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曾用心观察过当下的军事地理形势,他知道高欢之所以将都城迁到邺城,一是因为东西魏分裂,洛阳离关中太近,另外也是因为洛阳屡遭战火摧残,民生凋敝,继续建都于洛,则需要从山东转运粮食物资,负担沉重,而邺城是个发达的地区,则可省去此劳。
他也明白大丞相府不随之迁往邺城的原因,一是因为高欢在晋阳经营多年,二来也是军事形势所逼,晋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由晋阳南下,经河东或从蒲津,或从风陵或从漳关就可直攻关中,形势极为便利,宇文泰要击东魏的话,也得考虑晋阳的兵力,所以几方面原因使得晋阳成为魏国实际的国都,而邺城只是文士们的政府,文治教化的功能。
侯景之所以要派第二路人马去邺城,不是为了打听朝廷的消息,而是为了打听他自家的消息,侯景的妻儿老小全在邺城。
这也是朝廷对领军在外的将军们的控制手段,把将军们的家属甚至军士们的家属安置在都城,表面上为了生活的便利,但实际上就是人质。不只是侯景的家眷在邺城,很多将领的家属也都在邺城,侯景被封为司徒,他的司徒府王伟去过,修建得奢华异常,侯景这个人虽然贪鄙,为此还曾受高澄弹劾,但对下面将士从不吝啬,朝廷有所封赏或者破敌掠夺来的财富,舍得分给军士,所以将士们都乐意为侯景效命。饶是此,侯景自家也积累了偌大的财富,侯景的老母信佛,侯景也信佛,家里供奉着丈高的佛像,王伟曾经参拜过,他觉得佛像用的不是普通石头,应是玉石刻成的。
探报的人告诉侯景与王伟,司徒府第已被人监控起来,禁止闲人出入,理由是缉盗,为了阖府上下的安全。
“如果是缉盗,那其他大臣的府第呢?”王伟追问。
探报人说朝中重臣的府第没有什么动静,但领军在外的几个大行台的府第都受到了监控,以侯景的司徒府监控最严重。
侯景摆手让探报下去,王伟肯定地说:“高王一定是殁了。”
侯景心里盘算,并不答话。
“明松暗紧,世子高澄留在晋阳秘不发丧,等他接掌大权后,就会腾出手来对付大行台。”王伟又道。
侯景点点头,同意王伟的分析。
“大行台应该再加派人手到邺都去接回妻儿老小。”王伟建议。
“朝廷有了注意,要把全家接出来,恐怕不太容易。”
“派蔡遵道去,他熟悉邺城上下,多备金银,只要将大行台的母亲与妻儿接出来就行。”
侯景同意,他把手下的亲信蔡遵道叫过来,嘱咐他去行事,王伟又叮嘱他十万火急,马上就动身,而且尽量保密,不要让外人知晓。
蔡遵道领命,走到门口时,侯景又叫住他,让他务必把银娘接出来,王伟知道银娘是侯景的小妾,生得秀丽异常。
王伟避开众人又找到蔡遵道,把邺城之行又交待了一番,蔡遵道心领神会,马上带人出发而去。
这时使者带回了司马世云的亲笔信函,司马世云是颖州刺史,司马世云是司马子如的侄子。
河南道大行台侯景拥兵十万,并非虚言,但并不是说侯景麾下直接有十万将士可供驱驰,大行台府里只有精锐二万,这是侯景的部曲,也就是私兵,其他大部分士卒分散于河南道一十三州,豫州、广州、郢州、荆州、襄州、兖州、南兖州、济州、东豫州、洛州、阳州、北荆州、北扬州,这些士卒是官兵,有战事才临时予以征调。
和南朝立了很多侨郡、侨县一样,北朝也以南方的地名立了很多州郡,所以广州、荆州、襄州等地名并非如东晋以前的广州、荆襄等州。侯景与王伟计议过了,如果要起事,一定要把各州的士卒集至麾下,各州兵马都受侯景节制,但刺史做的是大魏国的官,不是他侯景的官,对于刺史的官位,侯景虽可以向朝廷施以影响,但没有直接的任命权利,刺史直接听命的是朝廷,所以王伟与侯景计议,又派了许多路人马出去,跟侯景交情好的,侯景自信能掌控的,就派人去说降,侯景认为掌控不了的,就派人去胁持过来。
王伟知道司马世云是司马子如的从子,高澄当年整治重臣,把司马子如整得死去活来,虽然司马子如后来不敢公开抗命,但王伟知道司马世云这个人,是可以说服过来的,侯景本来想派军马胁持司马世云,王伟却认为用不着,只要一个使者,一封信就能说服司马世云,他亲自以侯景的名义给司马世云写了一封信,果然司马世云派来亲信,同意以颖州呼应侯景。
荆州刺史郎椿、洛州刺史尔朱浑愿、北荆州刺史梅季昌,豫州刺史傅士哲、东豫州刺史丘元征陆续也派人过来,同意响应起事。
广州刺史暴显也来到了大行台府,不过他不是自己愿意来的,是被徐思玉挟持而来的,不只暴显,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也被人胁持到大行台府。
暴显来的那天,王伟正在跟侯景与侯子鉴等人议事,暴显与几个亲随被推了进来,暴显出身北边六镇,侯景本来也想劝服,但王伟认为暴显恐怕未必相从,一旦事败,反致被动,所以特意把徐思玉派到这一路,让他见机行事,徐思玉果然把暴显押了回来。暴显一脸泱泱之色,侯景以出身怀朔的话语开导暴显,自己受不白之冤只能如此,事已至此,不听命就得死,暴显表示愿听大行台将令,王伟见暴显身后立着一个少年将军,二十初头的样子,生得器宇不凡,他开始以为是暴显的儿子,一问,此人自称姓徐,是一员副将。
暴显等人被带了下去。
“大行台,我们应该杀掉这个暴显,吞并他的部属。”侯子鉴劝说侯景。
“暴显确实归顺得勉强,但现在用人之际,如果此时杀掉暴显,很难令暴显手下人信服。”王伟不同意侯子鉴的说法。
“暴显,”侯景沉吟一下,“王伟说的对,现在不能杀他。”
“万一他跑了呢?”侯子鉴说。
“你和郭元建去把广州刺史府的精兵收编了,”侯景下令给侯子鉴,又对王伟说:“留暴显于大行台府,你派人就近监视他,不只暴显,高元成与李密也派人监视。”
王伟与侯子鉴领命而去。
这天派往西魏的人终于回来了,报告给侯景一个好消息,西魏的皇帝封侯景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王伟献三计,侯景采纳上计,自立并与西、南二国合纵,王伟详细向侯景分析过形势,当年尔朱荣是利用了孝明帝与胡太后母子矛盾,奉诏进京,调民伐罪,与当年董卓进京一样,只以区区五千骑就掌控了朝廷,这样的机会几百年难出现一次。高欢能崛起,是因为尔朱荣新亡,尔朱氏没有一个核心的人员,加上尔朱氏暴虐,失去民心,所以高欢才能取得成功。侯景现在面临的形势比尔朱荣与高欢都差,高氏在邺城与晋阳经营十几年,侯景要自立难度很大,加之尔朱荣与高欢起事都不用考虑南朝的形势,而侯景不一样,身处三国交界之处,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受制于东、西魏或梁任何一国。侯景要想称帝或另立元氏皇族为帝,时机尚不成熟,所以二人计议多时,决定以投靠的名义派出使者一路向西,一路向南,只有将西魏与萧梁的兵力引过来为援,才能对抗高澄可能的攻势。王伟知道侯景戎马多年,一件事情只要有五成把握,他就会全力去做,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成事的话,机会或者偶然事件都有可能转变一个人的命运,侯景完全同意王伟的分析,只有鼓动西魏与萧梁都掺入进来,才有可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于是王伟亲自以侯景名义撰写了两份降书,差人下书。
西魏离河南道近,使者先回来了,宇文泰同意接纳侯景,侯景很高兴,但王伟提醒他:“西魏的皇帝封大行台为太傅、上谷公皆是虚爵,宇文泰看来仍希望让大行台镇守河南。”
侯景冷笑:“这不正好是我所希望的吗?”
“恰恰相反,说明宇文黑獭对大行台深怀戒心。”
“此话怎讲?”
王伟认为,如果宇文泰真心想用侯景,就会让侯景入朝,但西魏从来不缺大将,宇文泰以下尚有七柱国,十二将军,侯景如果入朝,事必与李弼、赵贵、独狐信等人分掌权势,就算宇文泰不计前仇,真心想纳侯景,也一定会得到李弼等人的反对,现在不让侯景入朝,只是给了个太傅的头衔,正好说明了宇文泰对侯景只是敬而远之。
“你说的有道理。”侯景道。
“还有一点,如果西魏真想招纳将军,应派兵来支援大行台,可我翻遍西魏皇帝的敕令,宇文泰并没有要出兵的意思。”
“不出兵,我受他的官勋还有用吗?”
“东西魏世仇,起码黑獭没有与高澄勾结起来反对大行台。”
晚上,王伟让人把玄布法师请过来,侯景把玄布留在了大行台府,但又没空见他,这段时间比较沉闷,或者说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黎明前的黑暗,王伟虽不信佛,但想向玄布请教些佛法,求些心理的慰抚。
玄布显得有些憔悴,王伟问:“可是手下有军士虐待你们师徒?”
“没有,军中吃喝不愁,只是,只是请将军还我书囊。”
玄布不知王伟的官衔,以将军称呼王伟。书囊?什么书囊?王伟追问,原来索超世审问玄布师徒时,有人将玄布随身的书囊抢走了,那里面全是摘抄的佛经,一直没有还给他,这个索超世,只会添乱,王伟答应帮玄布找找。
“佛法由胡地传入中土,为何区分了大小乘,是本来就分了大小,还是传到中土之后分的,小乘难道不是佛祖释迦牟尼所传吗?”王伟问玄布。
“佛灭度后五百年出现了大乘,之前天竺所传俱为小乘。”
“那就是释加牟尼本来传的是小乘,是这样吗?”
“不能这样说,不论小乘大乘都是佛祖所传,小乘佛教宣扬大乘非佛说,其实是不对的。”
“大小乘有什么区别?”
“小乘是解脱道,以解脱为求法目的,修行次第是发出离心,修解脱行,最终成就阿罗汉果,入无余依涅槃,由世间到出世间。大乘则修菩提道,以圆满觉悟为求法目的,修行是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最终成就佛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入无住涅槃。小乘只是自利,大乘自利兼自他,小乘是不了义,大乘是了义。”
“你们常讲出世,这个出世间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乘修行主张由世间到出世间,龙树菩萨则则主张涅槃即世间,世间即涅槃。”
徐思玉领着徐思南来拜访王伟,玄布又简单说了几句,稽首合什而去。徐思南即是暴显手下那位年轻的副将,徐思玉给王伟和徐思南互相介绍,王伟一时间以为徐思玉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思玉、思南,但看两人骨骼面相并无任何相似之处,好奇地问:“你们是同宗吗?”
“不是同宗,胜似同宗。”徐思玉说。徐思南名守江,字思南,跟徐思玉只是字号相同而已,
“思南兄青春几何?”王伟问。
“二十九岁。”徐思南答道。
王伟一愣,他初看这个小伙子,以为只有二十出头,没想到已年近三旬,真是面嫩啊。
“家乡在哪里啊?”
“徐州沛郡人氏。”
“祖上一定有功名吧。”
“噢,不是,我祖上俱是平民出身。”
“思玉兄说你文武全才。”
“家乡地近南北,战事频起,我也只是学些防身术而已。”
王伟听罢点点头,想思南这个字号,既然出身徐州,徐州是北地,思什么南啊?还有守江这个名字,北方只有大河,大江在南,思南,守江,不知是内含深意呢,还是父母随意给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