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皇孙白手起家 > 第341章 考察民情

第341章 考察民情

    深夜,孙千羽从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地看着周围,大脑还在昏昏沉沉的。

    白天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孙千羽不禁捂住双脸。

    实在太疯狂了!

    简直难以用言语表达。

    揉了揉额头,孙千羽心情颇为复杂。

    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难道是孤身一人,时间久了,就

    看了眼一旁躺着的李昭,孙千羽忽然想到,如果她想杀李昭,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时机。

    只是

    不知为何,心中完全没有了杀意。

    一声轻叹后,孙千羽放弃了。

    不一会,困意袭来,孙千羽沉沉睡去。

    就在这时,李昭眼睛猛然张开,眼神异常的清明。

    清晨,两人相继醒来。

    孙千羽打算穿衣服起床,被李昭拽住。

    “天气炎热,何必多此一举。”

    五月的天,是有些热了,但也不能一件都不穿。

    孙千羽双颊泛起淡淡的红晕,如同春风吹过的桃花,羞涩而美丽。

    李昭按耐不住,压了上来。

    天雷再次勾动地火!

    李昭虽喜欢出宫,但很少在宫外过夜。

    上一次,还是去年底巡视金陵大营的时候。

    他和数万将士们通宵畅饮,当晚直接睡在了军帐中。

    可这一次,李昭却在这座院子里待了两天两夜,此等情况从未发生过。

    到第三天清晨的时候,赵青实在忍不住,派一侍女进屋,询问何时回宫?

    侍女红着脸回来,眼神中满是震惊,貌似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赵青问她话时,侍女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赵青明白了,不再询问。

    中午,李昭和孙千羽两人,衣衫齐整,从屋内走出。

    “回宫吧。”李昭淡淡道。

    “是!”赵青精神一振。

    再不回去,宫里就乱套了。

    李昭没走两步,脚步不稳,踉跄一下,差点摔倒在地。

    李昭愣了下。

    赵青连忙派人搀扶。

    李昭略有些恼火,“无需如此,朕不用人扶。”

    心中纳闷,不应该啊!

    像八段锦、五禽戏之类的,明明经常都有练习。

    李昭决定即日起,换种锻炼方式。

    跑步才是王道!

    他已经做好了奔跑的准备。

    皇帝回宫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后宫和紫薇阁。

    众人松了口气。

    皇帝消失了两天两夜,不免引人遐想。

    虽然赵青频频传回消息,说皇帝是在外面考察民情。

    但众人又不是傻子。

    到底什么样的民情,需要考察这么久?

    李昭察觉到外面一些风言风语,没有立刻册封孙千羽。

    过了几日,外面消停了些,正式册封她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贵妃。

    实际上,不管是齐国还是秦国,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统一南方。

    黔地(今贵州省大部)因地势复杂,蛮夷众多,并未被秦军实际控制。

    南中虽也有不少蛮族,但远远不能和黔地相比。

    黔地迄今没有统一的政权,很难对荆襄之地造成威胁。

    听说甚至有蛮人,成百上千年被困在深山里,从不与外界往来。

    李昭现在将重点放在了北方,仅在黔地周边驻扎兵马,暂未深入此地。

    除了黔地,另一个就是大理国(今云南省大部)。

    国主叫段志松,可惜王后不姓王。

    秦军因地形原因,同样没有进入大理。

    两国之间,表面上关系不错。

    国主段志松深知大理不是秦国的对手,在李昭攻破金陵后,很快派人来金陵上贡,尊秦国为上国,李昭也回赠了一些礼物。

    这日,大理国又派使者来到了金陵。

    几乎每半年都会派人来一次。

    使者叫“董迦”,是段志松的心腹。

    李昭设宴款待董迦,言辞温和。

    并郑重表示,只要大理国诚心侍奉大秦,两国之间永不会起兵戈。

    董迦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为了增强两国交流,也为了方便商贾往来;朕想修一条路,从蜀地直通大理国,你以为如何?”

    董迦觉得这是件好事,未加多想,直接代替国主段志松同意了此事。

    李昭眼神闪烁,甚是高兴。

    董迦回到驿馆后,对身边的随从说了此事。

    随从大吃一惊,劝道:“秦帝素有虎狼之心,今秦军不入大理,皆因路途艰险,交通不便;若此路建成,我大理等来的不是商贾,恐怕是秦军的精兵猛将。”

    董迦闻言,脸色骤变!

    “我已答应了秦帝,这该如何是好?”

    随从无奈一叹,除了出钱出粮,还能怎么办?

    次日,董迦进宫求见李昭。

    称修路一事,事关重大,必须先禀报国主段志松;为表歉意,愿将每年上贡给秦国的钱粮,提高五倍。

    李昭目光冰冷,不为所动。

    董迦无奈,又提高了十倍,李昭这才神色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