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显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立马找到了当时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希望得到这位总顾问的支持。法肯豪森将军非常认同中央军校和教导总队的意见,不想因为十个学生兵组织一次小规模的演习,十个新兵蛋子怎么可能是教导总队的对手?可是,法肯豪森将军同样也了解施密特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他再三考虑,还是答应了施密特的提议,组织一次小规模的演习,因为他想利用这次的小规模演习好好打击一下施密特这个家伙的脸面,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收敛一点。
提到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可不是中央军校教导部队这么简单。这支部队称得上是当时中国陆军最为精锐的部队,号称蒋介石的“铁卫军”。民国22年秋,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塞克特将军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陆军改革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里面,塞克特将军在详细考察当时中国军队现况的基础上,结合德国军队的经验,提出中国应按德国军队的模板,整编60个师,俗称“德械师”。蒋介石接受了塞克特将军的建议,首先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打造成示范性部队,由15名德国军事顾问负责学术科指导,训练在职军官,用来后续充实这60个德械师的军官队伍。
为了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打造成国军现代化的示范部队,民国23年2月,蒋介石下令从全国各地征调5000名精壮新兵充实教导总队,中高级军官均有还在留学背景,或者是黄埔军校科班出身的高材生。教导总队全部配备清一色的德式装备,其武器装备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所有部队里面最为精良的。到了民国25年春,教导总队的编制就达到了三个步兵团,还有直属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通信营、特务营,人数达到了一万人,连部队后勤兵种都能熟练使用德国毛瑟步枪和德国毛瑟自动手枪,是妥妥一个加强师的规模,国军的“王炸”部队。
除了施密特,当时没人认为李恪他们十个学生兵会是教导总队一个步兵连的对手。甚至连施密特眼里最优秀的中国学生,李恪,心里也没底。李恪在得到演习的通知后,立马和小组其他同学进行了一次战术研讨会。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形势,李恪提议,在演习区域东南方向建立狙击阵地,十人按三角形架势展开,每两个人相距一千米。遭遇敌人后,尽量隐蔽,如果不得已出手,只能有一个人开枪,必须保证首发命中,开枪的人开完第一枪,必须马上离开狙击阵地,把敌人往西北方向引。
李恪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教导总队位于演习区域的西北方向,在东南方向建立狙击阵地,可以在演习一开始就尽可能消耗对方的体力,李恪他们就可以以逸待劳。十人按三角形的架势摆开,间距均保持一千米,是因为他们十个人配备的是M1924式毛瑟步枪,搭配瞄准镜,在600米范围内进行远程狙杀,对于他们十人不是难事。尽量隐蔽,不要轻易开枪,逼不得已必须只能一人开枪,是因为李恪考虑到面对的是教导总队一个连的兵力,如果十人分散开来,很容易被对方各个击破,如果十人抱团,又容易被对方一网成擒。因此,十人先结网成阵,集中兵力。不得已要开枪的话,开枪之人,在首发命中后,就把对方往西北方向引,可以最大程度保护同伴,至于往西北方向去的同伴能不能寻找战机,击毙敌方指挥人员,李恪不敢做这个奢望。毕竟对手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