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梦会晚清:铁血复兴录 > 第17章 滇民

第17章 滇民

    云南虽然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历史上虽与内地语言不通,然也知大义。

    19世纪末,当中英双方着手勘定滇缅边界之时,由于双方在诸多关键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从而留下了充满争议、悬而未决的“未定界”。

    1934年,英军公然武装入侵占云南沧源地区。

    英国的野心愈发膨胀,妄图霸占中国西南边界的广袤领土,尤其对沧源阿佤山区那丰富的矿藏垂涎欲滴。1934年,英国竟公然派遣多达2000人的强大武装力量,悍然侵占了班洪和班佬地区。

    面对英国的侵略行径,班洪王胡玉山义愤填膺,他迅速召集了阿佤山10余个部落的头人,紧急集合了近千名英勇无畏的佤族民众,毅然决然地展开了抗英保厂的坚决斗争。他们的正义之举,得到了中国全国人民的大力声援。

    卡佤十七王还向全国人民发布公告

    自昔远祖,世受中国册封,固守边疆,迄今干数百年,世传弗替。不但载诸史

    册,并现尚有历朝颁给印信可资凭证。我卡瓦人民,虽属云南极边夷族,未受中国文化教育之熏陶,致语言文字殊类有异。但男勤耕耘、女重纺织,日作夜息,自力自食,则与汉大同而小异。第因崇山峻岭之险阻,蛮烟瘴雨之隔越,往来交通,闻者皆惧。致与我祖国鸾远隔阂,此之夷汉分畛之大概情形也。阿祖阿公之源源相传,守土有责,倘自我失之后世,相传之继,亦自我而不与之,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更何颜于后世耶!敝王等早夜思筹,废寝忘餐,剽牛同集,含泪面议,砍指自决,吾地虽地脊民弱,亦有数千方里之广,百数十万之众,据天然险,恃性之勇。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虽剩一枪一弹,

    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自今而后,本自决自卫之精神,置死后生之决

    誓,何惧强敌野心之侵畧。

    1934年5月,李占贤挺身而出,组织了将近2000人的“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千里迢迢赶赴前线支援。在他们的英勇奋战下,给狂妄的英军以沉重打击,让侵略者见识到了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

    滇人虽然地处偏僻,远离中央。但始终心怀祖国。

    1904年,滇越铁路正式通车,乍看之下,它仿佛是法国现代殖民主义伸出的一只冰冷触角。然而,奇妙的是,法兰西那浪漫且多彩的文化,竟也顺着这条钢铁脉络悄然传入了云南这方神秘的土地。

    在那个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动荡年代,蒸汽火车挟裹着滚滚浓烟,沿着轨道一路呼啸而来。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宛如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呐喊,将云南人原本宁静的世界观念冲击得支离破碎。法兰西的优雅风尚沿着铁路轻柔拂来,如同一股春风,无声却深刻地改变着云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其实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人便对云南这片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地心怀不轨。那时,法国占据了印度支那半岛,随后,一批批怀揣着不同目的的基督教传教士、充满好奇与探险精神的探险家,如潮水般纷纷涌入云南。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见闻,以及那些或激昂或深沉的刊物,如同点点星火,最终直接促成了滇越铁路的诞生,为云南的命运埋下了变革的伏笔。

    据相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滇越铁路通车后的十三年岁月里,昆明城中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新开设的酒店、洋行、公司如同繁星般涌现,数量多达三四十家。与此同时,先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达五十五家之众。

    漫步于昆明的街面,来自欧洲的各式洋货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变化共同推动着昆明迅速蜕变为一座商贾纷至沓来、热闹非凡的国际化商贸都市。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中国,除了上海这个租界林立、极度繁华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之外,云南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最为富有的省份之一。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熊熊燃起,云南以其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为国家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倾尽全力捐出七百多辆坦克,三百多架飞机,这些装备成为了前线抗击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在那漫长且艰苦的抗战十四年历程中,全中国百分之七十的药品源自云南,近乎一半的粮食也是由云南源源不断地供应。云南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云南的老幼妇孺、少数民族同胞们,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凭借着双手挖出了滇缅公路。这条公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了中国通往世界的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坚持。

    在这漫长而残酷的十四年里,云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损失人口多达百余万。在抵御外敌的战场上,云南牺牲了两位上将、两位中将,四十二万滇军浴血疆场。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从未出现过一支伪军,无一人叛国和投降,以铮铮铁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战篇章。

    在清末民国的风云变幻中,云南展现出了相对出色的发展态势,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石。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与缅甸、越南和老挝接壤,边境线漫长。这一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兴起,云南凭借其边境口岸,如蒙自、思茅等地,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商业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其次,交通条件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是云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条铁路不仅加强了云南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还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货物运输更加便捷高效,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得以加速推进,为云南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再者,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云南发展的有力支撑。云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铜、铅锌等。在当时的工业发展背景下,这些矿产的开采和加工成为重要的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了相关工业的兴起和壮大。

    此外,云南在清末民国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为发展提供了保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秩序,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工商实业的发展,为民间经济活动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同时,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也在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和商业传统。这些传统技艺和商业智慧在清末民国时期得到传承和发扬,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如民族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的生产和贸易。

    最后,教育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开始重视新式教育的推广,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云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云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