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分手后,我转身进入省委大院 > 第1141章 国产大飞机建设

第1141章 国产大飞机建设

    傍晚时分,梁江涛来到了李晏清的办公室。

    刚才,李晏清的秘书在梁江涛上楼前就已经在楼下等着了,显得极为恭敬,让梁江涛很不好意思。

    李晏清的新秘书比梁江涛还要大几岁,刚满三十岁,之前是副处级,年前李晏清刚给他解决了正处级秘书,正处实职,在中Y部委里算是很年轻的了,但跟梁江涛就没法比了。

    梁江涛详细问了宴清部长的情况,包括饮食起居,新秘书一一作答。

    别人打听领导如此私密的信息,那是失礼,甚至是不讲政治。

    但梁江涛不同,新秘书知道宴清部长跟他之间的关系,那可谓是情同父子,当然不用避讳这些。

    进入宴清部长办公室后,领导还在批阅文件。

    发改委主任一职,用日理万机形容也不为过。

    “祝贺您,之后更进一步。”梁江涛道。

    李晏清笑着摆了摆手,道:“江涛啊,还没定呢,可能是到那里,也可能是到南方经济大省干书记,大会召开前,一切都可能调整变化,我们服从安排就是。”

    梁江涛恍然,如果是南方经济大省的话,应该是最强的那几个。

    那也不错。

    省委书记地位崇高,最容易入ju。

    所以虽然级别上不是副guo,但实际地位和发展潜力不一定小。

    何况,人挪死,树挪活。

    仕途之路成长,最好的就是上上下下,闪转腾挪,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都经历一遍。

    李晏清能成长到这个地步,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梁江涛也是如此。

    见梁江涛来了,李晏清放下了公务,跟梁江涛聊起来。

    对于梁江涛,李晏清的感情早已升华。

    两人之间,绝对不是上级和下属的关系,也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有人说,他跟梁江涛,情同父子。

    李晏清觉得,就算是父子,好像也不能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他会觉得,梁江涛是他最完美的一件作品,承载了他的希望。

    仕途之路走到今天,成就就不消多说了,但也有很多遗憾,就要要靠梁江涛去弥补了

    梁江涛汇报着他在汉西的工作,有很多问题也都直接请教李晏清。

    李晏清都一一解答。

    以国家发改委主任的水平和视野,看问题自然有独到精深之处。

    梁江涛仔细体会着,学习着,感慨着,与自己领先十几年的视野结合起来对比印证,之前很多困惑都解开了,有强烈的通透之感。

    他重生后,之所以所向披靡,取得一个个亮眼的成就。

    固然有他自身素质、先知先觉的原因,但与李晏清等人的手把手指导也密不可分。

    所谓近朱者赤,天天跟在赵文龙、李晏清、林行俭这些人身边学东西,再加上几个爷爷耳提面命,就算是一块顽石,一根朽木,恐怕都已经成了可用之材了。

    通过聊天得知,国家已经正式批准组建华夏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推进国产大飞机的项目!

    建设交通强国,高铁是第一步,大飞机是第二步。

    只有能亲手制造大飞机,才能真正标志着实现工业化上的现代化。

    但是,这一步,是多么艰难的?

    我们可以造两弹一星,可以造载人宇宙飞船,但是却造不了大飞机。

    民航大飞机最重要的是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和飞机主体构架。

    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可以造飞机主体构架了,但前两者还必须依赖进口。

    想要实现国产化,还任重道远。

    当前,只能采购空客、波音,一架飞机十几亿、几十亿,被人白白拿走巨额的利润。

    高层对于建造国产大飞机是谋划在前的。

    早在几年前,全国科技大会就将大飞机项目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几个重大专项之一。

    经过高铁论证后,国家显然加速了对大飞机项目建设的推进,经GWY批准,成立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和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论证委员会。

    现在,又正式成立了华夏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迈出了建设大飞机项目实践上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飞机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式事件。

    当然,距离真正生产出国产大飞机,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可以说,高铁项目的建设,意义不止在于铁路领域,对于航空领域,也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和促进。

    华夏商飞是副部级央企,归国资委管理。

    这里需要说一下,国资委对于央企的管理,是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进行的,并不是所有业务都监管。

    各个领域都有专业性,国资委难以全面监管。

    比如三大航,业务上主要受民航局指导。

    国家电网、三桶油,业务上更多是接受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的指导。

    再比如中央金融单位,比如五大行,中信、光大等,是受中央汇金监管。

    而中央汇金背后是中投,中投是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成立的。

    换句话说,这些央企的业务指导权都分散在各个部委。

    这也是沿袭历史上的做法。

    最早,央企是各部委分别管理、交叉管理,呈现出管理权责不清、多头干预、政企不分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九龙治水”。

    比如当时的华夏重汽,一把手是中组部管理,二把手是原人事部管理,其他领导班子归原机械工业部管理,这是人事问题。

    至于业务问题,则更加混乱,基本建设是原国家计委管;技术改造是原国家经贸委管;原机械工业部是行业主管部门,什么都可以管,管资产的是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收入待遇则由原劳动部管。

    徒增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