆满怀信心:“秦始皇横征暴虐,而朕治理下的天朝上国人口众多,繁荣昌盛,文化兴盛,疆域辽阔,朕的功绩远超秦始皇,朕才是千古一帝。”
其他历史位面上没有啥功绩却极度自信的帝王们也坚信自己是千古一帝,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首先嬴政是秦灭六国接力赛的最后一把,绝对是压轴出场,雷霆手段只用十年就统一了华夏,关键还有他之后的举措。】
六国旧贵族:所以呢?我们是暴君建立千秋伟业路上的垫脚石?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简简单单几个字,却直接影响了华夏两千多年。
书同文让华夏文明绵延至今。
设想一下,如果同一个字在七国有七种写法,那还怎么把中央颁布的政令施行下去?
只有文字统一了,政策才能统一,文化才能统一,思想才能统一,也就有了后面的民族认同感。
车同轨让交通运输正常运转。战国那时候,路上跑的车,两个车轮之间的间距宽窄不一样,马路的宽窄也不一样。
这样的话,间距很宽的车遇到很窄的路就会寸步难行。
如果没有统一的车轨,那么去一个地方根本就走不动道,这两地的人怎么可能认同是一个国家呢?
不仅如此,路走不动,运输就成了问题,甚至打仗的时候,军队也调不过去。
统一的车轨对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修秦直道的农工们:车同轨这么好?那后世人要不要来大秦和我们一起修路?
【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让经济发展得以稳固。
想想看啊,如果流通的货币长得不一样,交易的时候你说一尺,我说八丈,这样就给商品流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只有货币统一了,商品才能流通,国家经济才能正常运转。
这些措施都为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这些,为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还向北攻打匈奴。
而为了巩固防线,他又开始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修了一条一千八百里的古代军事高速公路通道。】
修长城的农工们:修长城好啊,后世人要不要来体验一下。
【秦始皇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华夏民族的统一乃至后世各个朝代分分合合却终究归一,甚至华夏文明能够成为全人类唯一流传至今的文明,秦始皇功不可没。】
评论区:
{所以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个暴君?}
{如果你我生在古代,那只能是无数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踏脚石。}
{别这么悲观嘛,照着族谱往上数,谁还不是个没落的贵族呢?毕竟照古代人时不时干架的架势,底层百姓的后代真的能活到今天吗?}
{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古代的底层百姓基本没有后代了,那些无数战死沙场的普通士兵可能就是某一普通农户最后的血脉。}
秦始皇时期
萧何建议:“臣认为要想帝国长治久安,就必须减轻天下百姓的负担,百姓活则国家安。”
嬴政点了点头:“嗯,前些日子你和李斯新修订的律法,朕已经看过了,在保证国家运行的情况下,你们减免了百姓的赋税。百姓有活路,应该就不会反秦了吧?”
萧何:“天下百姓不管谁当皇帝,他们只认对自己好的帝王。”
嬴政:“这些天,朕也想明白了,有些东西不能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之前是朕太着急了。“
此后,秦朝的百姓们:咦?赋税少了?刑法也没有之前那么苛刻了?
汉高祖时期
刘邦回忆往昔:“想当初,朕还见过始皇帝呢!那时候朕就在想,要是我能像秦始皇一样威武霸气就好了。秦朝虽短暂但辉煌。“
萧何:“秦始皇和李斯没有先例可依,他们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却开创了不一样的时代。“
张良:“当初攻进咸阳时,幸亏萧丞相明智,知道先收集秦朝的文献,让我们对天下形势有所了解,不然这仗还真不好打。”
陈平:“所以说项羽只能做西楚霸王,而咱们老大能当皇帝。”
下一个视频出现:
【汉武帝为何能与秦始皇齐名?】
秦始皇时期
嬴政:“与朕齐名?这个汉武帝够格吗?朕倒是要瞧瞧他为何能与朕相提并论?”
汉高祖时期
刘邦:“果然是他!”
汉景帝时期
刘启欣喜地看着小刘彻,没想到这孩子未来的成就可以比肩秦始皇。
汉武帝时期
刘彻的嘴角都快翘到天上去了,后世人记得多夸夸朕。
清高宗时期
乾隆:“秦始皇是暴君,汉武帝也是暴君,所以他俩能齐名。”
【如果没有他,华夏民族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可能不会叫汉族,至于汉语、汉字、汉服可能也要换一个称谓。】
评论区:
{正是因为有了汉朝,尤其是有了汉武帝,我们所认的字虽有不同的写法,如:篆书、隶书、楷书,但都被统称为汉字。}
{正是因为有了汉朝,尤其是有了汉武帝,我华夏民族各族群中虽有不同的方言,但我们所学的官方语言是汉语。}
{正是因为有了汉朝,尤其是有了汉武帝,我们的传统服饰,可以笼统地被称为汉服。}
看到这,最得瑟的莫过于汉朝的各位皇帝了:看到没?我们的大汉就是这么牛。
如果你要说那基本是汉武帝的功劳,那汉朝人民会反驳你:汉武帝难道不是汉朝的?
秦始皇时期
嬴政此刻充满了斗志:“今后,在朕的这个时空上,族群的名字要么叫秦族,要么让秦族在华夏民族里有一席之地!”
李斯、刘季、项羽、萧何、蒙毅等人齐呼:“臣誓死助陛下开创千秋功业!”
他们的声音回荡在咸阳宫内,久久才散去。
汉高祖时期
刘邦欢喜地将手中的美酒一饮而尽,他可是大汉的开国之君,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没有他,哪来的汉朝,哪来的汉武帝,哪来的汉族、汉语、汉字、汉服?
萧何、张良、韩信等人也是一荣俱荣,他们助刘邦建立了后世称赞的大汉。
汉武帝时期
如果刘彻有尾巴的话,那么他的尾巴此时已经摇出了残影。
汉朝人民喜,其他朝代人民沉默。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不服:“后世人不是推崇朕的贞观之治吗?为什么不说唐族?”
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困惑:“朕的开元盛世也不错,为什么不说唐族?”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朕还未收复燕云十六州,华夏民族里会有宋族吗?”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朕的大明也不差,华夏民族里应该有明族吧?”
明成祖时期
朱棣问苍天:“朕天子守国门,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大明的地位应该可以比肩汉朝吧?”
清高宗时期
乾隆不满:“哼!朕的大清远迈汉唐,华夏民族一定有清族。“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教员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秦始皇时期
嬴政不爽:“这个教员是何许人也?敢说朕略输文采,简直狂妄!“
汉武帝时期
刘彻满腹牢骚:“朕哪里略输文采了?这个教员好大的口气,朕可是汉武大帝刘彻,他是谁?敢同时点评朕和秦始皇?”
东方朔连忙恭维:“陛下满腹经纶,定是这个叫教员的人欣赏不来陛下的文采。”
刘彻被哄高兴了。
【数遍华夏四百多位帝王,能与秦始皇齐名的,想必也只有他了。
汉武大帝刘彻,他16岁正式登基,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文景之治“,目睹了匈奴带给大汉的桩桩耻辱,白登之围,吕后之辱,还有他最亲的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
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大帝立志,大汉对匈奴决不能再委屈求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一改前几位帝王以和亲求安稳的局面,开始反击匈奴。
可是攘外必先安内啊,如果说秦王扫六合是塑造了大一统的形,那么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塑造了大一统的魂。】
秦朝的儒生们:汉武帝有眼光,知道儒家的好。
评论区:
{汉武帝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朝的根本国策是儒皮法骨,也不知道后世朝代为什么会演变儒皮儒骨?}
{是啊,现在很多人都骂儒家,说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更是害了古代女性。}
{还不是汉后面几个朝代的腐儒们将儒家思想改得面目全非。}
{说多了会气坏身体,算了,不想被古代的腐儒影响自己的心情。}
古代的一些有良知的儒生们有些心虚:腐儒不会说的就是我们吧?
而古代一些啥成就都没有,只会欺凌弱小,还自诩圣人的儒生们:后世人怎么一点规矩都没有?后世的皇帝难道不管管这些不懂尊卑的人吗?
【汉武帝的一生几乎都在征战,他手中集齐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帝国双璧,大汉双子星,将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远遁漠北,彻底扭转了汉王朝近百年的屈辱。
他灭亡了东越、闽越和南越,征服了西域、西羌和西南。从此,甘、新、云、贵、粤、桂、闽成为了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向东跨海吞并朝鲜,在其地设四郡。他向西翻山越过帕米尔高原。
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彪炳史册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多民族文明的发展。
也是他把大汉民族的国威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在他的带领下,大汉的领土增添了一倍,可人口也减少近半。】
评论区:
{史书记载为“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是时军旅连出,海内虚耗。”}
{从另一方面来说,汉武帝的功绩也挺败家的。他曾祖、他祖父、他爹给他留了那么丰厚的家底都不够消耗。}
{汉武帝本身也很奢侈,修富丽堂皇的宫殿,多次铺张浪费版巡游全国。}
{有一年,关东水灾,出现了200万流民,但汉武帝并没有与民休息。}
{卫、霍二位将军去世后,汉武帝对外战争也整体处于失利状态。}
{要是文景二帝能在不剥削百姓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给汉武帝多攒些家底该多好。}
【巫蛊之祸,亲人离世,民生凋敝,英雄迟暮。】
汉武帝时期
刘彻着急:“光幕你倒是说清楚巫蛊之祸发生了什么,朕好防范啊!”
【68岁那年,功盖千秋的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连年征战带给国家百姓的苦难。
于是,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向天下人公开检讨自己的过失。
他写道:“自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纵观史书,有此功劳的帝王有,可有此胸襟的帝王却无。
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于五祚宫,享年70岁。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纵观汉武帝的一生,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上,都有着重大举措。
这也使大汉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大统一的格局也得到了加强。
千百年来,无论多少人诋毁他,抹黑他,汉武帝刘彻都是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
汉高祖时期
刘邦叹息:“有得必有失,彻儿虽有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但他带给汉武时期百姓的苦难也不容忽视。”
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刘启:“看来我们父子二人给这位千古一帝留的财富不够他用啊。”
小刘启:“打仗消耗的是人力物力,更何况彻儿几乎一辈子都在发动战争,国力自然消耗得快。“
刘恒:“是啊,后世人希望我们在不剥削百姓的情况下多给彻儿攒钱,这就有点难办了。”
小刘启:“是滴。”
汉景帝时期
刘启看着得意洋洋的小刘彻,手有点痒了。于是,他拿起木棍开打小刘彻的屁股。
小刘彻委屈:“呜呜呜!父皇,儿臣可是未来与秦始皇齐名的千古一帝,你为什么要打我?”
刘启:“就凭你未来不知道民力为何物?四处征战本就费钱,你未来生活上还穷奢极欲。“
小刘彻:“儿未来是皇帝,皇帝的衣食住行当然要最好的。“
刘启边打边说:“你还有理了?朕和你祖父都是节俭之人,你怎么就不学学我们。”
小刘彻被打疼了,求饶道:“呜呜呜!父皇别打了,呜呜呜!未来儿会注意一下生活开支的。”
刘启放下木棍:“罢了,现在你虽保证不奢侈,但等朕未来殡天后,你真的会节俭吗?到时候,也没有人管你了。”
顿了一会儿,刘启接着道:“朕希望你记住,不论你今后取得多大的成就,你都不要志得意满。光幕虽没有过多介绍唐朝的唐玄宗,但朕猜测那位皇帝是因为开创了开元盛世而后得意忘形,才亲手毁了大唐的盛世。”
小刘彻认真回道:“儿谨记父皇的教诲。”
汉武帝时期
刘彻叮嘱:“卫青、去病,你们二人可要给朕好好活着,朕能功名盖世少不了你们二人和在场诸位的辛苦付出啊。”
卫青心里清楚,无论如何,他都要比历史上的自己活得久一点,不仅是为了大汉江山,更是为了姐姐卫子夫和小外甥刘据受人欺负时,自己可以尽力保护他们母子二人。
卫青、霍去病等人:“为陛下分忧,为大汉尽忠,是臣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