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信?”
朱威敲着桌子有些拿不准了,按理来说现在可没有哪个势力能够突破朱威的眼线,也没有哪个势力能够不经过朱威同意就可以和宫中联系。
那么朱熊说的报信是什么意思?
给谁报信?给谁送信?怎么能到朱芷手中?
“大人,要不要抓起来?”
秦成对朱二和朱熊的做法很不理解,在他看来,现在这日子好好过着比什么都强,怎么偏偏有人想要搞事情?
朱威没有派人盯着朱二,可是那望春楼的掌柜的能不留个心眼吗?朱二他们说的话,那掌柜的可是一五一十都记录下来了。
朱威摆了摆手:“不用,让人盯着就行了,另外给陈子义传信,加强对各地商贾的渗透,最好能够摸清楚有哪些人心中有怨。”
“是!”
“还有,给李牛说下,朱芷若是出宫,必须由我们的人保护。”
“是!”
秦成走后,朱威仔细想了想,最反对他的大势力,其实就是东林党了,可是东林党已经投诚,现在分批去往日本任职。
按理来说,别的松散势力,其实都不太上得了台面,朱威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给朱芷送信什么的,朱威并不担心,只是信件而已,内外都在朱威的掌控中,翻不起什么风浪的,但是朱镇的死,是万万不能让朱芷知道的,至少…在现在不能让朱芷知道。
之后一段时间,朱二倒是没有再来烦朱威,巴图尔荪已经准备好奔赴辽东,两个部落的百姓,也都已经到了既定位置。
朱威的处理这些鞑靼人的方式很简单,派人先修建简易住房,分给鞑靼人,让鞑靼人摒弃传统的蒙古包。
而后用重利吸引宁夏山西陕西等地的百姓,将他们与鞑靼人混在一起,不论是住房,还是耕地,都由汉人人为分割鞑靼原本的族群。
这般做法,不但能够让鞑靼人不能轻易聚集,更能让汉人去教授鞑靼人农耕技巧。
而那所谓的重利也很简单,原本分了地的,就按照比例置换土地,因为有熟地与荒地的区别,一般兑换比例都在一比二以上,有些水田之类的,能兑换到一比三,原先一亩地,现在能换两三亩,这个诱惑可不小啊。
另外除了一家人五十两银子的安家费与免赋税的政策之外,其他的就是看他们负责的鞑靼人所生产的粮食多少了。
全部按百分之一给予奖励。
用当年粮价折算,可以给粮食,也可以折现。
别小看这百分之一,一家汉人教授五到七家鞑靼人耕种,每家每户都分了不少于十亩的田地,百分之一在这时候,是能够养活个人的。
当然也是有期限的,期限为十五年。
这时代的荒地想要真正变成熟地,所需时间至少三年,长则五年,其实到了最后算下来,汉人得到的利益不是很多。
大家大户的,看不上这些,但是小门小户的,能多赚点银子,可就了不得了,日子只要能比以前好一分,那就值得用命了。
这样的政策一出,立马让天下瞩目,这是一种新的安民方式,与以往的安民手段截然不同。
有远见的人自然能看得出来,政策若是能够好好落地,后续基本不需要太多公家力量去维持了,所有的一切都会由百姓自发完成。
这时代的人,可并不笨啊,这样的手段要是没人能想的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时代又是阶级分明的时代,能想出这种手段的人,自然也能相出朱二那般的办法,哪个方法对他们有利,他们自然会选择哪个。
所以,朱威的这种政策,又是给天下人上了一课,也更让天下人明白,朱威对于新政的决心。
新纪二年八月十五。
随着朱缶与胡厉一齐下锄,百年草场迎来了它们最后的时光,相信用不了多久,牧场就能变为良田。
宋应星作为朱威亲封的安民使,入驻蒙明省,主管一切蒙汉事宜,也主管农事。
新纪二年九月初二,工部一行人,由徐光临带领抵达宁夏。
新纪二年十月初五。
一声巨响,好似天崩地裂。
在焕土堡附近的贺兰山脉余脉,开始采石挖矿。
大基建计划,正式开始。
新纪二年十一月十二。
第一批水泥,经宁夏水泥路,送往陕西,徐希带领兵士五千,流民三十万,开始沿着官道铺设新的水泥路。
这条路,首先通往榆林,之后入咸阳,而后到潼关入洛阳。
而第二条水泥路,则是从洛阳一路南下,经湖北入湘西,再连四川江西。
至于南方诸省,因为水路发达,通陆路的需求不太急切,放到了第三批。
同一时间,由京城通往宁夏的水泥路,也正式动工,一路往宁夏走,一路下河北入河南,在洛阳交汇。
之后在洛阳往东,入山东等地。
宁夏段的总指挥是徐光临,京城段的总指挥,明面上是左光斗,实际上是朱常瀛。
朱常瀛的处置方案没有公之于众,但是因为朱由校的力保,加上朱常瀛自去王爵,也就留下了一条命,现在暗地里,依旧主持研究院。
不过他在研究院中的权力大大受限,一切发明制造,都在朱威的监视下进行。
此时京城研究院中。
朱常瀛还是坐着轮椅,朱镇那一刀,伤了朱常瀛肾脏,虽说性命无虞,但是伤了根本,现在已经无法长时间站立。
朱常瀛面上是一张舆图,非常大,长五米,宽三米五,各省份下属的州府县都标记的清清楚楚,各地的地形地势,也有详细标注。
现在这舆图上面,有三个明显的点,分别是宁夏,北京,洛阳。
这三地呈三角形相连,并且由这三点往外延伸出数条细线,沿着山河地势弯曲缠绕,沟通着大明北方重要城市。
这些细线,就是大基建计划中的水泥路计划。
此项计划能够吸收流民七十万之多。
由户部核算,若是全部完成,花费物资人力合计银两两千三百万之多。
这等大手笔,在大明二百多年中,从未有过。
朱常瀛对着对面的左光斗笑道:“左阁老,咱们以前的那些工程,在这个工程上,有些小打小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