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唐中宗李显复辟后,由于其在流放期间与妻子韦皇后共同经历了艰难困苦,因此对韦皇后极为信任和纵容。韦皇后利用这种信任,逐渐将朝政大权收归己手,并且扶持自己的家族成员进入朝廷核心。与此同时,武三思在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帮助下,逐步攀升至宰相之位,形成了以韦皇后为核心的武、韦专政集团。
这个集团在朝堂内外逐渐扩大其影响力,开始对参与神龙革命的功臣如张柬之、敬晖等人进行打压和排挤。这些举措不仅削弱了反对势力的力量,还进一步激化了皇族内部的矛盾。特别是对于非韦后所生的皇太子李重俊而言,这种排挤变得尤为明显。安乐公主,作为韦皇后的小女儿,也是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的妻子,她常常公开侮辱李重俊,并且多次怂恿其父中宗废黜李重俊的太子之位,转而立自己为皇太女。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李重俊感到自己的地位日益不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他决定采取极端措施。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纠集了一批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包括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矫诏调动了左右羽林军和骑兵,发动了针对武三思及其党羽的政变。政变初期,李重俊的军队成功袭击了武三思的府邸,并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儿子武崇训。
然而,这次政变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当李重俊率军逼近皇宫时,遭遇了激烈的抵抗。唐中宗李显利用自己的权威,成功地分化了叛军,导致了李重俊一方的瓦解。最终,李重俊在玄武门遭遇倒戈,其主要支持者被杀,他本人也被迫逃出长安。在逃亡途中,李重俊被自己的部下杀害,首级被献给了朝廷。
虽然武三思在这场政变中丧命,但韦后的势力并未因此减弱,反而更加巩固。她继续打压反对势力,培植亲信,使得朝政更加混乱。同时,国家面临自然灾害,如水旱之灾,民众生活困苦,朝野内外对韦后及其集团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二、韦后临朝
唐隆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突然去世,关于其死因的传言四起,有人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下毒所致。中宗去世后,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局势十分紧张。韦后在此时展现出了强烈的权力欲望,她扶持年幼的李重茂即位,是为少帝,改元唐隆。韦后随即开始了她的摄政之路,意图仿效武则天的做法,临朝听政。
为了确保自己对朝政的绝对控制,韦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她任命韦家子弟掌控南北禁卫军,即南衙和北衙,这两个机构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是皇权的重要支柱。通过这样的安排,韦后不仅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还试图消除任何可能威胁到她统治的隐患。
宰相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等人,都是韦后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积极鼓动韦后效仿武则天称帝的做法,希望韦后能够正式登上皇位,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宗楚客等人还试图通过编造符谶来证明韦后取代李唐王朝的合理性,以此来巩固韦后的地位。
宗楚客还密谋要除掉少帝李重茂,以便扫清韦后称帝道路上的障碍。但他同时也意识到,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和太平公主可能会成为阻止韦后称帝的关键人物。因此,宗楚客与韦温和安乐公主密谋,计划除去李旦和太平公主。
三、隆基策划
唐隆元年(710年),在唐中宗李显去世后,韦后扶持年幼的李重茂即位,并准备进一步控制朝政,甚至有称帝之意。在这种情况下,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决定采取行动,以恢复大唐的正常秩序。
李隆基在此之前已被免去潞州别驾的职务,但他并未因此沉寂,而是暗中在京师招募了一群智勇兼备的人才,为匡复大唐社稷做准备。他特别关注的是万骑军中的勇士,这些人员原本是由唐太宗选拔出来,穿着绘有虎皮花纹的衣服,配备绘有豹皮花纹的马鞍,随侍在皇帝身边,后经武则天时期扩充为千骑,到李显时期改名为万骑军。
兵部侍郎崔日用平时依附韦后及武氏集团,与宗楚客也有密切联系。当他得知宗楚客等人密谋推翻李重茂,企图进一步篡夺皇权时,担心自己会因此受到牵连,便通过宝昌寺僧人普润秘密向李隆基通风报信,并劝说李隆基尽早采取行动。
得到这一消息后,李隆基立即与太平公主及其子薛崇简、西京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商议,计划先行发难,铲除韦后及其集团。韦后的侄子韦播和高嵩在管理万骑军时,因多次鞭打士兵,引起了军中的普遍不满。果毅葛福顺和陈玄礼向李隆基反映了这一情况,李隆基暗示他们应该行动起来,二人听后表示愿意为恢复大唐江山尽忠效力。万骑果毅李仙凫也参与了具体的策划。
在准备行动的过程中,有人建议李隆基应该告知其父相王李旦,但李隆基认为,如果成功,功劳自然归属于相王;如果失败,则自己愿意为宗庙牺牲,不应因此连累父亲。更重要的是,如果告知相王,一旦相王反对,可能会破坏整个计划。因此,李隆基决定独自承担风险,没有将计划告知其父。
四、禁军倒戈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申时(7月21日),李隆基身穿便装,与刘幽求等人悄悄进入禁苑,并前往钟绍京的住所集结。钟绍京在关键时刻出现了动摇,想要拒绝李隆基等人进入。但其妻子许氏劝说他,指出既然已经参与了谋划,就不能中途退缩,否则也无法逃脱责任。钟绍京听后,迅速改变了主意,迎接李隆基等人。
夜幕降临时,葛福顺和李仙凫来到了李隆基处,询问起事的具体信号。到了二更时分,天空出现了流星雨,刘幽求认为这是天意,时机已到,不可错过。葛福顺随即行动,带领士兵闯入羽林军营地,将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并向士兵们宣布韦后毒害先帝,危害社稷,号召大家铲除韦后及其党羽,拥立相王李旦为帝。
羽林军将士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葛福顺将韦璿等人的首级呈交给李隆基确认后,李隆基与刘幽求等人一起离开了禁苑南门。钟绍京则率领两百多名工匠,手持斧锯跟随在后。
李隆基派葛福顺率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率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后,发出鼓噪声。葛福顺和李仙凫各自攻破了宫门,进入宫中。李隆基则率兵守在玄武门外,等待宫内的信号。
三更时分,宫内传来鼓噪声,李隆基随即率领总监及羽林兵进入宫中。此时,正在太极殿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听到鼓噪声后,纷纷加入李隆基的行列,响应起义。
韦后在混乱中逃入飞骑营,但一名飞骑兵将其斩首,并将首级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在化妆时被士兵发现并当场斩杀。此外,武延秀在肃章门外被斩首,内将军贺娄氏也在太极殿西侧被杀。
五、结果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夜,李隆基率领军队进入宫中时,上官婉儿手执灯笼率领宫人迎接,并展示了一份她起草的李显遗诏草稿,试图表明自己并不是韦后集团的一部分。刘幽求见状,为上官婉儿求情,但李隆基并未答应,下令将上官婉儿斩首。这表明李隆基决心彻底清除与韦后有关的所有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李重茂仍然住在太极殿内。刘幽求提议立即拥立相王李旦为帝,但李隆基及时制止了这一建议,下令将士们继续抓捕宫中及守卫宫门的韦氏族人和其他韦后信任的人物,并予以处决。随着天色渐亮,宫内外的局势得到了控制。
六月二十一日(710年7月22日),李隆基出宫拜见其父李旦,为未事先告知起事之事而向李旦请罪。李旦感动地拥抱了李隆基,并称赞他是大唐宗庙社稷的保护者。随后,李隆基率军迎接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
为了确保局势稳定,李隆基下令关闭京城各门和所有宫门,并派遣万骑兵分头搜捕韦家的亲属和党羽。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韦温被斩首于东市之北。中书令宗楚客在身穿丧服试图逃跑时被守门士兵认出并斩首,他的弟弟宗晋卿也一同被杀。
李旦随后陪同少帝李重茂来到安福门安抚百姓。赵履温曾因讨好安乐公主而耗尽国家资财,为公主建造宅第和园林,甚至亲自充当牛车的拉手。安乐公主被杀后,赵履温急忙跑到安福楼下欢呼,但很快就被李旦下令斩首。愤怒的百姓因赵履温曾多次增派劳役而对其恨之入骨,纷纷割下他的肉,很快只剩下一具骷髅。
秘书监汴王李邕的妻子是韦后的妹妹崇国夫人,御史大夫窦从一的妻子也是韦后的亲属。为了表明立场,李邕和窦从一分别砍下各自妻子的首级,献给了相王李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在听到李隆基起事的消息后,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走出家门,结果被乱兵所杀,享年八十岁。
李隆基继续清除韦后集团的余孽,下令将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人枭首示众,并将韦后的尸体暴尸街头。崔日用则带兵前往京城南边的杜曲,对韦氏家族的其他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即使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许多无辜的杜氏家族成员也在此次屠杀中遇难。
后续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无法处理此局面,于景云三年(712年),禅让帝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