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沈天攻打汉中时,魏国朝野大部分人不看好李昭,认为他必败无疑。
随着汉中战事陷入胶着,齐军和昭武军短时间内皆无法击败对方。魏国一些大臣,察觉到了机会,立刻上书朝廷,建议再次出兵汉中。
但当时魏军已在河北和藩镇开战,且昭武军在柳城附近建有关隘,魏军短时间内难以突破。
李昆一番思考后,没有出兵汉中,反而继续向河北增兵。
虽没有动作,并不意味着李昆没有留意汉中战事。
见沈天迟迟无法消灭昭武军,李昆心中产生疑问,为何蜀地齐军如此安静。按理讲,从剑门出兵汉中,配合沈天率兵攻打李昭,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他想了好久,始终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得知,石艾绕过了剑门关,走悬崖峻岭,奇袭蜀地,牵制住了蜀地所有齐军。
李昆对此大为惊讶,欣赏李昭的胆识和魄力。
不久后,齐军大败,在汉中和蜀地两处,损失十几万大军,甚至连蜀地也落到了昭武军的手上。消息传到了长安,朝野震惊。
且在地理上,汉中和关中南部接壤。周围崛起了一个新的军事集团,对方是敌是友,暂时难以判断,很难让人不留意此事。
鉴于李昭大魏皇孙的身份,事件影响比想象的要大。
李昆还没表态,民间已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人认为,应把李齐立刻放出来,恢复他皇长子的待遇,以此来笼络李昭。这类人,多是之前雍王府的支持者。
也有人认为,李昭所图甚大,不可不防。发表此类言论的人,基本是东宫的支持者。
一些有识之士,曾单独和李昆聊过,言李昭雄才大略,又是皇室血脉。隐隐暗示李昆,若李昭继承皇位,对魏国基业来讲,不一定是坏事。
李昆始终保持沉默,不仅仅因为顾虑太子李佑;主要在于李昭一切行为,完全不受魏国控制。
朝廷一直不表态,长安舆论逐渐消停下来。
周铭出发十几日后,终于抵达了长安。吸取上次的教训,随从提前收起了兵器。自报身份后,李昆没有立刻见他,安排一众人暂时住在了驿馆。
大殿内,李昆问道: “你可知李昭让他来干什么?”
“蜀地传来消息,近来昭武军诸多将领,频频劝说皇孙称王,或许是因为这事。”赵公公猜测道。
“派人来长安,难道是想让朕封他为王?”李昆笑了笑,“何必如此麻烦,直接自封即可,反正也没人管得了他。”
“皇孙可能有其他想法。”赵公公低头道。
李昆当然清楚李昭是什么想法,一声轻叹,表情略有些苦涩,“他始终不死心,一定要得到这把椅子,朕该如何处置呢?”
赵公公默然不语,他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在李昆内心深处,对李昭并不反感,更多的是赏识。
李昭离开长安后,艰苦创业,打下蜀地,麾下坐拥十多万大军。李昆扪心自问,若换做是他,大概率做不到这些。甚至魏国所有皇子皇孙,都无法做到。
遗憾的是,李昆很难把皇位直接传给李昭。哪怕他做的再好,都无济于事。
李佑当了多年的太子,身边已有一股不小的势力;不少朝中重臣,皆把家族未来放在了李佑身上。若骤然废之,朝野将动荡不堪。
“你去安排吧,明天把他带来,先看看他要说什么。”
“老奴遵命。”
周铭来到长安已有多日,始终未获得魏帝接见,日子倒也不无聊。
每天都有各类人主动来拜访,大部分是雍王府曾经的支持者。周铭一一好言安抚,表示李昭从未忘记过他们,等日后回到长安,必会重用他们。
有人希望能去成都,继续留在李昭身边做事,被周铭婉拒。在他看来,若这些人真的对李昭忠心耿耿,当初昭武军攻取南郑时,就应该立刻前往汉中。而实际上,他们什么都没做。
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善意,近几日频频有人在驿馆外挑衅,嘴中污言秽语。周铭不加理睬,关上大门,随他们去。
让周铭意外的是,南宫家的家主南宫哲亲自来拜访。
南宫哲表示,其女对李昭甚是思念,整日以泪洗面,茶不思饭不想。希望周铭和皇帝见面时,能为其女南宫音求情,说服李昆允许她前往成都。
周铭一时有些为难,因为出发前,李昭压根没提过南宫音,他不知道李昭是什么心思,不敢擅自做主。
这一日,宫里传来消息,李昆同意见他。
周铭第二次进入皇宫,看着龙椅上依旧威严的皇帝。与上次不同,心情并不紧张。信心的来源,是他背后十几万的昭武军。
“在下周铭,见过陛下。”周铭拱手道。
李昆开门见山,“说吧,李昭想做什么?”
“大帅为我大魏攻下了蜀地,劳苦功高,若不封王,恐将士们不会服气。希望朝廷下旨,封大帅为王。”
“一字王还是两字王?”李昆面无表情道。
“自然是一字王。”周铭果断回道。
“想封什么王?”
周铭微微一笑,斩钉截铁道:“昭武军破城无数,只有封秦王,才配的上大帅的赫赫功绩。”
李昆面色微变,竟然是秦王!李昆这才发现,他还是低估了李昭的野心。
赵公公惊讶的看向周铭,没想到对方如此大胆。
“呵呵。他现在连掩饰,都懒得掩饰了。我魏国从未封过秦王,你可知为什么?”李昆冷冷道。
“在下知道。”
李昆正要说话,忽感喉咙不适,剧烈咳嗽了几声。周铭心中一动,瞳孔微缩,定定的看着龙椅上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