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半年已逝。在此期间,广袤的大秦帝国迎来了自建国以来的首个春节,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由于体制的日臻完善以及运朝法度的有力监督,大秦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吏治清正廉明。各项惠民政策得以切实推行,真正惠及到了每一个百姓。
尤其是新纳入版图的云、庸二州,民众更是收获颇丰,每人都比以往多得了两三斗粮食。随着商贸活动日益繁荣昌盛,各地市场人声鼎沸,交易频繁。民心逐渐归附于大秦王朝,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身为一国之主的木君,则通过神秘莫测的法网仔细察看着大秦境内的每一寸土地。他惊喜地发现,原本云、庸二州那代表勉强不反叛的白色气运已然转变为民生稳定的生机勃发的绿色。如今,放眼望去,大秦全境皆被这象征着生机的绿色气运所笼罩。
正因如此,大秦气运节节攀升,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不断上涨。木君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气运的强大加持愈发显著,手中的印玺所蕴含的威能亦变得更为强大。
当然,在大力发展内政,劝课农商,实行富民之策时,大秦并未放松对军事力量的建设。日复一日,大秦的士兵们刻苦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战术阵法。
虽然目前大秦的军备实力不容小觑,训练有术,后勤保障得力,但毕竟这些军队尚未经历过真正残酷血腥的战争洗礼,其真实战斗力究竟如何,能否经受住战火的考验,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大秦的优势就是地方官员,也别说文官也有一定的在地方官的防御能力。可以使用运朝力量。加持到衙役,六扇门等治安人员身上,也有不小的战力。
同时,高端战力除了木君这个“武帝”级威慑存在,还有两位武王,和2位即将突破至武王,1位大学士的存在。
就在大秦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时候,中原大地上的各方势力确实没有停止征伐,此刻正值粮草充裕之际。对于他们来说,眼下无疑是发动战争、扩张领土,就食于敌的绝佳时机。
一些野心勃勃的势力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磨刀霍霍向周边弱小的势力发起攻击。短短数月之间,已有数个小势力在这场风起云涌的纷争中惨遭淘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势力则越发警惕,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
在彼此征伐的同时,一些颇具实力的大势力眼见着大秦运朝的崛起与兴盛,不禁心生效仿之意,纷纷仿效其做法,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天地垂青,妄图借此开辟属于自己的运朝。
然而,事与愿违,这些势力的努力并未得到天地的认可,然而幸运的是,他们也未曾遭受气运的反噬。甚至有那么一两位势力首领隐约间有所感应,察觉到了那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气运之力,但由于这股力量实在过于稀薄,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开辟出运朝。
经过一番仔细推敲之后,这些势力背后所倚靠底蕴做出了一个推断:木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大秦运朝,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的能力出众,更是得益于他继承了大梁的气运以及三州的磅礴气运。而且木君建立运朝只是称王,并没称帝,称王比称帝所需气运要低,所以气运足够,才能成功建立运朝。
于是乎,这些势力把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积累数量更为庞大的百姓,以此聚集大量气运,为建立运朝做好准备。一时间地盘,百姓,已经成为了建立运朝的必须条件。
在这样刺激下,那些背后势力不断的鼓动诸侯争霸。这样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诸侯之间争夺霸权的激烈程度。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原本遍布中原大地、多如牛毛的叛军势力,就历经了一系列残酷的吞并与征伐。
中原大地只剩下了区区五个强大的势力依然屹立不倒。它们分别是:雄踞京都且掌控了半壁江山的大唐;盘踞于西北边陲的大秦王朝;偏安于西南一带的蜀国;位于大江之南的东南地区的吴国;以及占据着荆湘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楚国。
经过一番征伐后,大秦东部与大唐相邻,南部则与蜀国接壤,而北方则是一望无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
由于此番大战,大秦没有参与,也没有展示出大秦军队的强势。仅有的战绩是在雁门关一带同草原部落展开过的防御战,之后便再无对外战争的发生,有的也就是内部清扫土匪势力的战绩。尽管明面上拥有木君这位堪称超级战力的存在,但中原地区的各方势力对于大秦并未怀有过多的敬畏之心。甚至觉得大秦除了木君以外再无战力。
而且,由于近两年来,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战火纷飞,大梁覆灭,地区割据,诸侯争霸,连绵不绝的战乱致使各地粮食严重欠收,百姓们饱受饥饿之苦。更有甚者,有诸侯的士兵只能下河捞河蚌以此充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秦境内却是一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丰收景象。面对此情此景,野心勃勃的大唐和蜀国自然而然地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大秦这块富饶之地。
正当大秦官吏尚沉浸于和平与繁荣之中时,木君却通过地区气运变化,率先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木君意识沉浸入大秦气运金龙中,就能看到大秦各地气运。他发现,与大唐交界的云州上空,原本平稳祥和的气运此刻竟微微泛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这无疑是战争即将爆发的不祥征兆。与此同时,位于大秦南方、与蜀国毗邻的胶州边境地区,其气运同样也泛起了令人不安的红色。种种迹象表明,大唐和蜀国已然蠢蠢欲动,做好了向大秦发起进攻的准备。
这就是料敌于先,在提前做好准备之后,危机也就不那么危急了。木君迅速调集智勇双全的李锋,命其率领两万精锐兵马火速赶赴云州边境,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来自大唐可能发动的攻击。紧接着,木君又派遣骁勇善战的赵超带领三千剽悍骑兵奔赴胶州镇守与蜀国接壤的边界,以防蜀国有任何不轨之举。
对于突然的军队调动,并没有引起大秦的骚乱,内阁有条不紊的下达战争准备相关的命令。粮食,兵器,铠甲等物资被运往边境。为了不引起注意,木君还借用了商队的力量。
大秦在紧张备战的同时也没有放下内部发展,依旧安排3000兵士巡查各地。督促地方秋收和耕种。虽然现在大秦境内已经鲜有土匪,但是依旧不能掉以轻心。顺便还要协助锦衣卫对那些渗透入大秦的探子进行打击,防范他们搞事情,平定骚乱。
由于受到神秘气运的强力加持,李锋和赵超这两位困在一品巅峰的将领成功突破了修炼瓶颈,顺利晋升到了武王之境!
至此,大秦帝国除了木君这位绝世高手之外,又增添了两名武王强者坐镇。与此同时,云州牧手持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官印时,竟然能够爆发出堪比半步武王的恐怖力量。如此一来,大秦帝国的整体战斗力堪称各国之首,然而,其他势力对此一无所知。
秋风吹过广袤的田野,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此时,云州大地上迎来了繁忙的秋收季节,百姓们个个面带喜色。在大秦的治理之下,这里取消了繁重的赋役和人头税,只保留了相对合理的田税。这种宽松的税收政策使得百姓们的生活压力大大减轻,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不仅如此,还有军纪严明、威武雄壮的秦军士卒在各地不断地巡逻视察,确保不会发生任何肮脏龌龊的事情来扰乱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因此,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欢喜之情。
然而,正当云州百姓们沉浸在丰收的欢乐之中,热火朝天地忙着收割庄稼的时候,大唐的精锐军队却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气势汹汹地朝着云州进发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智勇双全的李锋早已率领大军在边境严阵以待。
此次大唐派出的主将乃是赫赫有名的陈兴,他出身于当时权倾朝野的四大家族之一——陈家。大唐建国之后,陈家因功受封,陈兴也获赐“陈王”的尊贵封号。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大战的阴霾笼罩着整个边境,紧张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即将展开,而李锋作为守护云州的英勇将领,深知这场战争对于大秦的重要性。这是大秦首战,不仅要打胜仗,还要赢得漂亮。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云州不受战火荼毒,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战事引向国境之外。于是,战场最终选定在了大唐随州这片土地之上。
当战斗的号角吹响,李锋展现出了武王级别的强大修为。只见他身形如电,气势如虹,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军的首领陈兴。刹那间,天地为之变色,陈兴只觉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力量袭来,还来不及反应便已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秦军训练有素,迅速组成严密的军阵向前冲杀。他们步伐整齐,进退有序,配合默契得如同一个整体。每一次冲锋都带着无尽的杀意,让敌人胆寒不已。
反观唐军这边,由于主将陈兴重伤倒地,失去了有效的指挥,士兵们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面对秦军凌厉的军阵冲杀,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原本严整的阵型瞬间土崩瓦解。
短短数日之内,战局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秦军势如破竹,勇不可挡,紧紧追击着四处逃窜的唐军。眼看着局势愈发危急,大唐朝廷不得不再次调兵遣将。
这一次,他们派出了一路精锐大军前来增援,领军之将正是威名远扬的姬平——大唐镇北王。这支援军拥有三万雄师,浩浩荡荡地向着随州进发。
刚出京都,姬平所率领的部队就在靠近京都镇西关的地方成功与陈兴残部会师。得到支援,他们合兵一处,总算稳住形势,在镇西关外百里稳住阵势。迅速建起防御工事。由此可看出,他们现在已经不求攻略大秦,只求稳住战场,至于随州那就要看机缘了。
李锋站在军阵前方,身姿挺拔如松,眼神坚定而无畏。面对对方的防御工事,他心中毫无担心。原本以为只有在大秦属地才有气运加持,但此刻却惊喜地发现,大军出征一直都有着神秘的气运笼罩着己方军队。
随着气运的降临,军阵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远非昔日可比。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昂,战斗力倍增,仿佛化作了钢铁洪流一般势不可挡。而且更让李锋感到欣喜若狂的是,那一批批及时送达的军饷和物资。他从来没有打过如此富裕的仗。
要知道,以往作战时常常因为军需不足而陷入困境,但这次却截然不同。充足的粮草、精良的兵器以及源源不断的补给,使得李锋从未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满。可以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锁定了胜利的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秦军与唐军展开了激烈的对峙。双方都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然而,尽管唐军同样精锐善战,但在拥有气运加持和充足后勤保障的秦军面前,他们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半个月的对峙后,大秦在又由陌颜率领的一支20000人的部队的支援下,完成了对随州的驻兵控制。
至此,随州这座战略要地完全落入了大秦之手,成为了秦国扩张版图的又一重要成果。而李锋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自然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