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降落在清初 > 第12章 关宁铁骑初展威

第12章 关宁铁骑初展威

    一番言语了解,叶布舒探知了“三顺王”的来意,皇太极让他们三个汉将,出面处理汉军旗的事项,并要他们拿出完备的,可行性的章程,并预估需要的时间。

    可改革汉军旗的方案,是叶布舒在皇太极面前提出的构想。其它人不得要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来搞这个章程,商量了一下,这就一起相约来到四贝勒府,想把差事全推给叶布舒,让他挑头来做。

    叶布舒端坐正位,面皮带着一丝笑意的说着:“搞了半天,原来我这个汉军旗协理大臣的名头,是三位王爷在父皇那里帮我争取来的,“语气中略带不悦。

    恭顺王孔有德老奸巨滑,见叶布舒有些变脸,立马起身,拱手,笑道回应:

    “我等只是顺水推舟,主要还是四贝勒胸有韬略,在圣上面前关于改制汉军旗的高论,不但让皇上看中,更让我等佩服,和四贝勒一比,我等这么多年算是白活了,哈哈哈!”。

    孔有德的一番马屁刚出,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二人也立即不住点头,并开口配合:

    “恭顺王可说到点子上了”。

    “恭顺王说的太对了”。

    孔有德见气氛铺垫到这了,马上目的就要达到了,又跟上补了一句:

    ”既然改制大略是四贝勒提出,想必这事项里的轻重缓急,大事小情,也只有四贝勒才能把握轻重,拿捏得当!”

    叶布舒看着眼前三人,不禁感叹:“人老奸,马老滑”。自己虽然来自几百年后,但依然让人架了起来,忽悠瘸了。可见历史的人物,无论忠奸,没有白给的人物。

    其实这也不怪三位王爷,非要把叶布舒这个皇子推到前面,他们是汉人降将,如果主持汉军旗改革,不但众不服,而且容易遭人非议,给自己招来祸事。

    如果把叶布舒在前面,事情则好办的多,即便是出个差错,也不会连累他们自己,反正是你皇太极儿子的主意,皇太极怪不到他们头上。

    叶布舒第一次感觉想买后悔药,只怪当时没多想,一时嘴快,就出了这个风头。

    “不行啊!,得想个办法拖延些时日,找机会把这个差烫手的差事交出去”。

    叶布舒主意拿定,对着下首三人一拱手。

    “既然三位王爷如此看得起,我就先接了。但事关重大,事情处理起来,也多如牛毛,本贝勒先梳理一下。各位王爷这些日子,先把汉军旗人数、大小将官名册、物资等做个统计,报给我,然后再做决断”。

    三顺王听完,赶紧表示听从叶布舒安排,心说话: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随后三人就起身告退,叶布舒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外!

    “怎么拖延这个事呢?”叶布舒一边在院子里溜达,一边思考,突然灵光一闪。

    有了,我去带兵打仗去,去前线,先打半年、一年的仗再说。

    于是连夜写了一封信,秘密派人前去锦州大阿哥(肃亲王)豪格大营,请他想办法把自己弄到前线。

    当信件送到豪格大营,豪格哈哈大笑,脸上挂满了得意。拿着信件对着鳌拜等将军说:我这四弟就和我亲近些,想到我军中效力,你们看如何安排啊!“

    ”依我看,想办法让四贝勒和那个多铎换一下,毕竟四贝勒现在也是一旗之主,手上兵马也不少,亲王(豪格)你用起来也顺手”。鳌拜在一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罢,豪格点点头!心里就开始盘算着如何行事。找一个既能赶走多铎,又能把叶布舒换来的办法。

    转眼就要到1641年1月了,汉人的春节也越来越近了。

    辽东的洪承畴可没有过年的心情,随着七万大军缓慢前行,并在焦急的等待前方战场的消息,可带兵出击的吴三桂,却像消失在战场一样,洪承畴不知道吴三桂去向,在大凌河一带驻军的大清主帅英亲王济尔哈朗也没料到,一支大军钻进了他的防线。

    原来吴三桂自从带一万骑兵离开宁远城,就没有按常规线路行军,而是在过了塔山后,直接换了路线,想避开清军的堵截,

    吴三桂知道下一站松山,肯定有清军拦截,就想换道沿着大凌河行进,虽然路不好走,但却出人意料。大凌河下游就是锦州城。如果顺利突袭到锦州城下,就解救祖大寿!

    而济尔哈朗,带着数万大军,想法与吴三桂正好相反,他认为明军一定会沿着松山一线的大路救援锦州,所以他并没有攻打松山卫,目的是想让明军主力聚集松山一带,然后济尔哈朗收拢各路大军,择机截断明军后路,一举包围并歼灭在辽东的明军,实现山海关以北尽归大清的战略。

    济尔哈朗把大军分成三部分,汉军为主的两万人藏在松山卫和锦州中间的乳峰山下,两万八旗骑兵则在大凌河以西五十里处隐藏,还有一万多科尔沁蒙古骑兵在河的东面,随时支援汉军旗,

    济尔哈朗布置的三角阵,有明有暗,原本是不错的,前出可支援藏匿在松山口和乳峰山的大军,退可阻挡祖大寿的锦州守军的突围逃窜!同时最大程度上保全八旗兵力,让蒙、汉兵马先做一波炮灰。

    但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缺点,三部分大军相隔有点远。来回联络需要一天时间。

    大凌河上游,天刚刚黑下来,吴三桂大军来到河边。很快,斥候来报,发现前方十里有数千骑兵正在扎营,

    “是鞑子哪个旗?”吴三桂问。

    “对方是骑兵,怕被发现,斥候不敢靠太近,所以没发现”

    “大哥,前面最多一两千鞑子,我关宁大军上去吃了它?”吴三辅(吴三桂的弟弟)话语中带着兴奋和请战。

    吴三桂也不拖泥带水,立即布置,正所谓:择机不如偶遇。

    “我们兵分三路,我带五千兵在前冲杀,你(吴三辅)带一千人,绕到后面,听到喊杀声起,你就多点火把,从后面把鞑子大营和物资给点了。

    “大哥(吴三凤)你带剩下的大军在后,如有不测,你在后接应。”

    三人立马离开大帐安排战事,过了三更天,一声令下,吴三桂点出五千人马,全部马蹄裹布,俏俏的接近敌营。

    半个时辰后,吴三桂大军,来到蒙古军营外,这个时辰正是人最困的时间。

    黑夜中,马儿吐出的热气,变成白雾,将士们呼出的空气,都冻成冰霜,结在了头盔上。

    吴三桂一弯腰,从后面抽出斩马大刀,用力在空中一挥,刀面上寒光一闪。几千骑兵慢慢展开锥子队形。将士们双腿用力,催动战马。

    冲,

    五千关宁铁骑开始发动,守卫科尔沁蒙古骑兵大营的卫兵,隐约的听到大地在夜里有些振动,一个老兵立即俯下身子,耳朵贴地

    “有骑兵,敌袭”,老兵大声冲着大营呼喊。

    即刻,大营哨兵发出敌袭警报,

    “呜……”号角刚刚吹起,吴三桂的骑兵就冲到了大营处,一两里的距离,对骑兵来说,不过瞬息之间,

    万军之间,只见一白马红甲的将军,带着大军冲向蒙古大营,这个人就是崇桢亲点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身下战马,一身白毛,如银似雪,外号“关宁雪飞龙”。

    ”放箭“,两边同时叫嚷着,想用弓箭为自己争取时机。

    五千关宁大军如猛虎下山般扑来,人借马力,箭借人速,关宁铁骑几千只箭同时射向敌军,大营门口蒙人守卫纷纷中箭倒地。

    吴三桂大刀挥出,用力一推,推开拒马桩,一马当先,冲入军营,蒙古大营早已,乱做一团。混战之际,又见大营中多处起火,看来是吴三辅得手上了。

    杀的性起的吴三桂,一扫心中多日压抑,一身鲜血,越杀越勇。

    不多时一千多蒙人倒在血泊之中,数百人趁乱跳入大凌河逃走,这天气,非得冻死不成,还有不到五百人做了俘虏。

    ”大哥,俘虏如何处置?要不杀了吧,带着也是累赘“,放火归来的吴三辅提出建议。

    吴三桂想了想:”算了吧,还是派一对军士,带回去交给洪大帅,也好给朝廷一点交代“

    大军打扫战场,除去烧掉的,还有不少物资。大军立马埋锅做饭,让大军饱食一顿。

    吴三桂若是一般将领。首战告捷,必然回军报捷,一是稳妥,二是怕敌人援兵到来,而吴三桂有自己的想法,他从物资中选来五百套军服,选了五百精兵换上,

    天一亮,吃饱喝足也要准备出发了。吴三桂带着换装了的五百人,先行出发,其余的关宁铁骑在十几里外跟着。

    走了片刻,再往前走就是分叉口,一条路是过大凌河向西,盛京方向,另一条路是向东北方向走,到乳峰山。

    走哪条路呢?吴三桂一时犹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