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之助力华夏崛起 > 第119章 书名的争论

第119章 书名的争论

    繁忙才应该是工厂的主旋律。

    噪音大了,进出车辆多了,路过的工人脸上也有了笑容。

    归根到底,工厂还是看效益和经营状况,能不能给工人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

    刘前进厂长的精神,也好了很多,见到杨晓帆,握着他的手十分用力。

    老同志一般都比较含蓄,见到小后生,除了握手说感谢,似乎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杨晓帆很理解这种心情,忙投其所好,问了最近的经营状况。

    两人坐好后,张秀琴给两人倒了茶水。

    作为厂长助理,她的办公室也调整到了厂办,就在副厂长办公室隔壁。

    讲到厂子近来的生产销售情况,刘前进非常高兴。刻满了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杨首席,你那个法子确实好。我让设计室认真学习了一下,还做了市场调研。”

    “第一批推出了三种活页装订的印刷品,特别受欢迎。”

    “尤其是政府部门,这个可能你不懂。反正他们最喜欢,还点名让我们再定制了几种。”

    杨晓帆其实是了解这个情况的。地方各种检查多、学习多,记录多,活页的方便补救整改,肯定受到青睐。

    他也没有辩解,说道:“刘厂长,您叫我小杨即可。这些新产品的研发,主要是您有眼光,能抓住机会。”

    “杨首席,还是你的作用大。真是要谢谢你啊,应该给你发放创意奖金的。”

    “我可不敢贪功,将这么大的功劳据为己有。能帮到您一些,我就很开心了,哪里还能领贵厂的奖金啊。”

    杨晓帆还是一如既往地的本分和实在。

    看着谦虚谨慎、多才善思的年轻人,刘前进非常高兴。

    国家有这样的后起之秀,何尝不能早日腾飞。

    刘前进现在对杨晓帆非常信任,也直接说了自己的担忧。

    “杨首席,这两天设计室也和我说了一下。现在这个活页装订,已经有厂子在模仿了,估计很快就普及。”

    老厂长多少是有些生气的,但又真的无可奈何,没有任何办法。

    现在盗版书都屡禁不止、越查越多,模仿一个产品,又算什么?

    自己去上告,都找不到地方申诉。又没有法律规定,不允许模仿,或者借鉴。

    杨晓帆对此也很无奈,现在国家发展很快,但基本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时代。

    很多企业家的第一桶金里,都有不规范的地方。

    法律不健全,监管不严密,惩罚不到位,导致很多商人习惯于走捷径、钻空子、捞偏门。

    杨晓帆很少愤世嫉俗,也不愿意跟着发牢骚。

    他信奉的是堂堂正正,追求的是坦坦荡荡,走的是阳光大道,他笑着安慰老厂长:

    “这不我来了吗,咱们把我带来的这个产品做好,印刷厂肯定飞黄腾达。”

    杨晓帆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把话说的既低调,又温暖,还很有霸气。

    这句话把刘前进和张秀琴都给说开怀了,一起笑了。

    闲聊了一会儿,敲门声音响起,进来一个厂办人员,说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刘前进的带领下,几人起身前往了小会议室。

    宣传工作是华夏工作的特色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十分严密。

    发行书刊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一件事情。

    印刷厂虽然要到了书号,但是想确定出版书籍,还是需要审查的。

    本来出版审查这项重要工作,应该是由出版社具体负责承办的。

    刘前进厂长为了缩短时间,加快节奏,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请来了出版社的一位老编辑,还有新华书店的一位老销售。

    连同厂里的设计室、财务室、编辑室有关人员,成立了一个临时书籍审查组,现场进行办公。

    会议室里的气氛还是相对正规的,毕竟要在商言商,严格履行程序。

    一本书出版的成本费用不低,最关键还有政治要求。

    小会议室里有一个大椭圆形会议室桌子,提前到的人员都已经分别坐好。

    刘前进厂长走进会议室,威压立马起来。他直接坐到了圆桌中心,会议主持的位置。

    杨晓帆则乖巧地自行坐到了会议桌的最外侧。

    刘前进简单讲了几句,做了开场白,明确了审查程序和审查要求。

    杨晓帆是懂规矩的,他顺势将自己随身带的四本书稿,放到了桌子上。

    张秀琴则快步走过来,将书稿统一拿起。先交给了出版社的老编辑,让他查看。

    审查主要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看图书内容质量合格与否,重点要看有没有涉及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情形。

    老编辑拿过书稿,从第一本开始细细翻看。他首先就被这一手隽秀的字体震惊了。

    真是好字啊,有大家风范。看到后面反而释然了,原来还要出版字帖,确实可以。

    三本《状元笔记》和一本《状元字帖》,审查的很快。

    审查组的所有成员都翻了一遍,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但也知道政治上肯定是合格的。

    高中教辅,内容一般是没什么问题。下面的讨论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书名。

    争论的核心在于,前缀叫做“状元”是否合适。

    老编辑扶了扶眼睛,面含微笑地看着杨晓帆,问道:“小杨同学,今年高考成绩还没公布,你能确定自己是地区高考状元?”

    杨晓帆站了起来,沉静地回答道:“可以,根据柳水中学统计,我的估分目前是全地区理科最高分。”

    老编辑本想说,那是估分不够准确,又觉得不合适。就换了个说法,讲用“状元”一词,还是不太恰当,建议调成为《高中笔记》。

    刘前进还没说话,新华书店的老销售则开炮了。

    “人家本来就是状元,为什么不能叫《状元笔记》?”

    “名字这样叫,书才好卖。我建议不但名字不要改,里面还要简单介绍一下小杨同学,增加真实度。”

    “现在是市场经济,怎么好卖,就怎么来。”

    出版编辑没有销售压力,印刷厂和新华书店,则要直接面对销量。

    印刷厂的几位代表,也坚决同意“状元”一词。编辑室的女编辑还计划给杨晓帆,拍一张特写照片。

    做成大幅海报,摆在新华书店。

    这么帅的状元,书肯定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