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子弹生产厂正式建设完毕,并且开始试生产黄铜弹壳,底火等零件。
3月26日,硝化棉(无烟火药)试生产完毕,产品和生产过程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于是化学厂同样立刻转入大规模生产。
不过是由于化工厂所需的工人素质较高,而根据地根本没有多余的高素质工人。
所以化工厂虽然开始了大规模生产,但是产能也没有提高多少。
只有等到科工局培训出第1批高素质工人的时候,化工厂才能真正的开始大规模生产。
3月27日,第1批硝化棉被送入子弹生产厂,子弹厂立刻利用这批无烟火药开始生产792×57子弹。
之所以先生产792×57子弹,不生产762×54子弹的原因是部队现在更需要792×57子弹。
在现在的组织军队中,除了白泽的404团使用762子弹以外,其余的大多数部队都使用792子弹。
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白泽的404团又不可能直接上前线战斗。
所以现在更应该生产792子弹,让他们在抗战的时候有充足的弹药可以打。
3月28日
白泽还是坐在他那熟悉的办公室中,查看着昨日写出的子弹生产报告。
经过昨日一天的生产,边区子弹厂一共生产了4000发792弹药。
而这4000发子弹当中,有70多发子弹无法使用,整体的生产良品率在98以上,完全称得上是良好。
所以边区子弹厂完全可以继续大规模生产。
但是,边区子弹厂的大规模生产遇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生产子弹的黄铜不足。
按照现在的黄铜产量计算,边区子弹厂每月最多只能制造15,000发到18,000发子弹,但是这条子弹生产线的最高生产指标是每月生产30万发子弹。
可以说因为原材料的短缺,子弹生产线的一大部分产能被浪费掉了。
而且不只是子弹生产线产能被浪费了,炼铜厂的产能也被浪费了。
要知道,除了紧急情况以外,金属冶炼设备一般不会今天炼铁,明天炼铜,那样会让炉内产生其他杂质,影响到金属冶炼。
所以在没有收集到足够的铜矿石之前,炼铜厂的设备只能在那放着,只有等到攒够一波原材料过后,炼铜厂才能开始冶炼铜矿,而这就浪费了大量的产能。
如果想要改变这个现状,那就必须扩大铜矿石获取。
于是白泽不再犹豫,立刻开始撰写一份名叫《铜矿短缺对工业的影响》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之中,白泽重点提到了当前的铜矿短缺情况。
并指出如果铜矿继续短缺,那么子弹的生产将受到极大限制,而且根据地的电话厂和电线厂也没有办法投产,毕竟制造电话和电线也需要大量的铜。
所以白泽请求组织尽快扩大铜矿石走私,让根据地获得更多的铜矿原材料。
这样科工局才能更好地生产子弹以及各种工业品。
而在写完这份报告,并且检查确认该报告无误之后,白泽便将这份报告交给了翟作军,让其尽快送到凤凰山麓交给李委员查看。
在这时可能就有人问了,为什么白泽不亲自前往凤凰山路向组织汇报,反而只是向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
亲自去见李德胜委员,然后说明详细情况不是更为方便,更为精确吗?
白泽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他也想前往凤凰山路,去和已经一个月没见的李委员说说话,谈谈心,顺便谈一下工作,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呀。
首先,白泽手上的工作就不允许他离开办公室。
前文提到过,白泽现在的每日平均工作时间高达17个小时,但就算是这样,白泽手上的工作仍然做不完。
毕竟现在白泽手上推进着多项大型的工业发展计划。
就拿农业计划这一项来说,白泽每天都要查看数十份关于农业计划的报告,然后给出批示,并且指导计划的下一步进行。
而查看并批示完这些农业报告之后,白泽还要查看工业发展报告,武器生产报告,教育计划报告等报告。
可以说,白泽一整天都在查看报告,批示报告,然后写报告。
这些事情占据了白泽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而除了查看报告,批示报告以外,白泽还要待在科工局干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在科工局用大功率电台联系走私部队,主导走私的进行。
要知道,走私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虽然白泽在过去4年中建立了庞大且秘密的走私网络,并且走私行动还有系统的加成,但是在走私时,走私队伍仍然能够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比如说走私队伍遇到土匪了,
比如说走私队伍的运输车辆抛锚了,用于运输的驴和马溜了,用于运输的母马不知道怎么怀孕了
比如说原本的走私线路被光头的军队拦住了
比如说走私时被军队敲诈,走私费用不够了等等
总之,走私过程中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
所以为了保证各项工业设备能够顺利运到根据地,白泽在大规模走私行动开始之后,根本不敢离开大功率电台。
因为他就依靠这台大功率电台与走私队伍进行联系,并对走私队伍作出指示,给予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白泽根本不能离开办公室太久,所以他才没有前往凤凰山路,亲自向组织报告。
而实际上,白泽没有前往凤凰山路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组织现在正在开一场重要会议。
在3月23日时,边区在肤施召开了组织扩大会议,讨论目前国内的政治形势和组织的任务,以及对张果陶的错误进行批评。
在开会期间,白哲这个组织外部人士自然不好去找组织进行沟通。
所以白泽才会选择提交报告给组织,然后等待组织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