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西魏有消息说韦孝宽劲弩一发,凶身自陨,虽然晋阳来报高王亲自出席了庆功宴,并和歌斛律老公一首《敕勒歌》,但以在下所见,高王当场流涕,恐怕是逝前的哀怜了。”王伟向侯景陈述道。
侯景示意让王伟继续说下去,王伟知道自己说到了侯景的心坎里了,如果侯景不认同他所说,早就制止他了,他于是继续说道:“高王就算现在不薨,也命不久矣,世子高澄与大行台一向不睦,现在既然伪造书函想诓大行台至邺,将军真要到了邺城,恐怕就如三国时曹爽一样,想当个富家翁也不可能了。”
曹魏正始年间,大将军曹爽专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恒范劝曹爽召集兵马反击司马懿,曹爽犹豫不敢反抗,投刀于地说,我亦不失作富家翁,桓范大哭说曹子丹一世英雄,生了你们这几个兄弟,真是豕犊耳,果然司马懿诛杀了曹爽等人,并夷三族。想作富家翁是没那么容易的,权力一旦失去,就失去了保卫自身的屏障,王伟以曹爽故事劝说侯景,侯景不住点头。
“唯今之计,只有拥兵自固,一日离了兵权,一日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王伟说话很直接,也很大胆,他知道侯景一定会听他的,因为侯景已经没有退路。
“我想奔西投靠宇文黑獭,你意如何?”侯景突然说道。
“黑泰能容下大行台吗?”王伟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并不是侯景的真实意思,只是托辞而已。
侯景嘿嘿而笑。
宇文泰出身鲜卑的宇文部落,居于武川镇,是世家大族,结交了贺拔岳兄弟、独孤信、侯莫陈顺兄弟众多人物,与高欢的班底多为怀朔镇类似,宇文泰的班底多为武川镇人物,怀朔、武川、抚冥、怀荒、柔玄、御夷为北魏的北方六镇,北魏之所以弄到现在分崩离析,全是因为自掘坟墓。
北魏立国之初,为了抵御北方的柔然汗国,沿边境设立六镇,当时国都还在平城,与六镇距离不远,亲贵子弟以在六镇服役为荣,六镇成了帝国的生命线。自孝文帝强制迁都洛阳后,六镇沦为荒漠边陲,被当权人物抛弃,孝文帝仿效汉人树立门第,跟随孝文帝到洛阳的大都成了国姓郡姓高门,生来就有富贵,而在六镇为国杀敌的人却大都成为平民庶姓寒门,沦为镇将的奴婢,不能升迁,不准读书,不准与高门通婚,受尽虐待。自破六韩拔陵起义以来,六镇兵变、民变不断,波及到整个北方,涌现了杜洛周、葛荣等大人物,契胡尔朱荣趁乱兴起,像汉末董卓兵进洛阳一样,尔朱荣攻进洛阳,掌握大权。
宇文泰先投葛荣,后投尔朱荣,永安三年,贺拔岳随尔朱天光西征平叛时,宇文泰作为贺拔岳的部属从征,因功升为夏州刺史。宇文泰开始开初地位并不高,这点与高欢类似,两人都是踩着尔朱氏的步阶才有了今天,只不过高欢为大丞相时已三十六岁,而宇文泰当时才二十五岁。
宇文泰本来也没有机会这么快就执掌大权的,全因为贺拔岳于永熙三年死了,那一年宇文泰才二十七岁。贺拔岳起初本打算归顺高欢,后来宇文泰自告奋勇去了一趟晋阳,归后劝贺拔岳自立,丞相府右丞翟嵩献反间计,翟嵩收买了侯莫陈悦,在贺拔岳召侯莫陈悦共讨灵州刺史曹泥时,在河曲,侯莫陈悦诱贺拔岳入营论军事,使其女婿元洪景斩贺拔岳于帐内,贺拔岳的部属归散平凉。
贺拔岳的部属推举寇洛总兵事,寇洛却推辞了,以李虎为代表的一些人去迎请荆州的贺拔胜,以赵贵为代表的人却主张迎夏州刺史宇文泰,当时高欢本来让侯莫陈悦收纳贺拔岳的军队,侯莫陈悦才略不够,不愿招纳岳军,自行还陇,高欢急遣侯景招收贺拔岳的军队,侯景引军行至安定却遇见了宇文泰。
侯景曾告诉王伟,说当初宇文泰使于晋阳时,高欢见宇文泰年纪虽轻,但目光与众不同,本打算留宇文泰在晋阳,但宇文泰假装忠诚,托高欢左右美言,放其出晋阳,等高欢后悔却追赶不及。侯景在安定驿站见到宇文泰时,得知贺拔岳部属已自行请宇文泰为首,宇文泰说贺拔公虽死,宇文泰尚存,卿何为也。侯景说他就像一支箭一样,随人发射,侯景知道自己孤身入平凉,不见得能得到什么好处。后来高欢又派常侍张华原、义宁太守王基与侯景一起以劳军名义到平凉,见宇文泰已为贺拔岳军的首领,宇文泰与王基有旧情,反要效仿高欢将三人都留在平凉,说留则共享富贵,不然,命在今日,张华原说明公欲胁使者以死亡,此非华原所惧。宇文泰遣三人回,但同样又后悔,但也追赶不上。三人回见高欢,说宇文泰雄杰,请趁其未稳及早消灭他。可是高欢大意了,认为宇文泰成不了气候,说不用用兵征讨,贺拔岳这么强都被反间计轻易除掉,宇文泰更不在话下,事实证明高欢错了,他的余生都将被这个宇文泰所侵扰。
宇文泰先讨伐侯莫陈悦,得到侯莫陈悦的部将李弼、豆卢宁倒戈相助,以及原州土著李贤、李远、李穆兄弟的内应,逼侯莫陈悦自缢而亡。接着又迎孝武帝入关中,分魏为东西,杀死孝武皇帝,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宇文泰升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安定郡王。
天平三年潼关之战,宇文泰杀死窦泰,大统三年沙苑之战杀死东魏军七千,俘虏七万,东魏精锐在此役损失过半。元象元年河桥之战,杀死高敖曹,武定元年邙山之战,差点捉住高欢,武定四年玉璧之战,韦孝宽拒高欢五十余日,东魏大军死五万之多。
宇文泰于内创府兵制,成立八柱国大行台,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位列八柱国,八柱国又统十二大行台,这些关陇豪族已成为丞相高欢的心腹之患。
而大行台侯景除了玉璧之战外参加了历次大会战,河桥之战还差点抓住宇文泰,侯景历年杀死西魏将领士卒不在少数,这个时候入关中,长安能有侯景的立足之地吗?王伟博学多才,对当年的北魏及现在的东西两个魏的军事、内政无不时刻关注,他要为侯景谋求一条稳妥的自保之路。
“我有三计。”王伟伸出了三个手指。
“哪三计?”侯景果然很有兴趣。
“我河南道管辖的黄河以南区域,地处东、西魏与梁三国交界,历来为三国所看重,大行台一人身系三方之重,高王如果已死,为今之计,上策当自立为王。”
他故意停顿一下,观看侯景的反应。
“中策呢?”侯景问。
“中策依于两边”
“下策呢?”
“下策嘛,大行台只身赴邺。”
“你详细说说。”
“高王雄才大略,大行台自认能比高王吗?”
侯景摇头。
“如不能吞并高氏,则只能划地而立,依托河南诸州,联合宇文泰与萧梁,为自立之计,但河南之兵属魏,急切之间恐不能全为我用,如果用急的话,可能如当年钟会反魏,反受其殃,可缓计称王,与西、南合纵,此为上计。”
三国是钟会伐蜀汉,灭蜀后,与姜维合谋,想叛魏自立,但手下的魏兵魏将不从,反发动兵变,杀死了钟会与姜维。所以王伟建议侯景缓称王,先合纵,侯景点点头。
“投靠宇文泰或萧衍,依一国之力对抗另两国,听说梁国素来重视北来降人,元颢、羊鸦仁、羊侃奔梁俱得重用,贺拔胜当年受大行台所攻投奔萧衍,萧衍又礼送贺拔胜回长安,可见投梁又胜于投黑泰,此为中计。”王伟又道。
侯景问:“下计呢?”
“交还印绶,只身赴邺,与妻儿团聚,寄希望于世子恩慈,保身安命,作安乐公。”王伟知道侯景不会认可此下策的,就看侯景选上与中哪个了?
侯景思忖一下,说道:“求和于鲜卑小儿,万万不可,下计不可行,投梁或投长安,均仰鼻息于人,我刚才说投靠宇文,是与你说笑,中计也不可取,只有在三国中谋自立之道,火中取栗,才是我侯景生存之道。”
接下来的日子是段难熬的日子,大行台府表面上风平浪静,兵士出操训练、官吏稽核公务,治下商户营业依旧,但王伟心内焦灼万分,他知道大行台侯景和他心情一样,他们在等一些人,确切说在等一些消息。自从他们定策之后,侯景就派出去了几路人马,王伟知道侯景做事向来是谋算在先。
第一路人马回来了,是派到晋阳的探报,他们是被派出去探查高欢生死的,高欢不死,侯景还没有胆子公开作乱。据回来的人称,晋阳城内平平常常,之前确实传出过高王被射死的消息,但高王出席一场宴会后,谣言不攻自破,各项政令仍由大丞相府如常发出。
王伟听后,眉头紧锁,他又追问再三,探报说世子高澄在晋阳。世子在晋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世子也经常往返晋阳与邺城。王伟看一眼侯景,侯景也是一脸狐疑,如果高欢生死未卜,那他们两人的筹划就落了空。这件事情目前只有他们两个知道详情,索超世好像也闻到了些许风声,常常来探听,但侯景不让他知道内幕,其他武将如侯子鉴、宋子仙等人,更是老粗一个,不晓内情。
第二路人马很快也回来了,这路人马是派出邺城去的,派往邺城并不是要打探朝廷的动向,因为邺城的朝廷只是文人的朝廷,皇帝说白了就是个傀儡,大事都由霸府晋阳决定,北魏是国都-霸府双府模式,王伟熟知本朝历史,霸府体系并不是始自开国皇帝们,虽然国都由平城迁过一次洛阳,但平城迁都后就不再成为国都,迅速沦为边境普通的城镇,霸府体制是由尔朱荣开创的。
尔朱荣也是羯人,他是一个部落的酋帅,六镇兵乱时,靠镇压叛乱起家,他的根据地就在晋阳,他利用孝明帝暴崩事件,入朝匡政,据说他以铜铸金像的方式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的。当时长君诸王有数人,不知该立谁为帝,乐朱荣就在晋阳以铜铸高祖及咸阳王等六王子孙像,结果其他王的像都没有铸成,只有长乐王的像铸成了,据说光相具足,端严特妙,于是就立了孝庄帝,听说之后尔朱荣想篡位自立,也为自己铸金像,但反复四次也没有成功,当然这些消息真真假假,王伟并不太看重,他不信佛,但知道大人物总是需要些神迹的。
尔朱荣被封为柱国大行台、太原王,录尚书事,却并不居于洛阳,仍在晋阳遥控朝廷,广布亲戚,列为左右,伺察朝廷动静,朝廷大大小小的事他都清楚。他曾想迁都晋阳,但遭到朝廷上下所有人的反对,他飞扬跋扈,终于被孝庄帝诛杀于明光殿。尔朱荣虽死,尔朱氏仍然控制着晋阳,结果尔朱兆攻进洛阳,孝庄帝被押回晋阳,在晋阳三级佛寺前被杀。
高欢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反对尔朱氏的,由信都起兵,入洛阳,立孝武帝,自任大丞相、天柱大行台、太师,又攻破了晋阳,逼死了尔朱兆,自那时起,高欢有样学样,学尔朱氏的做法,于晋阳设立大丞相府,遥控洛阳的朝廷,晋阳于是正式成为大魏的别都、霸府。
孝武帝同样不满被权臣控制,在高欢一再要求迁都时,与高欢矛盾日深,孝武帝曾对高欢说,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终不举足渡河,以干戈相指,王若马首南向,问鼎轻重,朕虽无武,欲止不能,必为社稷宗庙出万死之策。孝武帝终出逃关中,高欢因有逐君之丑,不得已才更表现为礼贤下士的姿态,对大行台侯景也将东南道行台撤除,任侯景为整个河南道大行台,对于这些,侯景心知肚明,王伟同样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