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素有华夏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此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
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共用时二百六十三年。
由此形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自从初建以来,就战事不断。
现在,两万名满清异族军队攻到山海关下。
守关的主力为关宁铁骑。
从作战技能上来说是支劲旅,但是连翻大战,损失巨大,人数已不足两千人。
其余两万人看着人数是挺多的,但全都是紧急召来的百姓,仅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匹夫之勇和对面的清军在拼。
山海关的几个副城之中,南翼城、北翼城和东罗城已失守,满清之兵通过东罗城城墙攻入了山海关主城。
吴三桂虽带领所剩不多的关宁铁骑打退了这次进攻,但关宁铁骑损失了三百多人,百姓死了一千多人。
人越死越多,剩下的关宁铁骑越来越少。
一但关宁铁骑耗尽,光凭新召的百姓根本挡不住如狼似虎的清兵。
山海关的陷落进入倒计时。
……
京都,天寿山陵区鹿马山南麓。
这儿有一座墓园,面积仅有三千七百平方米。
它的地下埋葬的是恭淑皇贵妃田氏。
朱由俭在登基之前的妾室,登基之后的贵妃。
因此墓不是帝陵,面积不大,地面之上也没有什么建筑。
现在,从京师出来了一支送葬队伍,直向该墓园而来。
该支送葬队伍人数很多,规模庞大,一看就是帝王的送葬队。
首先是四名大汉一人手持一尊纸扎开路神,以做开路之用。这四尊开路神各高三分之二丈,头如斗大,戴盔,为金刚怒目状。
跟在其后的是由八十一人组成的执幡队,高举万民伞、万民旗和招魂幡。执幡队中八人(四人一班,两班轮换)抬着内装有崇祯和周皇后两人的灵牌的引魂轿。
执幡队身后是由一千人组成的仪仗队,手中各自举着不同的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浩浩荡而来。
执幡队身后就是杠夫。
抬棺材的杠夫共分三十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另外每班还要有十二人做为候补。
四千两百名杠夫总共抬着十二具棺椁(棺材),一步一步的往墓园靠近。
行走在最后的,是已经灭亡的大明帝国文武大臣。
这批人,以献愍太子朱慈烺为首,在他身后者,除了已经答应效忠欧阳健的七名文臣之外,还有二十几名未进入风雷堂京师分部胖子部长第二份名单、但也不在第一份斩抄名单上的人。
这二十几人最后有多少效忠于欧阳健,就要看吏部尚书宋璟的本事了。
担任这支送葬队伍护卫的是欧阳健特意调回来的大秦步兵第五军第十五师。
十二具棺椁(棺材)同出,在这片土地上从没有过。如此场景,沿路吸引了大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