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 > 第176章 抽调

第176章 抽调

    旨意如一道急电,率先划破大同与宣府的上空。

    监军守备太监刘一正手捧明黄色的圣旨,面容庄重,步出堂外。

    阳光洒在他那身绣着精致纹样的官服上,金线闪烁,却不及他手中圣旨那般令人敬畏。

    他站定身形,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威严:“大同总兵袁枢、宣府总兵何可纲接旨!”

    袁枢与何可纲听闻传召,立即整了整衣冠,疾步趋前,单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齐声道:“末将在!”

    刘一正展开圣旨,宣读之声响彻云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天子的威严与期望。

    宣旨过后,刘一正微微抬起下巴,眼神严肃地扫过面前的两位总兵。

    说道:“如今辽东战事吃紧,后金鞑子已逼近大凌河。圣上有令,命我等抽调军队,速往锦州集结,听候调遣。”

    袁枢浓眉紧锁,眼中满是疑惑与急切,抱拳问道:“公公,为何不径直前往救援,却要在锦州停顿?

    此中缘由,还望公公解惑。”何可纲亦抬头望向刘一正,目光中带着同样的疑问。

    刘一正微微侧身,目光警惕地环顾四周,见无旁人,才压低声音说道。

    “有些事,圣旨不便明言。皇上另有密信交予咱家。

    信中提及,后金鞑子必定在大凌河与锦州之间设下大量伏兵。

    令我军在锦州集结,便是要先扫清这些伏兵,再赴大凌河驰援,此乃万全之策。”

    袁枢听闻此言,不禁微微点头,赞叹道:“朝廷圣明,思虑周全。若我等贸然前往,中了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何可纲亦深以为然,他回想起往昔与后金交战的惨痛经历,不禁长叹一声。

    “自努尔哈赤起,这帮鞑子便惯用围点打援之计,我明军屡屡中计,吃亏不小。此次若不是皇上英明,恐怕又要重蹈覆辙。”

    刘一正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圣上还着重提及,户部与兵部已全力筹备后勤之事,定会保障我军无后顾之忧。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凌河城现有粮草可支撑六个月之久,此乃天赐良机,为我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袁枢面露欣慰之色,对何可纲说道:“幸得朝廷将杨嗣昌调往辽东,早做筹谋,方能使粮草充足。

    此乃我军之福,亦是大凌河之幸。”何可纲点头称是。

    刘一正见二人已明形势,便挺直腰板,高声下令:“二位总兵,事不宜迟,圣上旨意不可延误。

    即刻开始部署军事,抽调宣府与大同之精锐,在宣府驻地集结,等候其余五镇兵力。”

    袁枢与何可纲齐声领命:“末将遵命!”

    言罢,二人抱拳行礼,转身大步离去,身姿坚定而决绝,甲胄碰撞之声在空气中回荡。

    刘一正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沉思片刻后,转身唤来几名太监。

    他目光坚定,从怀中取出旗牌令箭与圣旨,郑重地交予带头的太监。

    语气严肃地说道:“尔等速去其余五边镇,依此令箭与圣旨,抽调军队前来宣府会合。

    务必传达圣上旨意,不得有误。沿途不可张扬,谨慎行事。”

    那几名太监双手接过,齐声应道:“谨遵公公吩咐。”

    随后,他们将旗牌令箭与圣旨小心翼翼地收好,转身快步离去。

    刘一正站在原地,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此次出征能够顺利,不负圣上重托,保卫大明江山社稷。

    此刻的大同与宣府,军营之中号角声起,士兵们迅速集结。

    脚步声与盔甲摩擦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战歌。

    袁枢回到总兵府,立即召集众将,摊开军事地图,手指锦州方向。

    声音洪亮而果断:“诸位,辽东有难,我大同将士自当奋勇向前。

    今奉圣上旨意,我军将与宣府等六镇兵力一同前往锦州集结,先破敌伏兵,再援大凌河。

    各营即刻准备,挑选精锐,待大军归队,一齐开拔锦州!”众将齐声领命,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无畏。

    与此同时,何可纲在宣府亦下达着相似的命令。

    他亲自巡视军营,检查军备,鼓舞士气:“兄弟们,后金鞑子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今大凌河告急,皇上信任我等,委以重任。

    咱们此去锦州,定要剿灭敌寇,扬我大明军威!”

    士兵们闻言,个个热血沸腾,高呼:“杀鞑子!保大明!”呼声震天,响彻整个宣府。

    而那几名太监带着刘一正的嘱托,快马加鞭,分赴其余五边镇。

    他们日夜兼程,穿越山川河流,每到一处,皆以圣旨为凭,传达朝廷旨意。

    各镇总兵闻令,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着手抽调精锐部队,筹备粮草物资,准备奔赴锦州。

    一时间,整个北方边境都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而锦州,则成为了这场大战的焦点与希望。

    宣府的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而肃穆。

    监军守备太监刘一正端坐在主位之上,他身着一袭华丽的太监服饰。

    锦袍上绣着精致的花纹,腰间束着一条镶嵌着美玉的腰带。

    只是那微微紧锁的眉头,泄露了他内心的沉重。

    大同总兵袁枢与宣府总兵何可纲分坐两旁,二人皆身着厚重的铠甲。

    甲片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事的严酷。

    袁枢率先抱拳起身,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刘总监,末将所率大同之军已抽调完毕,共计一万六千边军。

    此次挑选,皆遵循精锐之准则,剔除了老弱病残,留下的皆为能征善战之士。”

    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话语中透着一股自信与豪迈。

    何可纲亦紧接着起身,抱拳行礼:“宣府这边也已就绪,抽调军队一万五千,同样尽是精锐。

    留守三千兵力,驻守原地,以防蒙古寇边。”

    何可纲目光炯炯,表情严肃,展现出对此次军事行动的高度重视。

    刘一正微微点头,他心中深知,这已是宣府和大同在经历皇上整肃吃空饷官员之后所能拿出的最强兵力。

    回想起那段清查过程,他不禁暗自叹息。

    那时,账本上看似庞大的军队数量,实则有五六万的空饷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

    真到了战场上,那些虚报的兵力根本不堪一击。

    “二位总兵辛苦。”

    刘一正终于开口,声音略显沙哑,却带着一丝欣慰。

    “如今虽兵力有限,但如袁总兵所言,贵在精悍。此乃我大明之幸事。”

    何可纲微微皱眉,脸上露出一丝愤恨之色:“想当初,那些贪官污吏将空饷吃得脑满肠肥,若真依靠那虚数作战。

    莫说抵抗后金鞑子,便是寻常小股敌军,怕也难以应对。

    如今虽兵力精简,却也让将士们心齐气顺,战斗力反倒更胜往昔。”

    袁枢亦点头表示赞同:“正是此理。我等将这精锐之师带往锦州,定要让后金鞑子见识我大明的威风。”

    刘一正轻咳一声,说道:“眼下,且等其余五镇兵力赶来。待大军齐聚,便可开拔锦州。”

    说罢,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焦虑交织的神情。

    何可纲微微沉吟,接着说道:“依末将估算,其余五镇除去驻守兵力,能调集而来的约有两万五千兵力。

    如此一来,我等此次援兵总计五万六千兵力。

    只是……”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与后金鞑子相较,兵力仍显悬殊。”

    刘一正听闻此言,不由得双眉紧蹙,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扶手,脸上露出焦虑之色。

    他深知这兵力差距意味着战场上的巨大压力与风险。

    袁枢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朗声道:“刘总监不必忧虑。兵不在多而在精,我大明将士皆怀着报国之心,个个以一当十。

    况且圣上天威浩荡,自有安排,我等只需谨遵号令,必能克敌制胜。”

    袁枢昂首挺胸,眼神坚定,试图用自己的话语鼓舞士气。

    袁枢面容沉静,眼神中透着笃定,缓声而言:“刘公公、何总兵,我所言绝非谄媚奉承之语。”

    他微微抬起头,目光仿佛穿越营帐,看到了崇祯帝一系列举措带来的改变。

    “自皇上登基,力挽狂澜,那整治边镇吃空饷与贪腐之事,犹如雷霆手段,让军中气象焕然一新。

    往昔将领克扣军饷,致使士兵怨声载道,如今饷银每月准时发放,将士们不再为生计愁苦,训练之时自然更加用心。”

    袁枢说到此处,微微一顿,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还有那铲除与后金勾结的八大晋商之举,实乃英明至极。

    想后金以往仗着晋商暗中输送情报、补给粮草物资,在边境屡屡肆虐。

    如今这一毒瘤被除,他们便如断了爪牙的恶狼,虽仍具威胁,却已失大半助力。”

    刘一正原本微微佝偻的身躯渐渐挺直,眼神也有了光亮,专注地听着袁枢的话,不时轻轻点头。

    何可纲则双手握拳,脸上的忧色渐散,代之以振奋之色。

    袁枢继续道:“再者,皇上多次赏赐军队,这于将士们而言,不仅仅是物质的奖励,更是一种认可与荣耀。

    将士们感受到皇上的重视与关怀,心中那股子报国热忱被彻底点燃。”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语调中满是激动,“信心,于当下之大明,犹如梁柱之于大厦。

    皇上这般励精图治,我等身为臣子,又怎能不竭尽全力?”

    崇祯的各项举措都让下面的将士信心倍增。

    信心这个东西很关键,没有信心会整个国家心灰意冷。

    失信于民,上上下下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那么就离亡国不远。

    袁枢目光坚定地望着刘一正与何可纲。

    “咱们这些心腹大臣,深受皇恩,更应在这危难之际,奋勇向前,为皇上分忧,为大明守土。”

    他抱拳,向空中拱了拱,以示对皇上的敬意。

    刘一正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双手交叠于袖中,微微颤抖。

    动容道:“袁总兵所言极是,皇上之恩德,我等无以为报,唯有肝脑涂地,效命疆场。

    先前我忧虑兵力不足,却险些忘了皇上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已为我军筑牢根基。”

    何可纲亦起身,虎目圆睁,大声道:“不错!有皇上的英明领导,我等便有了主心骨。

    管他后金鞑子兵力几何,只要我等齐心协力,必能护我大明山河。”

    他猛地一挥拳,带起一阵风声,似在宣泄心中重新涌起的斗志。

    袁枢看着二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刘公公、何总兵,咱们必须稳住心神,将皇上的恩威传告将士。

    让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待五镇兵力会合,共赴锦州,与后金决一死战!”

    刘一正缓缓抬起头,看着袁枢坚定的眼神,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袁总兵所言极是。朝廷亦有交代,命我等不可急躁冒进。行军途中,务必小心打探,谨防后金鞑子的埋伏。

    唯有保全我军精锐,方可顺利支援大凌河。”

    他的声音逐渐沉稳有力,眼神中也重新燃起一丝斗志。

    何可纲亦受到感染,站起身来,抱拳说道:“末将愿率宣府将士先行探路,为大军扫除隐患。”

    他身姿矫健,语气坚决,展现出勇往直前的决心。

    袁枢紧接着说道:“大同将士愿为后队,护卫粮草与中军,确保大军无后顾之忧。”

    刘一正看着两位总兵积极请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站起身来,双手微微颤抖。

    激动地说道:“二位总兵忠勇可嘉,然行军之事,尚需从长计议。待五镇兵力会合,再做详细部署。

    此刻,诸位且先回营,安抚将士,整备军械。”

    袁枢与何可纲齐声领命,抱拳行礼后,转身大步走出中军帐。

    刘一正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久久伫立。

    他知道,这场大战将是对大明的严峻考验,而他们肩负着保卫边疆、护国安民的重任。

    此刻,唯有坚定信念,精心筹划,方能在这场与后金的较量中求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