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夜晚,一场惊天动地的变局正在紫禁城里悄然展开。当北洋第一军和北洋第二军在战场上与革命党军和张人骏的第一师展开激烈厮杀时,袁世凯已悄悄抵达了这座权力的核心之地——紫禁城。
袁世凯认为,真正的战争不仅局限于枪炮声中的血肉搏杀,更是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于是,他决心两面出击,同时发动这场变革。
他开始暗中联系那些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官员们,这些官员或是因为政治立场、或是出于家族利益、又或者是个人前途,总之他们与袁世凯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成为了他天然的盟友。
在收到袁世凯的密令之后,这些官员们一个个神色匆匆,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军营之中。时间紧迫,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当中。与此同时,袁世凯麾下的精锐部队已经悄然行动起来,他们默默地向紫禁城外集结。
这些新军,乃是北洋军的核心力量,堪称精锐中的精锐。他们身着一袭深蓝色的军装,身姿挺拔如松,整齐划一地站立着,每个人都散发出一股凌厉的气息。手中紧握的,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武器——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因其产地而得名“春田”步枪。
此刻,他们面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决然之色,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发动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突袭。
袁世凯站在新军的最后方,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酷,宛如钢铁般坚硬。这场战斗,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存亡,更关乎权力的归属。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唯有胜利者才有资格书写历史,无关乎是非对错。
“给我上!”随着袁世凯一声令下,新军士兵们如同一群脱缰野马,又如离弦之箭一般,带着势不可挡的气势,迅速地冲向紫禁城的大门。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有序,没有丝毫的混乱和犹豫。
然而,很快他们的行踪就被禁卫军给发现了。这些禁卫军作为皇宫的最后一道防线,立刻察觉到了危险,并向新军发起了攻击。他们发出尖锐的警报声,提醒着其他守卫者注意敌人的来袭。同时,他们举起手中的武器,向北洋新军开火。
禁卫军虽然忠心耿耿,但无奈他们的装备太过落后,训练也严重不足。相比之下,袁世凯的新军则显得强大许多。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和精良的训练,这使得禁卫军在面对他们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实际上,这支禁卫军是在载沣上位时才刚刚督办的部队,训练时间非常有限。面对北洋新军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禁卫军并没有退缩,他们试图抵抗和反击。但他们手中的火枪和弓箭在新军的机枪和步枪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新军的火力压制如暴风骤雨般袭来,禁卫军的反击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枪声渐渐稀疏,最终消失在新军的枪炮声中。
此时,袁世凯的新军中,有一支特殊的小队正在悄然行动。这支小队的成员手持着一种特殊的炸药包,这种炸药包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在不引起敌人警觉的情况下发挥巨大威力。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紫禁城的城墙。
伴随着一声声沉闷的巨响,紫禁城的城墙被炸开了一个个缺口。新军士兵们抓住机会,如潮水般蜂拥而入。紫禁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火光冲天,喊杀声此起彼伏。
袁世凯的新军与禁卫军在宫殿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巷战。每一处角落、每一条走廊,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袁世凯亲自率领一队精锐,直扑太和殿。只要能够控制太和殿,就意味着掌控了整个紫禁城。
在激烈的战斗中,袁世凯的新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卓越的战术素养。他们紧密配合,灵活多变,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目标。
终于,在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太和殿的大门被炸得粉碎。袁世凯率领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殿内,成功夺取了这座象征着皇权的重要殿堂。
不久之后,随着最后一声枪响的回音在紫禁城的宫墙间消散,禁卫军的抵抗最终被彻底压制。袁世凯的新军控制了整个皇宫,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有条不紊,确保了整个行动的高效和果断。
载沣和傅仪,以及其他原本沉浸在梦乡中的皇室成员,他们被突然的喧嚣和混乱惊醒。他们被士兵们粗鲁的叫了起来,并让太监们把他们从寝宫中带出,送去太和殿,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和恐惧的神情。
太监们尽管心中惊慌,但依旧保持着表面的镇定,面对袁世凯的生命威胁,他们还是选择了听从命令,恭恭敬敬地将他们带向了太和殿。
此时的北平,夜色中弥漫着紧张和不确定的气氛。所有在北平城中能抓到的大臣,无论他们原本的立场如何,只要和袁世凯不是一伙的,都被集中到了太和殿前,在殿脚下跪成一排,有的人脸上带着愤怒和不解,有的人则是满脸的恐惧。
在太和殿前,袁世凯缓缓走上前,他没有采取传统的三叩九拜,而是选择了西方的鞠躬礼。他微微弯腰,以一种简洁而庄重的方式,向载丰和傅仪表示了敬意。徐世昌和其他将领见状,也纷纷效仿,一一行了西方礼节。
这一举动,虽然简单,却在无声中传达了新的信息。它象征着对旧传统的摒弃,对新文化的接纳。
载丰和傅仪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新礼节,显得有些错愕。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朝拜,习惯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现在,这一切似乎都在悄然改变。
袁世凯直起身来,声音清晰地在大殿中回响:“摄政王殿下,宣统皇帝陛下,时代在变迁,我们的国家需要新的气象。我们在此,不是以臣子的身份,而是以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向您们表示最高的敬意。”
“请原谅我如此行事,”袁世凯再次开口,“今晚,武汉那边的第一军和第二军将正式击溃革命党军和张人骏的部队。这将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它将标志着全国再次实现大一统。”
在场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话语中的力量,仿佛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然而,他们却无法完全洞察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袁世凯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推行共和制,而是在惦记着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但是,大清的气数已经尽了,就算我再去救一次,平定叛乱也无助于事。”袁世凯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叹息,“唯有共和,才是整个国家的出路。但是,共和并不意味着无序,并不意味着弱肉强食。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一个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领导者。”
他的话语巧妙地引导着在场众人的思维,将他们引向一个他早已设定好的方向。他的野心,就像一头潜伏在暗处的猛兽,等待着时机,准备一跃而出,攫取那最终的权力。
ot我袁世凯,ot 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ot在此承诺,将倾尽全力,为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而努力。无论是共和,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政体,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ot
袁世凯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击打在每个人的心上。他面对着摄政王载丰和年幼的宣统皇帝傅仪,俨然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
在场的大臣们和士兵们被袁世凯的话语所感染,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相信,袁世凯真的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有人点头赞同,有人面露疑虑。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袁世凯心中的皇帝梦,已经在悄然地实现着。
“所以殿下请退位。”袁世凯的话语刚落,他身后的一众权贵,那些与他利益攸关的大臣和将领们,听到之后,也立即齐声附和,声音在大殿内回响,“殿下请退位!”
这一声声的“殿下请退位”,不仅仅是对载丰和傅仪的压迫,更是对整个满清皇室权威的挑战。就如同一股不可抗拒的浪潮,冲击着整个大清帝国。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股力量,这是袁世凯多年经营的权力网络,是他暗中布下的棋子。
载丰的面色苍白,他看着四周那些曾经忠诚于皇室的面孔,如今却纷纷倒戈,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力和愤怒。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无法逃脱的噩梦之中,一切都失去了控制。
傅仪,尽管年幼,但也能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和沉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和恐惧,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不知所措。
袁世凯站在那里,目光冷漠地注视着载丰和傅仪,他手中掌握的权力让他显得无比自信。他知道,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政权。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年迈的老臣突然站起身来,他的声音颤抖但坚定:“殿下,请不要退位!我们不能让袁世凯得逞!”他的话语打破了沉默,引起了一阵骚动。
袁世凯皱起眉头,不满地看向那个敢于挑战他权威的老臣。他冷笑道:“你们这些老家伙还真是冥顽不灵啊!我给你们机会选择合作,你们却要自讨苦吃?”说完,他挥手示意身边的士兵将那名老臣带走。
老臣被拖走时,仍然大声呼喊着:“殿下,请不要听从这个奸臣的鬼话啊!殿下!”他的呼声回荡在大殿中,仿佛是最后一丝希望的呐喊。
袁世凯看着载丰和傅仪,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并没有立即逼迫载丰和傅仪做出决定,而是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这股力量的压迫。他要让他们明白,退位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不退位,那将是死路一条!
就这样,整个太和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在这漫长而紧张的时刻里,袁世凯面无表情回头找了个位置坐着,目光始终停留在载丰和傅仪身上。他知道,此刻的沉默对于对方来说意味着什么——恐惧与无奈。
终于,袁世凯有些不耐烦了,他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慢慢地走到了大殿中央。
“大清可以亡,但国不能亡。”袁世凯再次强调道,声音低沉而有力。“唯有共和才能拯救整个国家、民族和百姓。这是一个福泽亿万生灵的抉择,一个拯救国家未来的决定。”
载丰和傅仪互相对视一眼,脸上露出绝望的神情。
“请殿下为了天下百姓,放弃帝位,成就共和吧!”袁世凯的语气中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他在宣告着一个冷酷的事实:退位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然而,袁世凯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说道:“我等已做好准备,只待殿下一声令下,即可举行退位大典。届时,殿下将成为千古功臣,受万民敬仰。”
随着他话语的落下,场内紧张的气氛几乎凝成了实体,每一个呼吸都似乎沉重如千钧。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让人感觉时间仿佛都凝固了。
就在这时,载沣猛地站了起来,发出一声怒吼:“大清不能亡!”他的声音震耳欲聋,带着无尽的绝望与不甘。然而,这声怒吼并没有得到袁世凯的回应,相反,袁世凯脸上露出一丝冷笑,手轻轻拂过耳边,作出一副努力倾听的模样。
载沣瞪大了眼睛,怒视着袁世凯,再次重复道:“我说,大清不能亡!”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决绝,仿佛要用目光将袁世凯刺穿。
袁世凯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说道:“殿下,您说什么?我没听清。”他的语气轻松而嘲讽,仿佛对载沣的话不屑一顾。
载沣的脸色变得愈发阴沉,他咬牙切齿地吼道:“我说,大清不能亡!”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着。
袁世凯看着载沣,眼中闪过一丝残忍。他轻声说道:“殿下,您知道吗?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残酷。”说完,他转头看向周围的士兵们。
附近的北洋士兵们见状纷纷将藏在怀中的斧子拿出来握在手中。斧光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寒光,宛如死神的镰刀一般冰冷无情。
这一刻,大殿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载沣和傅仪的身上。如果再敢说出一个ot不ot字,那些由北洋新军扮演的刀斧手将会毫不犹豫地执行袁世凯的命令,将这两位剁成肉泥。
袁世凯站直了身体,他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ot殿下,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国家的将来,唯有共和才能拯救整个国家、民族和百姓。请殿下三思,为了天下苍生,放弃帝位,成就共和吧!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