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四百八十寺 > 第33章 堪敌侯景者,只有绍宗

第33章 堪敌侯景者,只有绍宗

    “慕容绍宗,我父遗言,堪敌侯景者,只有慕容绍宗”,高澄向陈元康说道,高澄说高王临终时说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常有飞扬跋扈之志,只有高王本人才能畜养,不是高澄所能驾御的,只有慕容绍宗才能匹敌侯景。

    原来高王临终前安排了慕容绍宗,悬浮在陈元康心头多日的疑窦终于解开了。怪不得当初高澄对他说起高欢临终前的情景,他觉得世子有所隐瞒。

    自从武卫将军元柱与司空韩轨两路兵马讨伐侯景,先后无功而返,西魏趁机占领了颍川,南梁发大兵入侵彭城,这段日子,看得出高澄明显有些焦虑。

    大魏大丞相、勃海王高欢卒于武定五年正月丙午,高澄秘不发丧,大丞相府里只有高澄与陈元康两人知道实情,陈元康帮高澄稳定局势,高澄先是取得了娄昭王后的鼎力支持,娄昭王后联络晋阳的勋贵元老,勋贵们对高澄承袭高欢官爵并没有异议,随后段韶也誓死效命,只是诸将们对高澄重用崔暹颇有微词,随着侯景反叛于河南的消息传来,诸将们认为侯景反叛都是因为崔暹的缘故,要求高澄斩崔暹以谢罪。

    崔暹字季伦,出身博陵崔氏,崔氏是名门望族,有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二支,清河崔氏在孝文帝太和改制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博陵崔氏门第虽然略低于清河崔氏,但也声望显赫。

    崔氏与冀州高氏联姻,崔暹的妹妹嫁给了高乾的弟弟高慎(高仲密)。高欢由信都起事时,高氏与崔氏助力甚多,高欢带兵入洛,留崔暹辅助高欢的弟弟高琛掌管冀州事务,据说当时高欢对崔暹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队的事情很重要,留守的任务也很关键,家弟年少,不熟悉事宜,各项后事,一概相托。由此可见高欢对崔暹的重视。

    后来高慎叛变西魏,牵连到崔暹,世子高澄出面保下了他,世子之前通过邢邵毁谤崔暹,而了解到崔暹的为人的。崔暹喜欢推荐贤士,向高澄推荐了邢邵,但邢邵却向高澄诋毁崔暹,高澄于是找来崔暹,高澄说你讲邢子才的长处,邢子才却专请你的短处,这个人不行。

    崔暹说子才言我的短处,我讲子才的长处,都是实事,没什么可疑的。当时陈元康也在座,听到后不禁哈哈大笑。

    后来高澄要整顿吏治,提拔崔暹为御史中尉,崔暹先后推荐了毕义云、卢潜、宋钦道、李愔、崔瞻、杜蕤、嵇晔、郦伯伟、崔子武、李广作御史,可称人才鼎盛。

    高澄用这班人先后整肃了尚书令司马子如、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司徒侯景等人。高澄为提高崔暹的威势,让崔暹高视徐步,两人扯着衣襟进殿会饮,高澄与崔暹分处庭中,相对行礼,于路遇见崔暹时,高澄主动回马避开。

    高欢到邺城时,群官在紫陌迎接,高欢当众握着崔暹的手慰劳他,说从前朝廷难道没有法官吗?可是天下的贪婪之徒,没有谁肯举发弹劾,崔中尉你尽心为国,不避豪强,使远近肃清,群公守法。又说冲锋陷阵,大有其人,但做官的本色,我今天才见到,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皇帝设宴请高欢,让高欢找出朝廷中用心公平,直言弹劾,不避亲戚的人劝酒,高欢说群臣之中只有一个人,崔暹。

    高氏父子如此种种,引起朝野轰动,崔暹的威名日盛,朝廷之中没有谁敢不敬服的,可正因为如此,诸将、诸大臣没有不恨崔暹的,因为他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于是诸将趁着高王新亡,侯景反叛,就逼着世子处死崔暹,高澄地位未稳,不敢过分得罪勋贵诸将,准备杀死崔暹。

    陈元康找到高澄,说:“如今天下虽未太平,但国家纲纪已定,如果因为数位将军在外威胁,为了取得他们的满意,乱杀无罪的人,毁坏国家法令,那不是上负天神吗,何以对下安抚百姓,从前晁错的教训还不深刻吗?希望明公慎之。”

    晁错是西汉孝景帝时御史大夫,向汉景帝上削藩策,说地方诸侯王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结果吴王刘濞联合六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起兵反叛,是为西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受袁盎谗言,朝服腰斩了晁错,但七国并未止兵,后来汉景帝用周亚夫才平定了七国之乱。陈元康引用古训提醒高澄,不能自断栋梁。

    “先生提醒的对,澄差点做出错事。”高澄经陈元康提醒,才认识到自己的莽撞,高澄于是强行压制了诸将的反对之声,所幸并没有引起什么乱子。本来也不会有什么乱子,只不过这些为将者趁乱想满足私欲而已。

    陈元康初时尚不知侯景已投降南梁,他建议高澄指派使者前往南梁,以祝贺两国睦邻邦交为名,查看南梁的动静。高澄派人到邺城,让李绘的弟弟李系去建康,李系还没有从建康返回,晋阳就得到了侯景归顺萧衍的消息,陈元康暗叹此行无功。

    陈元康见晋阳已定,劝高澄外出巡按南北,以安抚诸州,高澄留段韶守晋阳,以丞相功曹赵彦深为大行台都官郎中。

    赵隐,字彦深,以字行,赵彦深生性聪明敏慧,工于文书筹算,司马子如把他推荐给高欢,任令史,高欢令他制定军令,很满意,摸着他的额头说,若天假卿年,一定会有很高的位置,高欢又对孙腾说赵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

    赵彦深升任大丞相府功曹参军,专掌机密事务,大丞相府的书信文书多于出他的手,地位仅次于陈元康,人称陈赵。

    高澄握住赵彦深的手说:“我把母亲和弟弟们都托付给你了,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意。”

    赵彦深只是点头,并不多言。

    陈元康跟随高澄出外巡抚,黄河以北诸州没有受到侯景叛乱的影响,他们这一日来到了邺城,高澄入朝拜见皇帝,陈元康受高澄嘱托来找高洋。

    高洋,字子进,是高欢的第二子,小高澄五岁。这兄弟两个虽然一奶同胞,但长得完全不同,高澄生得美姿容,善于言谈,诙谐谈笑之时,从容高雅,性情聪明警悟,多谋略,爱士好贤,以礼待人,有他父亲高欢一样的风度。

    而高洋谨慎稳重,虽然也是聪明敏慧,但肤色黑,脸面宽大下巴尖,容貌丑陋。世子常当人面嘲笑高洋说,这个人也能得到富贵,看相之法又从哪里解释呢。高洋深沉有大度,从不与兄长争辩。

    听说高欢生前把儿子们叫到一起,给他们一团乱丝,让他们整理,其他人用心择选,只有这个高洋抽刀斩断乱丝,说乱的必须斩,高欢听后也很满意。后来高欢为锻炼诸子的勇气,让彭乐率领披甲骑兵假装攻击他们,却并未告诉诸子内情,高澄以下诸弟以为发生了叛乱,惊恐屈服,只有高洋指挥军队与彭乐格斗,彭乐不敢伤害高洋,脱下头盔说明内情,高洋却并不听他解说,让军士上前把彭乐拿下,献给他父亲,高欢对这个儿子感到称奇,常说此儿的意志超过了我

    。高洋封太原公,尚书左仆射,高澄从邺城赶往晋阳前,把邺城的大事托付给了高洋。

    陈元康支开其他人,悄声把高欢病卒的消息告诉了高洋,高洋闻听大震,过了片刻,道:“京师舆情汹汹,多有猜测之语,晋阳局势可曾稳定?”

    陈元康见这位太原公外若平常,先问政局,不愧为丞相之子,晓明利害,他点点头。

    高澄下朝回来,把高洋叫进密室,兄弟二人商议去了,陈元康在门外守着,高澄是大将军,高洋是左仆射,其实两人都还是青春年少,高澄二十大几岁,高洋二十初头,在常人家的孩子,也只是弱冠之年,刚刚成年,而生在大丞相家,却已能担当起朝廷重任,外人羡慕他们的权势,但陈元康心里却怜悯两个年轻人,他们身上挑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担子,丞相病逝,大厦将倾,一着不慎,就可能颠覆他高氏的统治,如果皇帝知道了丞相病逝的消息,联合亲贵驱逐高氏兄弟怎么办?高澄、高洋兄弟虽在邺城多年,但毕竟年轻,又得罪了那么多权贵,如果有人趁此作乱,结果不堪设想,他心里隐隐不安。

    侯景在河南反叛,联合了西魏与萧梁,如果再与内廷联合起来,一日逆天也说不准,看来秘不发丧一定是丞相生前安排好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高氏兄弟掌控局势,讨平侯景。

    高澄上奏朝廷,皇帝封高洋为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高洋性格沉稳,掌控了邺城的兵权,压下了舆论。

    高澄让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高洋,与陈元康返回晋阳,晋阳赵彦深与段韶二人尽忠职守,没有出现乱子,高澄这才开始发丧,举城致哀。

    陈元康随着丞相高欢的灵柩向邺城进发,本来依娄王后,要把高欢葬于晋阳,但李义兴善占卜,认为邺城风水好,高澄决定葬在邺城。

    高澄交给陈元康一个秘密任务,说他打算依魏武帝曹操故事,设疑冢。陈元康依计于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凿挖墓穴,穴成,有人持高澄密令来见陈元康,世子要求把凿穴工匠尽皆杀死,陈元康虽不信佛,但要一下杀死几百工匠,心里毕竟不忍,况且在佛寺旁杀人,但他能怎么办?

    他不敢违背高澄的命令,令手下亲信去办,他不禁感叹众生如蝼蚁,这些工匠又犯有何罪?只因生于此世,就得到无妄之灾。他顾不上哀怜众生,将高欢的灵柩迎进邺城。

    皇帝于东宫城举哀三日,用缌衰丧服,下诏丧礼比照汉朝大将军霍光、东平王刘苍的先例。

    霍光是汉武帝托孤的重臣,辅佐汉昭帝继位,昭帝崩后,立废昌邑王,后立孝宣帝,秉政二十年,薨死之时,皇上及皇太后亲临丧礼,太中大夫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中二千石的大臣在墓地置府办事,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服五十箧,金镂玉衣,内棺、外椁、黄肠题凑各一具,随葬外藏枞木椁十五副。东园制作的温明秘器,全都如同皇帝的规格,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兵列队送葬,设置看护园邑三百家,长史、丞掾奉守陵园。

    刘苍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阴皇后所生,封东平王,在朝辅政,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与公卿议定南北郊冠冕之礼与车服制度,及光武庙朝登歌、八佾舞数,薨逝之时,皇帝遣大鸿胪持节,五官中郎将副监督丧礼,将作使者六人,四姓小侯诸国王全到东平奔丧,赐钱前后一亿,布九万匹,下葬时,皇帝下策哀悼。

    这两人的葬事可说是为人臣的极点了,再也没有超过他们二人的葬礼的了。皇帝又下诏赠予假黄鉞,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玺绂,黄屋左纛、前后羽葆和鼓吹,轻车甲士,兼备九锡殊礼,谥号为献武王,皇帝亲自送葬到紫陌。

    陈元康分派人马,大队人马护送假灵柩往邺城西北漳水之西,却命晋阳来的亲信青衣运献武王灵柩往石窟佛寺旁的密穴,封土而葬。他给高欢的坟墓叩了四个头,献武王神才大略,仁慈宽恕爱护士人,当初范阳人卢景裕以通晓经义著称,鲁郡人韩毅以工于书法出名,后来他们以谋叛被擒,献武王饶他们不死,把他们安置在宅第,让他们教授献王的儿子们,还有许多异臣的文武之士,献武王平定异臣之后,因这些文武之士忠义尽节,都饶他们不死,远近的人都向往献武王,想为王效力,就连北方的蠕蠕、吐谷浑、阿至罗都被献武王招抚而归附,与南方的梁国和好。

    可是任你生前千百威风,终究难逃这一死,佛家讲生死轮回,希望这石窟寺能保佑丞相早日脱生,他感慨万千,心里又希望世子能将丞相的遗风发扬光大。

    丧事毕,朝廷封世子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勃海王,高澄入朝坚辞大丞相之职,朝廷于是改封高澄为大将军。

    陈元康进得厅堂,见高澄正与一个人交谈甚欢。

    “此人名叫蔡遵道,他带来了侯景的消息。”高澄给陈元康介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