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国:从两广总督开始 > 第53章 帝王之死

第53章 帝王之死

    在广州繁华喧嚣的旅馆里,张人骏正全神贯注地投身于一项伟大的使命——他在狠狠地教育和改造那群充满朝气的年轻知识分子,用来自21世纪的知识吊打着他们。时光悄然流逝,他几乎完全忘却了外在世界的流转,深深溺死于知识的无尽海洋,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无法自拔。

    然而,十一月的某一天,一阵寒冷的秋风突袭而来,穿透窗户,给原本温暖的室内带来了一丝凉意。张人骏不禁放下手中亲自编写的教材,凝视着窗外飞舞的片片黄叶,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毕竟,这个月份,大清朝的皇宫内将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剧变。

    因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这两位清朝权贵的代表人物,已然迈向人生的终点。

    此刻,在那深宫禁苑的深处,慈禧太后的寝宫笼罩在一片静谧的夜色之下,烛光微微摇曳,映照着太后那张憔悴而又庄重的面庞。她的眼眸中闪烁着错综复杂的光芒,既有对至高权力的执着追求,亦饱含着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

    慈禧太后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她的内心犹如被千万只蚂蚁啃噬一般,充满了无尽的矛盾和挣扎。她的思绪渐渐飘回到过去,回忆起那漫长而又曲折的岁月。

    三十余年来,她竭尽全力扶持着光绪皇帝,自他尚在年幼之时,便亲自教导、呵护备至,一心期盼着能将他塑造成一代明君,重振大清昔日的辉煌。

    然而,事与愿违,光绪皇帝的性格软弱无能,极易受到他人的左右。面对如此令人失望的局面,慈禧太后曾尝试过无数种方法去掌控和引领他,可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尤其是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的一连串荒唐行为,更是令慈禧太后惊愕不已。

    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自己一手栽培的皇帝,居然胆敢妄图削弱她的权力,甚至不惜与外国列强勾结!这对慈禧太后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她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她眼中,如果任由光绪皇帝继续执政,那么大清的江山社稷必将毁于一旦,整个国家亦有可能沦为外国的傀儡。

    在这样的忧虑和恐惧之下,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决定在自己离世之前,必须确保大清的未来不会毁在光绪皇帝的手中。思前想后,她觉得要想保证大清的稳定,似乎也只能采取最为极端的手段——毒杀光绪皇帝了!

    于是乎,她唤来了自己最为信任的太监李莲英,并压低声音向其下达指令:“去准备一种无色无味的毒药,这药得足够致命才行,务必要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束掉光绪皇帝的性命。”

    李莲英一听这话,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恐之情。然而,面对慈禧太后的旨意,他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说“不”字儿的资格与余地。于是,他只好默默地退下,着手开始秘密筹备起那可怕的毒药来。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寝宫当中,光绪皇帝正静静地躺在病榻之上。他那苍白如纸的面庞上,眼眸之中流露出的尽是对未来的迷茫以及深深的无助感。

    尽管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糟糕了,但内心深处仍旧怀揣着那么一丝丝的希望。他期盼着自己能够在所剩无几的宝贵时间里,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带来些许积极的转变。

    然而,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病榻的不远处,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1908 年 11 月 14 日,太阳高悬于天空正中央,洒下炽热的光芒。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时刻,慈禧太后的寝宫却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氛围。突然间,慈禧太后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精神状态,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她体内奔涌不息。众人心中皆知,这便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

    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所有宫女的搀扶,独自一人以惊人的速度迈向御膳司。御膳司的厨师们目睹太后亲临,顿时惊恐万分,纷纷跪地行礼,却无人敢于询问其中缘由。慈禧太后亲自精心挑选了食材,她的动作娴熟而敏捷,宛如时光倒流,重回青春岁月。

    在御膳司的厨师们惊愕的注视下,她亲自下厨,烹制了几道光绪皇帝平素钟爱有加的佳肴。这些菜肴虽然朴素,但却精致无比,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她对光绪皇帝错综复杂的情感。

    然而,正当菜肴准备妥当之际,慈禧太后从宽大的衣袖中掏出了一只小巧玲珑的瓷瓶。瓶中所盛之物,乃是她暗自筹备的剧毒之药。此毒毒性极强,一旦与食物相互交融,便可悄然无声地夺走食用者的性命。

    想到这,慈禧太后的手指微微颤抖起来,仿佛那毒药的毒性已经侵蚀到了她的指尖一般。然而,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她紧紧握住手中的瓷瓶,小心翼翼地将毒药逐一滴入每一道菜肴之中,每一滴都像是她心中无法承受之重的一部分。

    当最后一滴毒药滴入菜肴之后,慈禧太后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她轻轻地将瓷瓶藏回自己的衣袖之中,仿佛那是一个珍贵而又危险的秘密。做完这一切,她转过头来,面无表情地命令御膳司的太监们将这些精心调制的菜肴送往光绪皇帝的寝宫。

    那些太监们战战兢兢地接过盛有菜肴的盘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生怕出一点差错。他们迈着轻盈的步伐,穿过悠长而寂静的宫廷走廊,向着光绪皇帝的寝宫缓缓走去。一路上,他们不敢发出任何声响,仿佛怕惊醒了沉睡中的幽灵。

    慈禧太后悄悄跟随着太监们一同前往光绪皇帝的寝宫。在这路上,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一股深深的寒意从她老迈的眼眸中流露出来。

    终于,经过一路小心翼翼的护送,那些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被安全送到了光绪皇帝的寝宫门口。

    寝宫内的宫女们不敢有丝毫怠慢,恭恭敬敬地端着托盘进入寝宫,轻手轻脚地将这些精致的菜品逐一摆在皇帝的餐桌前。此时此刻,整个寝宫都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气,让人闻之食欲大振。

    尽管此时光绪皇帝的身体早已被病魔折磨得虚弱不堪,但当他看到这些由慈禧太后亲手制作的熟悉菜肴时,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中还是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

    毕竟,对于一个长期卧病在床、与病痛为伴的人来说,能够品尝到亲近之人用心烹制的喜爱美食,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一丝温暖的亮光,也算是一种难得的慰藉吧。

    光绪皇帝艰难地支撑起身子,伸出那颤抖不止的手,紧紧握住筷子,准备去夹取眼前这些诱人的佳肴。

    然而,就在他的筷子即将触碰到菜肴的那一刹那,他却像是突然被定住了一般,停下了所有的动作。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不安和疑虑,仿佛能感受到这些看似美味可口的菜肴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危险和杀机。

    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光绪皇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一旦食用了这些菜肴,可能就是他生命的终结。

    但同时,他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和绝望,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即使他不吃这些菜肴,他的身体状况也已经不允许他再有太多的时间。

    在光绪皇帝犹豫不决的瞬间,慈禧太后的身影出现在了寝宫的门口她的步伐沉稳,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宫女和太监们纷纷退避,整个寝宫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之中

    慈禧太后走到餐桌前,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菜肴然后转向光绪皇帝。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打破了沉默:“这些菜肴都是我亲手为你准备的,你可愿意品尝?”

    光绪皇帝看着慈禧太后,心中五味杂陈。这位掌控了他一生的太后,此刻说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意,他犹豫着,手中的筷子仿佛有千钧之重。

    慈禧太后见他犹豫,便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你我母子一场,这些年来,虽然有过不少的误会和隔阂,但我始终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今天,我亲手为你准备这些菜肴,也是想表达我最后的关怀。”

    光绪皇帝的心在这一刻颤抖了。他能感受到慈禧太后话语中的杀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与慈禧太后面对面,也可能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慈禧太后见光绪皇帝仍旧犹豫不决,便亲自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精致的菜肴,小心翼翼地递到光绪皇帝的嘴边,轻声说道:“来,尝一尝,看看是否合你的口味。”

    这一刻,紫禁城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时间也似乎停止了流动。光绪皇帝看着慈禧太后递过来的筷子,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冲动。无论这菜肴中是否隐藏着致命的危机,他都无法抗拒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后的最后请求。于是他只好缓缓张开嘴,准备接受这最后的恩赐。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寝宫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是一声高呼:“皇上,万万不可啊!”声音的主人是门外一位年轻而英勇的侍卫,他名叫李翰。他偶然间洞悉了慈禧太后的阴谋,决心冒着生命危险闯进寝宫,竭尽全力阻止这场即将降临的悲剧。

    李翰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决绝。他深知自己此举可能会触怒慈禧太后,但他更明白,如果让光绪皇帝吃下那块菜肴,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关键时刻,他觉得,他必须挺身而出,保护皇帝的安全。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皆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大为震惊。慈禧太后的眼神里闪烁着惊讶与愤怒交杂的光芒,而光绪皇帝则满脸茫然无措之色。

    就在此时,李翰犹如一阵疾风般冲向餐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慈禧太后手中的筷子,并扯着嗓子大喊道:“皇上啊!这些菜肴里有毒啊!太后她……她想谋害您啊!”

    一时间,寝宫之内的气氛陡然间变得异常紧张,仿佛一根紧绷的琴弦,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断裂开来。慈禧太后的面色愈发阴沉,她冰冷冷地盯着李翰,口中吐出的话语带着丝丝缕缕的杀意:“好啊你个李翰,竟敢污蔑本宫!真是胆大包天呐!”

    然而,面对慈禧太后的责斥,李翰毫无惧意。他语气坚定地说道:“皇上啊,请您一定要明察秋毫,千万别让奸臣有机可乘,受他们的陷害啊!哪怕今日我李翰身死魂消也无怨无悔!”

    这一刻,紫禁城的命运犹如一颗被投入深海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后又再次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和迷茫之中。慈禧太后精心策划的计划突然间被意外所打破,而光绪皇帝又再一次被推到了悬崖边缘,重新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艰难抉择。

    在这个充满阴谋与背叛的宫廷大染缸里,真相与谎言如同两条纠缠不清的蛇,难分难解;忠诚与背叛则像是两面锋利无比的剑,稍有不慎就会伤人伤己。然而,在这片混乱之中,光绪皇帝终于在内心深处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他低头看着跪在地上的李翰,那张忠诚而坚毅的脸庞让他心生感慨,声音平稳而坚定地说道:“李翰啊,你对朕的忠心,宛如朗朗乾坤,日月可鉴。朕在此谢过你了!”

    接着,光绪皇帝毅然转身,直面慈禧太后,他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他用一种近乎恳求的语气对慈禧太后说道:“太后啊,朕自知时日无多。但求在朕离去之后,您切莫为难于他。”

    慈禧太后静静地凝视着光绪皇帝,她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但转瞬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冷静与沉着。她微微颔首,表示接受了光绪皇帝这最后的请求。

    光绪皇帝微微一笑,那是对生死看淡的微笑,也是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理解。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且,自己的选择将为李翰带来一线生机

    慈禧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你我母子一场,虽然有过不少的误会和隔阂,但我一直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今天,我亲手为你准备菜肴,也是想表达我最后的关怀。”

    光绪皇帝点了点头,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拿起筷子,夹起了慈禧太后亲手准备的菜肴,缓缓送入口中。

    慈禧太后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光绪皇帝的动作,她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哀伤。

    寝宫中的气氛变得异常沉重,所有的宫女和太监都默默地退到了一旁,再也没有人敢发出任何声音了。只有李翰,他跪在地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他没有再说什么,因为这是光绪皇帝的选择,也是他最后的尊严。

    就这样,在紫禁城的深处,一场无声的悲剧悄然上演。光绪皇帝的生命在这一刻走到了尽头。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