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弹产生的几万度高温瞬间让五号行星燃烧起来,强大的破坏力让五号行星仿佛被巨大的犁翻耕过一样,一波一波的聚变弹投下去,直到把整个五号行星都彻底燃烧了一回。这还不算,舰队还发射了上百枚动力钻地聚变弹,这些聚变弹通过高速旋转直达五号行星内部,然后引爆,让内核大量的岩浆涌上地表。
科技的力量真是让人胆颤,仅仅一个处于恒星级初期的流浪文明几小时内就能让一颗行星彻底改变原来的外貌,胡宇之所以这样做,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号行星是开采矿产的重要行星,许多科技人员都将在行星的基地内生活,现在建造任务刻不容缓,不能再花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只能进行全面的高温清洗,以保证后期登陆人员的安全。在几万度的高温下,不可能有任何微生物或者细菌病毒存在。
第二个原因就是让五号行星内部的岩浆流到地表,五号行星存在有强烈磁场,所以这些岩浆金属含量非常高,经过简单的冶炼就可以投入建造使用,非常适合舰队初期物质匮乏的局面。
第三也是由于舰队缺乏大型机械,随舰携带的小型开采机械力量有限,用聚变弹进行深耕和高温去杂,也对后期的开采有很大帮助。
耕地完成,北极星号无法直接降临到任意一颗行星上面,胡宇马上派遣登陆舰进行人员实地考察,选取最合适的基地建造点和矿场开采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物资被输送到五号行星表面,
几座简易的冶炼塔从舰队运输到五号行星,并且优先被搭建起来,这几座冶炼塔将是一切的开始,舰队空间有限无法携带更大更多的设备,但是有了这几座冶炼塔,就能慢慢冶炼出钢铁,有了钢铁,才能制造更多更大的设备,重新建造更大的冶炼基地,而有了更大的冶炼基地,就会有更多更优质的钢铁产出,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号行星还需要忙碌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正轨,胡宇把相关人员和设备统统放下去以后,带领舰队去到了天仓五的二号行星和三号行星,这两颗行星位于天仓五的宜居带上,胡宇想去看看有没有改造的可能。
二号行星距离天仓五大约07个天文单位,三号行星距离天仓五12个天文单位,从距离上来说,二号行星有着更适宜的距离,因为天仓五的质量只有太阳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但是二号行星并没有大气层,三号行星却有着一个非常稀薄的大气层。可能二号行星原来也是有大气层的,只是日久天长,被天仓五的辐射风给剥离了。所以二号行星的温度在200度到零下180度左右,三号行星有了稀薄的大气层保护,温度始终保持在80度到零下50度之间,从这点上看,三号行星更加有利于作为人类短时间的居住基地。
而且三号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地下水,这一点是舰队最需要的,舰队对水的需求实在太大了,虽然尽可能的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但是依然无法阻止储存水量越来越少的局面,以至于到现在,民众想要美美的洗个热水澡都很难实现。
所以到达天仓五,寻找水资源将是和建造任务同等重要的事情,毕竟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水,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何发展,连洗个澡都不能保证,还谈什么战斗力,人类只有在一个舒适的条件下才能更加专心的工作,效率也才会更高。
除了这两颗行星,科考队还对一号行星和四号行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一号行星是一颗环境极其恶劣的行星,火山地震不断,仿佛是一颗刚刚形成不久的行星,这一点让科学家们非常困惑,按理说经过了几十亿年的演化,即使有火山地震,也不至于如此频繁和猛烈,一号行星就像一颗不会变老的行星,永远保持着年轻的状态。
四号行星则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这一点和太阳系倒是颇为相似,怪不得两个世纪前人们就对天仓五有着非常大的兴趣,一度认为天仓五可能演化出智慧生命,这颗气态行星几乎全部由氢和氦组成,有了氦,舰队的能量问题就不用再担心了。
几天后,大概的考察结果出来,整个天仓五不存在任何生物迹象,连最基本的蛋白质都没有,更严重的是没有找到任何水资源,这一点让大家既有些失望又颇感欣慰。失望的是没有生物,也就意味着人类要想在天仓五安家落户,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水的问题也急需得到解决,欣慰的是人类可以不受外星微生物的影响,可以安全的进行殖民行动。
负责基建的人员和设备也已经输送到三号行星,基地的建造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把舰内的居民楼拆掉然后运输到到三号行星重新搭建起来就可以,这是在舰队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这些居民楼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密封条件和防护能力完全可以在三号行星使用,舰内富余的居民楼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搭建几个基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先把一部分人放下去,剩下的慢慢来。
等到五号行星的第一批钢铁出炉,届时也会在三号行星建造冶炼塔,三号行星虽然金属含量少,但是不代表没有,已经探知的几个矿点的金属总量也达到了几十万亿吨,即使没有五号行星,三号行星的金属也是差不多够用的,只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开采和冶炼。
三号行星由于有着合适的温度,普通居民楼搭建的基地就能让人类居住,所以在未来大部分生产线都会在三号行星搭建,而环境恶劣的五号行星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矿场,三号行星需要搭建的工厂将会在十万个左右,用于生产各种各样的设备和零件。
十万个看似非常多,但是对于舰队而言这还是经过了几轮筛选后保留下来的缺一不可的工厂,或者说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有大有小,大的生产线可能需要几平方千米,小的则只需要几平方米就可以了。
十万个工厂需要的工作人员多少不一,有的需要人工较多,有的则只需要极其少量工作人员,甚至几个工作人员就能负责十几个工厂的运行,人员的问题在舰队起航的时候就开始培训了,现在正是用武之地,只不过还要等等,等待五号行星的钢铁出炉。
两个月后,焦急等待的人们终于等来了五号行星第一炉钢铁出炉的消息,这是三十万吨品质极好的钢材,为此五号行星还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庆祝会,以后的钢铁产量也将保持每天三十万吨左右。
有了钢材,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很快,一批大型的开采设备被简易工厂制造出来,而电路则是舰队存储的,这样快捷了不少。随着大型工程设备的投入,钢铁产量也不断提高,直到小型冶炼塔达到饱和,不过不要紧,日产千万吨超大型的冶炼炉早已经在建造当中,用不了多久,生产出来的钢铁就能运往三号行星,开展更多的建造任务了。
按照航行时拟定的方案,长度达到300米的新型战舰将要生产最少50万艘,而空间更大环境更优美的居住型飞船将会达到20公里长,这种居住型飞船也需要最少建造两百艘,随着人类的最少百万年寿命的基因改造,人口呈爆炸式增加是无可避免的,而进入到宇宙时代,没有个几百亿几千亿的人口,怎么能控制和利用足够多的星系,而且人口基数越大,科技人员也会越多,科技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无论是300米的战舰还是20公里长的居住舰,都无法在行星表面生产制造,第一是行星的引力会对如此大的飞船有很强的作用力,导致制造精度受影响,第二是战舰本身的质量也会大到一个恐怖的级别,导致无法正常起飞离开行星表面。
要建造这种大型飞船,就必须在太空零重力条件下或者在小行星开辟基地建造,胡宇命令搜索队飞遍了整个天仓五也没有发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没办法,胡宇只得命令超过80艘北极星号相互靠近,然后用钢铁连接起来,再在上面搭建各种设备,改造成一个个太空船坞,这样,十五个大小不同的太空船坞就在天仓五的五号行星轨道建造出来。
还剩下的几艘北极星号则被当成了运输舰,用于把五号行星冶炼出来的大批量钢铁运往三号行星,到达三号行星的轨道后,再用小型穿梭舰送到地面。
建造任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两年后,所有的基地都建造完毕,几十座百米高使用聚变能量的超大型冶炼塔伫立在五号行星表面,滚滚浓烟从塔顶喷出,散发到空中,由于五号行星没有大气层,这些微型颗粒组成的浓烟只扩散了到非常小的区域就会落回地面,钢铁的产量更是一跃达到日产千万吨。
有了钢铁的保证,几百个大型基地在三号行星拔地而起,这些基地里面是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无数的工作人员如同蚂蚁一样在里面忙碌着,他们无一不满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动力在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