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个世界。
某个在铁窗中踩过缝纫机的宁姓编剧曾在一次公开场合发表过一段令人深思的言论:
“当我夸一个国产电影好,你可以不用信,因为十有八九是人情。”
“当我夸一部电影牛,你可以信一半,因为它可能仅仅是不难看。”
他这句话,指向性很强。
直指影评界中“交口称赞”的普遍现象。
历来知名博主和影评人的言论往往被视作观影的“风向标”。
然而,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看似权威的影评,很多时候不过是人情世故的产物。
即使一部电影被夸得天花乱坠,也未必就值得一看。
很多时候,这些赞美之词只是为了让电影看起来不那么糟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优秀。
而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该编剧关于“劝你掏钱买票进场”的言论:
“当我劝你掏钱买票进场时,你可以试着相信,因为‘不直接骗票房’是我最后的底线……”
这句话不仅透露出对方对影评界现状的无奈,更表达了他对观众最基本的尊重。
在他看来,即使影评界充满了虚伪和欺骗,他仍然坚守着不直接骗票房的底线。
当时他的这一番言论,很快在网络上引起了讨论。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些话虽然刺耳,但却道出了影评界的真相。
很现实,也很客观!
真相了!
一些知名博主所发的影评,未必就等同于真实的观影感受。
而背后的原因,往往与“红包”和“人情”有关。
要学会自己去“避雷”。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片人透露,各大影片在上映前都会邀请业界知名的影评人看片。
为了获得好评,片方甚至会直接给影评人发放“红包”,金额一般在500~1000元之间。
这位制片人还表示:“红包的多与少,主要取决于片方的宣传费用。如果费用紧张,就只能少给点或者不给。”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拿了红包的影评人之间。
即使是没有拿红包的影评人,在圈里混也往往需要照顾“人情”。
因为他们也不想把自己的路子走窄了。
想要恰这碗饭,花花轿子人人抬,人情世故大于天。
因此,他们的影评往往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保持客观公正。
另外,有一位名叫“麻绳说”的资深影评人也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言论。
他表示,目前电影公司采取的手段一般都是有方向性地约稿,然后再到网络推广。
有时碍于情面,他也会写点“命题作文”,但如果电影太差,他就会婉拒。
“我不评论已经算是对朋友的交待了。”
麻绳说认为,只有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保证影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目前这种现状下,国内没有真正的影评人。
因为在“人情”、“面子”、“金钱”等因素的趋势下,做不到真正的客观。
在这个世界,这种情况同样存在。
其实,各大影视公司也有自己说不出的难处。
“不给钱怕他们写得太负面,给了又觉得很心疼。”
而不同影响力的影评人,其价码也是不同的。
“比较有名的影评人,一篇影评的稿酬可能达到2000到4000元;而一个普通影评人的稿酬可能只有200到400元。”某影评人自我爆料道。
像方孟学,他的网络影响力很大,一般片方给他的红包都是最高档。
这次参加《刀剑录》的首映礼,他收到的红包是4000元。
《刀剑录》片方确实“富”得流油!
3亿元都投了,难道还缺这点钱不成?
高投入,高回报。
片方也不傻,不来点“狠的”,怎么冲击9亿票房以上?
事实上,在这一行做久了,方孟学和各大影视公司关系都挺密切的。
而影视公司和影评人搞人际关系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像方孟学也不是次次都有收到钱。
“不一定要塞钱,大家就是交朋友,平时吃个饭,聊个天。”
但他承认,如果是片方邀请的观影,或者网络观影团之类的。
他基本上会写一点该影片的优点,而回避一些不足,由此来引导观众。
其实,这个行业也有一些“骚操作”。
有一些发行公司,可能还会找几个人写好,找几个人写坏,这样让人看着更真实。
就像你在网上买东西一样,清一色的好评你敢买吗?
而那种平均十条评价里出现一两条差评是不是更显得真实?
人性这一块,被拿捏的死死的!
当然,方孟学也有自己的底线。
你可以说他“恰钱”,这点他不否认,毕竟他也要养家糊口。
写文章还有稿费呢,他写个影评,咋滴,收点钱过分吗?
但是,并不是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受雇去攻击某部上映的影片,受雇给某部“烂片”说好话,这种事他是从来不接。
“吃这碗饭,就算难吃也不能砸了自己的饭碗不是?如果把一部烂片写得很好,那下次还有谁会相信你写的东西呢?口碑还是挺重要的。”
只有在遇到一些有好有坏、模棱两可的影片时。
方孟学才会权衡自己和哪家影视公司关系比较好,就为之说点好话,赚点吆喝。
几乎所有的知名的影评人都是这么干的。
“看过再说”是他们共同的底线。
“首先要看过片子,不可能看都不看,或者看一点片花就胡诌一通。如果片子质量很烂,实在夸不出来,那即使有钱我也不会去赚。”这是方孟学的态度。
一回到家的方孟学就进了书房。
他在想着如何动笔写《刀剑录》的影评。
如果你问他:“《刀剑录》好看吗?”
那他的回答大概是:“还可以……吧!”
谈不上说“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说它是烂片,那绝对不是。
但要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他觉得超级好看,甚至还想再看一遍,那貌似也没有。
怎么说呢,典型的陈式风格电影。
几大主演的表现,中规中矩。
特效很酷炫,打斗还不错。
除此之外没了。
唯一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孙云浩的那句“得加钱”。
另外就是孙云浩在片中的表现,虽然剧情不多,但绝对是一大亮点。
影片结局方孟学同样不是很喜欢。
没有他期待的正反派厮杀的打斗大戏,反而有种烂尾的感觉。
还有就是,主题曲《刀剑如梦》很契合这部影片。
都说“自古烂片出神曲”,虽然《刀剑录》并不是烂片。
但方孟学个人还是觉得,这首歌用在《刀剑录》上面,有点掉价了。
影片配不上这首歌啊!
用这首歌给《刀剑录》做主题曲,完全是给影片增光添彩。
陈光影捡了个大漏!
方孟学越想越多,明明《刀剑录》的主角不是孙云浩,孙云浩却成了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
这着实有点离谱。
“含浩量”极速超标中……
翌日,多家娱乐媒体发布了电影《刀剑录》在京首映的消息。
话题【刀剑录在京首映】直接空降围脖热搜。
一时之间。
传统媒体、娱乐号、影评人乃至观看首映礼的观众,都纷纷发表了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一位资深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刀剑录》的首映令人惊艳,其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制作水准,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武侠电影的新希望。尤其是新人演员孙云浩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娱乐号则以更加活泼的方式吸引着网友的关注。
“哇塞!《刀剑录》首映礼太震撼啦!孙云浩这个顶流新人在影片中的表现简直绝了,大家一定要去看呀!”
娱乐号的夸张言辞虽然有些博眼球的嫌疑,但也确实引起了网友们的好奇心。
一位著名影评人则在自己的博文中写道:“《刀剑录》是一部诚意之作,导演陈光影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的武侠世界。而孙云浩作为新人,在影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的演技不孬,我认为足以吊打市面上所谓的流量明星,甚至一些专业演员都比不上他。”
观看首映礼的观众们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感受。
“《刀剑录》真的太好看了!孙云浩的表演太精彩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没想到孙云浩这个新人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他把角色演绎得非常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亲们,后天一定要记得影院走起,相信我多年观影的眼光,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记得给孙云浩打all哦,他真的是太棒了!”
虽然大家的切入点不同,但口径都很统一,都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奇怪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孙云浩。
不仅仅是因为孙云浩是当下的顶流,博文带上他,能增加些流量热度。
更是因为孙云浩作为新人,在影片的表现确实很惊艳。
然而,出于对影片的保密,他们都没有透露太详细的细节。
这也让观众们对孙云浩的表现更加好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影评人、媒体人、观众吹捧即将上映的影片,观众们早已见怪不怪了,自然不会将他们的观点当作标准。
影片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看了或者说正式上映了,综合网上的评价来看,才能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所以《刀剑录》到底如何,这个暂且不论。
但孙云浩的演技问题,再次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
“好家伙,孙云浩团队是买了多少通稿,一个配角而已,用得着这么营销吗?”
网友们议论纷纷。
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说:“我看就是孙云浩的团队在炒作,不然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夸他?这也太假了吧!”
这个帖子很快引起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表示怀疑。
“说不定是电影片方为了票房故意炒作呢,现在的娱乐圈,什么都有可能是假的。”
“孙云浩本来就是流量明星,他的演技能好到哪里去?肯定是花钱买的好评。”
“好好的正片内容不宣传,主创的演技不宣传,反倒把一个配角拉出来宣传,《刀剑录》这是拍的多烂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变相营销了?”
“我相信孙云浩是音乐界的天才,但我不信他还能是演艺圈的天才。真要是一个人新人都能吊打演员,那所谓的演员们真是活到狗身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