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岁的乔答摩王子陷入了痛苦之中,他看到人世间的苦难,想要为世人寻找一条解脱之路。”玄布向崔保讲到,他想与其向崔保解释佛法的奥秘,不如将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讲给保儿听,也许保儿听到佛陀伟大的一生后,说不定会对三宝生志皈依之心呢?
“天竺本来盛行婆罗门教,但自佛陀之后,佛教就力压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成为天竺国的主流的教派,并传到了我们中土。”玄布见保儿并没有露出什么特别的神色,他想与其解说佛教胜过婆罗门种种优胜,不如还是讲解佛陀的生涯吧。
“佛陀出身释迦族,姓乔答摩,俗名悉达多,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城的国王,他的母亲是摩耶夫人,佛陀是刹帝利种族……”
“什么是刹帝利种族?”
“天竺国有四个种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刹帝利应该就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士族。”
崔保哼了一声,没出声。
“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佛陀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佛陀是由他的姨母大爱道矍昙弥抚育长大的,传说佛陀降生时,有一位阿私陀仙人替他占卜面相,说他前途有两条路,在家继续王位的话,将成为统一世界的转轮圣王,出家的话,将成为佛。”
“那他为什么有国王不当,反而出家为僧了呢?”保儿不解地问道。
“佛陀年轻的时候,过着自由富足的生活,并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就是罗睺罗,以后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陀也让他的儿子出了家?但是为什么呢?”保儿有了兴趣,也更加迷惑。
“那是因为佛陀看到了生老病死之苦。”
“我还不是天天看到生老病死,又能怎样?”崔保嘟囔道。
“净饭王修建了三座宫殿,一座冬宫,一座夏宫,一座雨宫,又安排了无数的宫女侍奉乔答摩王子,王子虽享受了荣华富贵,但他生性爱好思索,一次净饭王举行耕种仪式,将王子安置在阎浮树荫下,王子盘坐,沉思入定,进入初禅境界,宫女们发现其他的树影都移动,只有王子顶上的树影保持不动,忙报告给净饭王,净饭王见状大惊,向他的儿子礼拜,净饭王知道王子非常人,怕他离家出走,为王子娶妻耶输陀罗,耶输陀罗为王子生下一个儿子,但王子对这个儿子的降生并未感到喜悦,他之所以为孩子取名罗睺罗,就是因为天竺语中罗睺罗的意思就是系缚,他认为这个孩子会把他禁锢在一种厌烦的生活之中,而王子向往的生活却是一种宽广开阔如光滑贝壳般完满和纯净的生活。佛陀后来对他的弟子们说起出家修行的经历,他说‘我觉醒之前,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自身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也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于是我想自身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为何还要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呢?我想,自身受缚于这些,看到其中的祸患,能否追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愁、无污秽,达到无上解脱,达到涅槃呢?’因为这些,乔答摩王子剃去须发,穿上袈裟,离家成为出家人。在离家之前,他去看望了罗睺罗,他怕弄醒罗睺罗的母亲,只是站着观望片刻,没有去抱婴儿,他心中说等成了佛,回来再见。就这样,乔达摩王子踏上了寻道之路。”
玄布讲述佛陀出家之前的事迹,他见崔保沉静下来,不知心里再想什么。
“佛陀经舍卫城,向东南,经拘尸那罗及毗舍离,到达恒河,渡河进入摩揭陀国,到王舍城,摩揭陀国是当时天竺文明的中心,佛陀的旅程并不是孤独的,他遇见了很多披着袈裟、托钵乞食的游方比丘,在王舍城,佛陀被频毗沙罗王看到了,王亲自来找佛陀,劝佛陀放弃出家之念,成为王的臣下,佛陀向频毗沙罗王说起自己的出身,说‘我看到爱欲的危险,我视出家为安全,我将精进努力,我乐于此道。’佛陀拒绝了频毗沙罗王的好意,拜当时有名的阿罗逻迦罗摩为师,阿罗逻教佛陀‘无所有处’的禅定之法,佛陀很快就学会了,阿罗逻请佛陀共同作为老师指导他人修行,但佛陀认为这种法只能达到‘无所有处’,而不能导向厌弃、离欲、继绝、灭寂、通慧、觉醒与涅槃,他离开了阿罗逻,转而跟随郁陀迦罗摩弗修行,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比‘无所有处’更微妙的禅定境界,进入如此微妙的禅定,心就完全寂静,感觉到心宛如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似的,但是一从禅定出来,便又回到日常的动摇不停的心,所以这只是以禅定而心寂静,并不能说已得到真理,禅定是心的锻炼,但是真理却是以智慧而得到的,因此佛陀认为只依此修定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解脱生死之苦,所以又离开了郁陀迦。”
“师父,你修禅达到哪种境界了?”崔保忽然问。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定合称四无色定,与四初禅合称八等至。空无边处定,是思想上排除对一切物质形态的想法,只对虚空作无边的思维,修此定者死后生于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定,是以内识为对象,作超越空无边处的观想,死后生于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定,是进一步觉悟不仅物质与虚空不存在,而且连识也不存在,一切思维的对象都不存在,进入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定是舍弃一切想法,称为非想,但非想其实也是一种想,应当舍弃,叫做非非想,所谓非想非非想处定,是要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进入任何观想都不存在的绝对寂静状态,而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天即是欲界、色界之外的无色界,也称无色天,而欲界、色界、无色界即是佛家所谓三界了。
“我师诠公近年专擅修禅,应该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至于我,还差得远呢。”玄布苦笑摇头。
“但是师父你是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修行,就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了?”
“所以佛陀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啊,”玄布微笑,“佛陀到尼连禅河附近的优楼毗罗西那耶尼村,这里有一处清净的树丛,一条清澈的河流,附近还有供应食物的村落,佛陀认为这里适宜精进修行,就住在了这里,这里即是后来有名的苦行林。佛陀此时不是一个人,有五个苦行者跟随着他,为首的叫做憍陈如,憍陈如等五人视佛陀为领袖,他们一起修习苦行,佛陀有时裸身,有时以粗麻蔽体,在寒冷的冬夜,他睡在田野上,以粗沙砾石为床,修行时有时因为屏住呼吸太长,以至于头似乎都要裂开,佛陀从事绝食修行,要断绝进食而活,由于长时间的断食,四肢变瘦,饿得瘦骨嶙峋,毛发脱落,皮肤老皱,手及腹部,都能碰到脊柱,有一次路过的天人见他倒卧在路旁,以为他死了,他想用苦行克服种种痛苦,锻炼坚强的意志,由苦而达到心的独立,但无论他如何苦修精进,他的意志即使变得再坚强,他的身体还是受苦于贪欲与渴爱,无法达到解脱,无法证得涅槃妙乐。佛陀认为无论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体验到尖锐、剧烈和严酷的痛苦感受,以此为极,不可能超过。但他这种严酷的苦行,并不能获得过人之处,并没有获得圣知与圣见。他想到他当初在阎浮提树下进入初禅而产生的喜乐之感,领悟到那才是通向觉醒之路。”
“佛陀马上结束苦行,一位叫善行的牧羊女供给佛陀乳糜和米饭,佛陀进食以恢复身体,并进入尼连禅河洗浴净身,并饮河水,憍陈如等五人见佛陀进食,放弃苦修,认为他陷于豪奢,舍弃努力精进了,都离他而去。佛陀来到一棵毕波罗树下,向一位割草人讨一些拘舍草,铺在树下,向右绕行七圈,盘腿坐在拘舍草上,面朝东方,发誓:我坐在这里,身体可以枯萎,皮肉骨骼可以毁坏,只有我还未获得无上菩提,我决不起座。”
“佛陀在修禅时,遇见了恶魔死神摩罗,摩罗来到他身边,说道:‘你消瘦羸弱,气色不好,死亡已经临近,你死亡的可能性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只有一分,还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种种好事,通过梵行生活,通过供奉祭火,你已经积累许多功德,何必还要这样精进努力呢?精进努力是一条艰难的路,难以通过,难以成功。’佛陀回答说:‘我有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进努力,你还问我什么活命不活命呢?既然风能吹干河水,那么当我精进努力时,它怎么不会吹干我的血液呢?血液干涸时,胆汁和黏液也干涸,肌肉消耗时,心更平静,我的意念、智慧和禅定更坚定。我这样生活,虽然体验到最强烈的感受,但我的心不渴求爱欲。’,佛陀又对摩罗说:‘爱欲是你的第一支军队,第二支叫忧恼,第三支是饥渴,第四支叫贪欲,第五支是昏沉,第六支叫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支是虚伪自私,第九支是靠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荣誉与名声,第十支是吹嘘自己、贬低别人。我宁可死于战斗,也不屈辱求生,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军队,我将用智慧粉碎它,就像用石头击碎泥罐一样。’摩罗认输了,叹道:‘我跟随了你七年,却找不任何机会,就像乌鸦盘旋在色如肥肉的石头旁,想能从这里得到美味,但乌鸦没有得到肥肉,只能从那里飞走,像那只乌鸦一样,我也将离开乔答摩王子。’”
“佛陀后来对弟子们说现世欲望与来世欲望,是摩罗的领域,摩罗的地盘,摩罗的庄稼,摩罗的牲畜。这些邪念导致贪心、恶意与毁灭,成为圣弟子修行的障碍。又说把色看作摩罗,看作摩罗性,看作毁灭,看作脓疮,看作枪矛,看作痛苦,看作痛苦之源。谁这样看,谁的观点就正确,对于受、想、行、识,也要这样看。”
“佛陀于二十九岁出家,于三十五岁,在毕波罗树下开悟,成正等觉,被尊为佛陀,这棵毕波罗树被称为菩提树,这个地方被称作佛陀迦耶,是我们佛徒心中的圣地,那天是十二月初八,即是佛陀的成道日。”
“佛陀得道后,沉浸于甚深的寂静,七日之间于菩提树下入于三昧,之后又坐禅三十五天未增起来,开始佛陀考虑到其所悟的法甚深,世人喜欢欲乐、热衷欲乐、耽于欲乐,难以洞察这种法,难以理解平息一切行,放弃一切依,根除一切贪,离欲、灭寂、涅槃,不想向世人说法,这恐怕是因为佛陀已经达成了人生的最高目的之后的某种空虚感,但佛陀很快就从空虚之中站起来,因为他找到了涅槃之后的更高的生存意义,就是济度众生,涅槃是自利,济度则是利他了,这成了了佛陀说法的决心,也有人说是因为梵天的劝请,佛陀决定为那些说法者打开不死之门。”
“佛陀考虑首先为谁说法,谁能迅速理解这种法?他首先想到了他当初修习禅定的两位老师,阿罗逻迦罗摩与郁陀迦罗摩弗,认为他们是智者,但可惜两人已经过世,佛陀决定去找当初跟随他苦行的憍陈如等五人,他在波罗奈的鹿野苑找到了五人,五人见他来了,开始并不理解他,认为他生活奢侈,放弃了努力,并不打算欢迎他,佛陀向他们宣称在菩提下树下所悟之法,说他已得不死,如果五人能奉行他的教诲,就能很快在现世凭自己的智慧证实和达到无上梵行,住于其中。憍陈如首先悟道,他成为佛陀最初的弟子,之后其余四人也悟了法成为佛的弟子,这样僧伽教团就成立了,五位比丘得到阿罗汉的证悟。”
“这以后僧伽的队伍越来越长,世上信奉佛法的人越来越多,佛陀的足迹遍布于摩竭陀国与憍萨罗国,从舍卫城到王舍城,到处都是佛陀的信众,出家人称为比丘、比丘尼,在家信众称为优婆塞、优婆夷,佛陀收徒舍利弗与大止犍连,两人成为弟子的上首,又收大迦叶为徒,在家弟子之首的给孤独长者在舍卫城建祇园精舍,施舍给僧伽于雨季居住,佛陀于得道数年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度了罗睺罗出家,包括佛陀的堂兄弟提婆达多、阿难及异母弟难陀……”
“师父,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的法究竟是什么?”玄布正滔滔不绝的述说佛陀教化的事迹,崔保突然打断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