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清竹九歌 > 第23章 开坛布道

第23章 开坛布道

    正午时分,夏日本该最炎热的时辰,今天却微风轻拂,有无形的凉意顺山而下,又有凉意从海面徐来,二者汇聚在鳌山,使得整个鳌山似在春季之中,惬意舒适。

    鳌山四处寂静,虫不叫,鸟不鸣,天空中白云成条状直指鳌山,气象万千。

    临近未时,众道士早已在讲经场盘腿坐于蒲团上。放眼望去,不同颜色的道服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住持和各执事在最接近讲坛处正装肃穆而坐。

    “异象起,降福瑞,定是小祖师爷引起的,小祖师爷就是小祖师爷呀。”住持看着周围的异象,连连感慨。

    众人也已然发觉了此时的天地异象,压抑着议论的冲动,对接下来的讲道更是满怀期待。

    忽地,一道身影突兀地出现在七阶讲坛上,来人正是石九。只见他面如冠玉,眼若星辰;身如青松,手中拂尘轻摆,一身紫色道袍天地威仪,道袍上金线隐现,彩云白鹤,气势非凡。

    刚一出现,一股无形的气势瞬间席卷全场。

    “铛……”道观中大钟不敲而响,钟声洞彻山林,穿透心灵,淘洗杂念,让所有人不由得心中一阵清明。

    全场道士全部起身参拜,大声呼道:“拜见小祖师爷!”

    “嗯!各位坐下吧。”石九微微躬身回礼,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传遍整个讲经场。随后便在讲坛正中间的紫色蒲团上盘腿而坐。

    石九看了眼头上那巨大的遮阳伞,心中暗笑,不过的确遮挡了阳光。他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住持,住持默默地点了点头,示意一切已经准备就绪。

    石九看了眼下方的众道士,淡淡地说道:“众道友,因缘际会,应住持要求,今日开坛讲道。我讲两个方面,一为道之理,一为道之修。”

    石九话落,手中拂尘向前一挥,顿时,一种清新之气笼罩全场,石九此刻全身散发出自身道念席卷全场,顿时全场道士感到心中空灵,杂念尽去,完全沉入了石九自身的道蕴之中。

    “道场”,之所以称为道场,名义上是指布道场所,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讲道人自身散出道蕴,让所有听者在这个特殊的场域中融入讲道人的道意之中。

    有时即使是讲道人什么也不说,就在那坐着,听者也收获巨大,这就是更高层次的不言之教。

    得道的人讲道,是带领听者进入他所领悟的道门中,让他们亲自体验和感悟道,这才是道场真正的意义。

    而用嘴巴说出的道,只能说是在道门之外用手指明方向罢了,那只能称为“道路”。

    石九何等人物,前世脚踏星空万族,能在他的道意中悟道那是何等逆天福缘。

    因此,当石九的道意刚一散开,天地万千气象便如成熟的果实般,顷刻间凝聚而成,彩虹当空,万霞来朝,树木躬身,山石点头。

    山中有缘的鸟兽蜂拥而至,在讲经场的四周围拢着,陷入静默之中。

    石九用神念沟通天地,口吐莲花,声音似在虚空中如花般开出:

    “今日说道,只为诸位点一盏烛火,指明道路,而并非真道。因为用嘴说道非道,用脑思道亦非道。譬如作画,圣人言而无方,意在画先;贤人言而有象,意在画后。”

    “道如飞鸟无迹,不可为,不可测,不可分;故,神、天、自然、空玄,统称为道。”

    “要说道是什么?我的拂尘是道,此山是道,海是道,万物是道。宇宙万物返其本源同出于一。故,道至简至易,抬头见天,脚踏大地,至道不繁,至诚无为。”

    “凡修道者,先知易简。”

    “仁义礼智信各得其一。人亦有一,一掌开五指,一头分五官。昼夜一气而运,生死一气聚散。天地造化一气,有昼夜生死,有往必有来,有聚必有散,此……道之至理也。”

    ot对于人来说,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若人能忘知、忘意、忘智、忘心、忘道,则得一而得道矣。ot

    ot道之动,一分二用,道之体为无;“有”则为道之用,无和有就如道与德。ot

    石九的话字字珠玑,如春雨般普润万物。广场上只有石九的声音回荡着,众道士忘却了外物,在石九的声音里摇曳飘荡。

    鸟兽趴伏,不停地磕着头,感恩戴德。

    石九顿了顿,继续说着:“是故无相之相,即是真相;真空不空,实为妙有,空能生云,生雨,生物。有无相通,物我相同。”

    “人之力,可以夺天地造化,如让水生花,枯木发芽,画鸟可飞,叠纸可语,此皆由凝神静气所为,故人能化万物。”

    石九说着,伸出右手,手指中忽地凭空出现了一片树叶,“看!这就是空生万物,无中生有,心中有道则神明,神明则虚无化生。”

    石九笑了笑,将树叶往空中一抛,树叶忽地化为一缕拂尘,而后随风飘扬。

    一只喜鹊陡然飞出,衔着拂尘丝便高飞远去,引得鸟兽一阵骚动,个个露出不甘、懊悔和羡慕神情。

    “天地为阴阳之形,阴阳又为天地之化机。一升一降,二者不离。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凡有形之物,皆有本性;亦有真情;真情真性即有道。山有情,水有情,万物皆藏情含道。”

    “人之于道,就如空在身边而不能见。何以用道?譬如喝茶,你无法在空中喝茶,若想喝茶必要有水、火、茶叶,还需有杯盏,故,无必假托于有而用。”

    “人亦是如此,道生神,神生人,但若要用神必托付于形体,神居于形体的方寸之间。”

    石九指了指眉心,接着说道:“神无相而形气有相,虚其心则神舒,实其腹则形气有余。是以圣人常虚其心而善养神。虚静则神明形和,燥动则神劳形残。”

    “但人本清净,哪来的燥?”

    “无非来自眼耳鼻舌身,动神者心,乱心者目,失真离神而身死道消。”

    “道用其身但也被身害,故修道者用其身而止其害,一念不起,则善来道随;一念生发,则百邪来袭。”

    “人心躁动,熙熙为利往,迷惘醉春娇,悲凉伤秋甸,绝望冷冬雪。”

    “口欲厚味,耳欢好音,目眩美色,鼻悦芳气,劳心劳神,不能长生。”

    石九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道不自用,故化德生物以用。道虚不行,假托于人以行之。”

    “飞蛾夜投烛,苍蝇触明窗,知往而不知返,知进而不知退。修道者不为也。”

    石九环顾了一下四周,看了眼天边彩云,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之所以说这些,无非是在论道之理,也就是说,要证悟大道,便要时时心中有道,所见世间万物皆归于心,皆为证心中之道。”

    “所谓心中有道,则是心致虚静,保守恒一,返还初心。”

    说到这,石九便停了下来闭口不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坛下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