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3章 隋灭陈之战

第3章 隋灭陈之战

    一、背景

    在公元6世纪末,中国正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主要由北周、突厥以及南方的陈朝三分天下。其中北周位于中原北部,而陈朝则占据着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这一时期,北周的实际控制者是杨坚,他原本是北周的丞相,在北周宣帝去世之后逐渐掌握了实权,并最终在公元581年接受了北周静帝的禅让,建立了新的朝代——隋朝。

    隋朝建立之初,其疆域大致涵盖了长江以北直至汉代长城之间的区域,东临大海,西至四川。杨坚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强化中央集权,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隋朝的力量迅速增强。与此同时,南方的陈朝则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其统治者陈后主陈叔宝沉迷于享乐之中,忽视国家大事,导致了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的局面。

    在北方,突厥作为强大的游牧民族,控制着从长城以北直至贝加尔湖一带的广阔领土,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由于隋朝拒绝继续与其和亲,突厥便频繁南侵,给隋朝带来了严重的边境安全威胁。然而,突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可汗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为隋朝解决北方威胁提供了机会。

    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杨坚调整了战略,决定首先解决北方的突厥问题,再图谋南方的陈朝。公元5年,隋朝军队分多路出击,对突厥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在这场战争中,隋朝不仅依靠自身的军事实力,还巧妙地运用了离间计策,导致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东突厥与西突厥两个相互对立的势力,大大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最终,在584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不得不向隋朝求和,从而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二、隋朝备战

    隋文帝杨坚在确立隋朝的统治地位之后,便开始积极筹备对陈朝的军事行动。为了确保这次战役的成功,杨坚和他的顾问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军事能力。

    首先,隋文帝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以确保农民能够得到足够的土地来耕作,同时也保证国家能够获得稳定的税收来源。在政府机构方面,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改革府兵制度,使得府兵制度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保证南征时的后方稳定,隋文帝还加强了北部边防建设。在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朝派遣清河公杨素担任倌州总管,管理长江上游地区。同时,隋朝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缮长城,并在朔方以东的重要关隘筑建了数十座城堡,以抵御可能的外敌入侵。

    在对陈朝的准备工作中,隋文帝听取了多位将领的意见。尚书左仆射高颎建议利用陈朝的农业季节进行假进攻,以此消耗其资源并造成其军队的疲惫。虢州刺史崔仲方则提出了在武昌以东布置精兵,并在多个地点制造战船的策略。杨素、贺若弼等人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这些都被隋文帝采纳。

    为了增强水师的力量,隋朝在襄州道和巴东郡建造了大型战舰,并通过散布造船废料的方式,试图威慑陈朝。同时,隋军采取了一系列的伪装和迷惑行动,例如卖旧马买新船,隐藏真正的军事准备情况,以降低陈军的警惕性。

    到了公元588年,隋文帝正式下达了讨伐陈朝的诏书,并且将指责陈后主罪行的文书广泛散发,试图在心理上瓦解陈朝的抵抗意志。随后,隋朝组建了一支由晋王杨广领导的强大军队,总兵力超过五十万,分为八个方向进行部署。

    在中上游,秦王杨俊带领水陆军由襄阳出发,驻扎于汉口,以阻止陈朝中部的军队支援建康。杨素率领水军从永安向东进发,与荆州刺史刘仁恩 汇 合,然后到达汉口与杨俊的军队会合。他们的任务是驱逐长江中游的陈军,以便在汉口将其包围歼灭。

    而在下游,杨广亲自率领主力部队,由韩擒虎和贺若弼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攻建康。另外,王世积和燕荣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攻江西和三吴地区,以分散陈军的防御力量。

    在这些军事部署之外,隋朝还采取了保密措施,扣留了陈朝的使者,中断了双方的联系。此外,还派出了大量的间谍进入陈朝境内,执行破坏和干扰任务,以进一步削弱陈朝的抵抗能力。

    三、隋军南征

    在公元588年末,隋朝对陈朝的统一战争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陈后主陈叔宝的无能和荒淫奢侈导致了陈朝内部的腐败和军心涣散,加之他对长江天堑的盲目自信,使得陈朝在面对隋朝大军压境之时,显得毫无准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军开始了对陈朝的全面攻势。公元588年十二月,隋军的秦王杨俊率领水陆军十万余人从襄阳出发,抵达汉口,与陈军形成对峙。陈朝则任命周罗喉为散骑常侍,都督巴峡及沿江地区的军事防御,与郢州刺史荀法尚一起,指挥数万兵马据守江夏,试图抵挡隋军的攻势。

    与此同时,隋朝的另一路大军也在行动。隋军行军总管周法尚率领三万水军抵达樊口,并击败了当地的陈军。而在长江上游,杨素率领的水军从巴东出发,沿三峡东进,与荆州刺史刘仁恩所部从江陵西上的军队相互配合,一举攻占了狼尾滩,击败了陈朝守将戚昕。

    陈军在西陵峡口设置了严密的防线,南康内史吕忠肃坚守歧亭,并用铁索封锁江面,试图阻止隋军的前进。这场战斗异常激烈,隋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最终杨素与刘仁恩指挥下的水陆联军还是突破了防线,于次年正月占领了西陵峡口。

    随着长江上游防线的崩溃,陈朝的荆州刺史陈慧纪意识到局势危急,率领三万军队和上千艘战船,试图沿江东下去增援建康。然而,他的行动被杨俊的军队阻截于汉口以西,未能实现救援的目的。

    杨素则继续率军沿江东下,与杨俊的部队在汉口会师,加强了对建康的攻势。另一方面,刘仁恩的部队则向南推进至湘州,俘虏了陈朝的岳阳王陈叔慎,进一步巩固了隋军在长江中游的控制权。

    四、飞渡长江

    当隋军逐步占领长江上游的消息传至建康时,陈朝内部的混乱与不作为暴露无遗。朝廷中的施文庆和沈客卿扣押了这些紧急情报,使得建康城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防备。即使在隋军逼近长江北岸的关键时刻,他们依然以即将来临的元会(春节)为由,拒绝加强京口(今江苏镇江)、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等地的防御工事。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正当陈朝上下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时,隋军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分多路开始渡过长江。贺若弼的部队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南部渡江,韩擒虎的部队则从庐江(今安徽合肥)出发,选择夜间从横江口(今安徽和县东南)渡江,迅速攻占了采石,为后续的攻势打开了通道。与此同时,晋王杨广率领的部队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出发,进驻桃叶山(今六合东南),形成对建康的直接威胁。

    直到正月初四,陈后主陈叔宝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下诏亲自率领军队抵抗隋军。他任命萧摩诃、樊毅和鲁广达为都督,并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水军坚守白下(今南京城北金川门外),以抵御来自六合方向的隋军。散骑常侍皋文奏也被委派镇守南豫州(治姑熟,今安徽当涂)。

    隋军突破长江防线后,迅速推进。正月初六,贺若弼的部队占领了京口(今江苏镇江),俘获了南徐州刺史黄恪,并释放了所俘的六千多人,显示了隋军的宽厚态度,旨在减少抵抗情绪。贺若弼留下部分兵力在曲阿(今江苏丹阳)防止三吴地区的陈军增援,自己则率主力部队继续向建康挺进。韩擒虎的部队则在正月初七攻占了姑熟(今安徽当涂),并沿江直下,迫使皋文奏撤退至建康。

    随着战局的发展,隋军的攻势愈发猛烈。正月初七,贺若弼的部队进至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以南的白土岗,韩擒虎与从南陵(今安徽铜陵附近)渡江的杜彦军在新林(今南京西南)会合。宇文述的部队在白下击败陈军后,占据了石头城(今南京城西清凉山),形成了对建康的合围之势。

    与此同时,隋军其他各路也取得了进展。王世积的部队成功从蕲春攻占蕲口(今蕲春西南),大败陈将纪填,逼近江西鄱阳湖。燕荣率领的水师也从山东沿海南下,占领了三吴地区,进一步切断了陈朝的后援路线。

    五、攻破建康

    建康作为南朝的政治中心,以其坚固的城防和复杂的地形著称,历来被视为易守难攻之地。然而,在隋军的强大攻势面前,陈朝的防御体系显得脆弱不堪。尽管建康附近仍有十万陈军,但由于陈后主陈叔宝的战略失误和指挥不当,使得这些军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隋军逼近建康时,陈后主并未采纳部将们的建议,利用隋军尚未完全包围建康之际,主动出击分割敌军。相反,他放弃了钟山、石头等重要防御要地,仅将主力集中在建康城内外,等待隋军的全面包围。

    贺若弼率军抵达京口后,陈朝的骠骑将军萧摩诃曾请求出击,但陈后主未予批准。更令人惊讶的是,萧摩诃后来得知陈后主竟与自己的妻子有染,因此丧失斗志,不再积极应战。此时,仅有鲁广达和田瑞两位将领奋力作战。

    到了公元589年1月20日,陈后主在战事拖延不决的压力下,决定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岗之战。他匆忙派遣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和萧摩诃率军迎战,陈军在白土岗南北布下了长达二十里的长蛇阵,但由于阵线过长,各部之间难以协调,首尾不能相顾。

    战斗一开始,陈军并未取得优势,反而在贺若弼的集中打击下,孔范所部率先崩溃。随着孔范军的溃败,陈军全线陷入混乱,贺若弼趁机从北掖门攻入了建康的台城(即皇宫所在的城市中心)。与此同时,韩擒虎的部队占领了秦淮河南岸的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陈将任忠见大势已去,向韩擒虎请降,并打开北岸的朱雀门迎接隋军入城。

    六、降伏岭南

    在建康被隋军攻陷之后,陈朝虽然失去了首都,但在长江中游、三吴地区以及岭南等地仍有残存的势力。为了彻底完成统一,隋朝需要逐一收服这些地区。

    公元589年1月22日,晋王杨广率军进入建康,并命令被俘的陈后主陈叔宝下令招降各地的陈军。随着陈后主的命令传达,坚守江夏的周罗喉、陈慧纪以及其他长江中游城市的守将相继投降。然而,在三吴地区,吴州(今江苏吴县)和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两座城市仍然坚持抵抗,不愿投降。

    岭南地区的情况更为复杂。早在南朝梁朝时期,岭南就已经不在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而是由一位被称为“圣母”的女首领冼夫人所控制。她曾率兵击败了梁朝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并与当时的都督陈霸先合作,后者后来建立了陈朝。在陈朝期间,冼夫人多次平定了地方的叛乱,为岭南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尽快收复岭南,杨广决定采用和平手段,命令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劝说她归顺隋朝。为了证明陈朝确实已被隋朝取代,杨广还特意将冼夫人曾经献给陈朝皇帝的扶南犀杖以及陈后主的兵符一并送给了她。冼夫人收到信件和信物后,确认了陈朝的灭亡,随即派遣她的孙子冯魂前往迎接隋朝使者韦洸进入岭南地区。

    随着冯魂的行动,岭南各地的守军闻讯纷纷归附隋朝,岭南最终被纳入了隋朝的版图之内。这一过程表明了隋朝在处理地方势力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既有武力征服也有和平招降,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至此,隋文帝杨坚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大一统时代。

    七、影响

    隋灭陈的作战,仅经2月之余,便将立国30多年的南陈一举灭亡,接收陈朝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与四百县,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财富。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24]

    此外,隋朝把陈后主和文武官员、衣冠世族、百工杂技以及乘服、图藉与法物等,运送到隋朝首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运送的行列,前后达五百里。自晋室南渡后在江南保存两百多年的中国正统文物,至此重返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