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秦权风云 > 第79章 工匠学院

第79章 工匠学院

    赵天端坐于高高的龙椅上,俯视着殿下文武百官。海上贸易的成功无疑使整个朝廷上下信心倍增,国库充盈、民生改善,然而赵天心中清楚,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海外的财富,还必须在国内推行技术革新,巩固经济根基。

    他站起身,轻轻摆手,示意所有人稍安勿躁。

    “诸位爱卿,”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回荡在殿堂中,“我大秦如今国库充盈,海外航线已逐渐稳定。但仅凭外部的贸易资源并不足以长久稳固国家的基础,未来我们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技术。”

    这时,工部尚书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殿下言之有理。臣也深感,朝廷在推动科技发展上需要更大的力度。虽然如今国库充盈,但若不抓紧时间,势必会错失良机。”

    赵天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一旁一直默默不语的蒙恬:“蒙将军,你对工匠技术的革新有何看法?”

    蒙恬拱手,略作沉思后说道:“殿下,工匠之技乃国之根本,兵器、城池、船只、桥梁,皆需工匠之力才能成。若要进一步强国,臣认为,应当着手培养更多的技艺精湛的工匠,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工匠学院,培养新一代的匠师。”

    “不错。”赵天微微颔首,目光在众臣之间扫视,“我也正有此意。工匠的技艺是大秦的命脉,无论是兵器、农具,还是船只、工艺,皆是治国安邦之基。如今我们在海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要进一步巩固这一局面,就必须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技术革新。”

    “殿下英明!”工部尚书立刻附和道,“工匠学院的设立,确实是振兴国家技术的重要一步。臣以为,若朝廷能够在各大城池设立工匠学院,不仅能培养大量工匠,还能提高工艺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技术人才。”

    赵天沉思片刻,然后问道:“你认为,这些学院应如何设立?由谁来主持?”

    工部尚书略一思索,回答道:“臣以为,应选拔各地技艺精湛的匠师担任工匠学院的院长,由他们传授技艺,督促学徒学习。同时,学院需得到朝廷的资金支持,鼓励工匠创新,并定期举办工匠比赛,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听到这里,赵天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随后,他看向财政大臣,问道:“国库方面,是否能够支撑此项大计?”

    财政大臣立即回应道:“殿下,国库如今充盈,此项大计不难实施。只需调拨一部分资金,便足以在全国设立数座工匠学院。未来,这些工匠学院培养的匠人,将为我大秦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力量。”

    赵天的目光闪烁着决心,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国家的工艺水平,也是为了让大秦在技术革新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缓缓开口道:“好,立即着手筹备工匠学院的设立。我要让工匠之技遍布大秦的每一寸土地。”

    这时,蒙恬再次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建议:“殿下,臣以为,不仅应当设立工匠学院,还应当在学院中引入军事技术的革新,尤其是船只和武器的制造。这不仅能够提高海军的战斗力,还能为我们未来的扩展提供更强大的武器支撑。”

    赵天听后,沉吟片刻,眼中露出思索的神色:“确实,海军的扩展是我大秦未来的重要一环。工匠学院不仅要培养民用技术的匠人,也要培养军用工匠。这样,军民两用,方能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

    蒙恬继续说道:“殿下,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不少来自海外的先进技术,比如造船和冶炼的技术,若能加以运用和推广,定能大幅提高军队和民生的生产力。”

    赵天微微点头:“不错。我们要从海外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物资,还有技术。我要让这些技术在大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时,兵部尚书站了出来,恭敬地行礼:“殿下,若要推行工匠学院,还需确保边境和内地的安稳。近来虽然边境相对平静,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各地的安稳也是推动工匠学院的重要前提。”

    赵天看向兵部尚书,点头表示赞同:“不错,工匠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安定。因此,在设立学院的同时,军队也不能松懈。边境的防御、内地的安全,必须万无一失。”

    兵部尚书立即拱手领命:“臣定当加强军备,确保各地安定,保证工匠学院能够顺利设立。”

    “还有一个问题,”赵天的目光转向礼部尚书,“这些工匠学院的设立,也需要得到地方的支持。礼部需要与地方官府紧密合作,确保学院的设立不会遇到任何阻碍。”

    礼部尚书赶忙拱手:“殿下放心,臣定会亲自督促各地官员,确保他们全力支持工匠学院的设立。”

    “很好。”赵天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转身看向蒙恬:“蒙将军,你要亲自监督工匠学院的建设,确保它们尽快运作起来。我要看到,大秦的工匠之技在短期内有质的飞跃。”

    蒙恬一拱手,语气坚定:“殿下,臣定不负所托!”

    随后,赵天继续说道:“我还要你们设立工匠学院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技艺大赛,鼓励工匠们在技艺上创新突破。我要让大秦成为技艺的强国,不仅是强兵,也要强技!”

    “殿下,臣有一计。”此时,工部尚书突然上前一步,“我们不妨设立一项工匠之首的荣誉称号。每年评选出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赐予他们特殊的奖励和荣誉,激励更多人投身技艺革新之中。”

    赵天思索片刻,露出欣赏的神色:“此计甚好!设立工匠之首,给予他们极高的荣誉与赏赐。这不仅能激发工匠们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技艺的快速进步。”

    众臣纷纷点头称赞,工部尚书拱手应道:“臣愿全力配合,将此事办妥。”

    赵天环顾四周,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的声音充满力量:“大秦的未来,靠的不仅仅是战争和扩张,还要依靠智慧和创新。我要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大秦的工匠技艺能够与世界上任何国家媲美,甚至超越他们!”

    ---

    几个月后,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工匠学院的设立工作。在各大城池,新的工匠学院拔地而起,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徒蜂拥而至,怀揣着对技艺的热爱和梦想,进入这些学院学习。

    学院中,匠师们日夜不息地传授技艺,从最基本的工具制作,到复杂的造船技术,再到精密的武器铸造,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工匠们的双手如同魔术般,将冷冰冰的铁块、木材、丝线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器物。

    与此同时,技艺大赛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每个城池都在积极准备,选拔出最优秀的工匠参加比赛。工匠们在比赛中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技艺,他们通过各种创新的手法和巧妙的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秦的工匠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赵天的工匠学院计划也在他的严密监督下顺利进行,各地的匠人纷纷加入,

    技艺的创新成为大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朝堂之上,赵天站在高处,俯视着殿中的群臣,他知道,工匠学院的成功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大秦将在技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诸位爱卿,”他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自信,“今日的大秦,正在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时代。而这一切,离不开你们的支持,离不开这些辛勤劳作的工匠们。”

    “我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大秦,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胜利,更会在技艺的赛场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