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三国时期的后期,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走向终结。随着各方力量的变化,三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覆灭和魏国的内部权力更替。
蜀汉自诸葛亮逝世后,虽然在蒋琬和费祎的辅佐下一度保持了内部的稳定,但随着姜维频繁地向魏发动战争,蜀汉的国力日渐消耗。尤其是宦官黄皓在朝中弄权,使得朝政日益腐败,民生凋敝。262年的侯和之战中,姜维的军队遭受重大损失,黄皓与诸葛瞻企图罢免姜维,这一系列事件表明蜀汉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姜维意识到黄皓的危害,请求后主刘禅除掉黄皓,但未获批准,只能选择退避沓中屯田,远离政治中心。
与此同时,吴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孙权去世后,吴国内部纷争不断,多次对魏用兵均告失败,国力逐渐衰退。这些失败不仅削弱了吴国的军事实力,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相比之下,魏国在经历了曹叡去世后的短暂动荡后,由司马懿掌握了大权,并在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领导下,逐步巩固了权力。司马氏通过消除曹氏残余势力,加强了对士族阶层的拉拢,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推广屯田制和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得魏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260年的甘露事变中,司马氏虽然进一步稳固了对魏朝的控制,但也因此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延缓了篡位的步伐。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为篡位积累资本,司马昭决定先伐蜀后取吴。这一决策遭到了朝中多数大臣的反对,但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与司马昭共同筹划伐蜀的计划,并被任命为镇西将军,负责准备伐蜀事宜。
为了迷惑蜀汉,魏国对外宣称将首先攻击吴国。姜维得知这一消息后,向刘禅提出了加强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防守的建议,但因黄皓的影响,刘禅并未采纳姜维的意见,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在面对魏国大军时的准备不足。
二、经过
263年,魏国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决定对蜀汉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一年8月,魏国集结了十八万大军,分三路南下,对蜀汉展开了全面进攻。其中,西路军由邓艾率领,中路军由诸葛绪指挥,而东路军则是由钟会带领的大规模主力部队。
西路军由邓艾指挥,其兵力约为三万余人,目标是经由狄道向甘松、沓中方向推进,直接威胁姜维所在的防线。中路军同样由三万余人组成,由诸葛绪率领,从祁山出发,目标是切断姜维的退路,阻止其返回支援汉中。东路军是魏军的主力,由钟会统帅十万余人,分为两路,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军汉中。
面对魏军的大举入侵,蜀汉的应对显得迟缓且无力。刘禅在接到战报后,急忙派遣廖化增援姜维,并让张翼和董厥前往阳安关(即阳平关)进行防御。根据姜维的布防计划,汉中的蜀军被命令不得主动出击,而是退守至汉、乐二城。
钟会在进军过程中,分派了不同的将领进行多点进攻。李辅负责进攻乐城的王含,荀恺则进攻汉城的蒋斌。钟会本人则率军攻打阳安关,并派遣胡烈进攻关城。魏兴太守刘钦也从子午谷出发,与魏军主力汇合。在这场战斗中,关城守将傅佥英勇奋战,但因部下蒋舒叛变投降,最终不幸牺牲。随着关城的失陷,钟会留下了两万兵力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领主力部队继续向剑阁挺进,并发布了《移蜀将吏士民檄》,试图劝降蜀地军民。
与此同时,西路军的邓艾也在行动,他命令王颀、牵弘和杨欣分别从不同方向进攻姜维所在的沓中。姜维得知魏军已侵入汉中的消息后,担忧阳安关失守会导致剑阁孤立无援,遂决定撤退。诸葛绪的中路军则在阴平桥头设伏,意图截断姜维的退路。姜维通过计谋诱使诸葛绪后退,从而得以越过阴平桥头,与廖化、张翼和董厥等援军会合。
在得知关城已经落入敌手后,蜀军只能退守剑阁,利用当地的险要地形进行防守。剑阁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非常适合防御作战。姜维充分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在剑阁布阵御敌。刘禅也派遣使者向东吴求援,吴国派遣丁封、孙异等人前来救援。
钟会的大军在剑门关外受阻,无法继续前进。由于剑阁是通往成都的重要通道,钟会深知必须拿下此处。他试图通过书信劝降姜维,但未获回应。在面对剑阁的坚固防线时,钟会发现魏军难以攻克,并且由于深入敌境,后勤补给成了问题,因此考虑撤退。
三、偷袭涪城
263年,邓艾提出的“偷渡阴平”之计,是魏国最终击败蜀汉的关键转折点之一。邓艾意识到,正面进攻剑阁难度极大,于是提议采取一条更为隐蔽的小道——阴平道,绕过剑阁直接攻击涪城,从而切断蜀汉的后方联系。
邓艾的策略是利用蜀汉对于阴平道缺乏戒备这一点,率领精兵从小道秘密行军,直达涪城。如果姜维从剑阁调兵回援涪城,那么剑阁的防御力量就会减弱,钟会的大军就可以趁机突破;如果姜维不派兵支援涪城,那么邓艾的军队就能轻易占领涪城,切断蜀汉的补给线,并直接威胁成都。
邓艾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部队,从阴平出发,沿着险峻的小道向江油推进。这条道路极为崎岖,需要穿越高山峡谷,而且几乎没有人烟,因此蜀汉并未在此部署重兵。邓艾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面临了重重困难,包括粮食短缺和道路不通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障碍,邓艾和他的士兵们不得不亲自开山辟路,搭建桥梁,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邓艾以毛毡包裹身体,从悬崖上滚落,士兵们则攀树附石,依次前进。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邓艾的部队终于抵达了江油。江油关守将马邈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魏军,感到震惊不已,最终选择了不战而降。江油的失守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防御节点,同时也使得成都门户大开。
江油失守的消息传回成都后,刘禅派遣卫将军诸葛瞻带领军队前往涪城,迎击邓艾。诸葛瞻的副将黄崇建议迅速占据险要位置,防止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但诸葛瞻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导致邓艾顺利通过险地。随后,诸葛瞻与魏军在涪城附近交战,邓艾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部队,迫使诸葛瞻撤退至绵竹。
在绵竹,邓艾再次派遣使者劝说诸葛瞻投降,并承诺给予高官厚禄。但诸葛瞻坚决拒绝,并斩杀了邓艾的使者以示决心。激战中,邓艾的儿子邓忠和将领师纂最初进攻不利,邓艾愤怒之下威胁要处决二人,迫使其再度进攻。这一次,邓忠和师纂大败蜀军,诸葛瞻、张遵、黄崇等蜀汉将领皆战死,魏军占领了绵竹。
四、蜀汉灭亡
蜀汉灭亡之际,成都面临魏军的逼近,尽管周边的一些要塞仍然在蜀军手中,东吴也有援军前来相助,但整体形势已对蜀汉极为不利。此时,姜维、廖化等主力部队仍在抵抗,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兵力分散的原因,他们无法有效支援成都。邓艾率军通过阴平道突袭涪城,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还引发了蜀汉境内的恐慌,许多地方官员纷纷投降或逃离岗位。
成都的军民士气已经跌至谷底,面对魏军的强大攻势,人心惶惶。此时,成都周围仍有几处可以利用的兵力。西部的郫县令常勖坚守城池,而汶山郡等地尚有可用之兵。东部有姜维的大军驻扎在郪县,南部有霍弋镇守南中六郡,并准备了部队随时准备北上增援。北部的雒城尚未失陷,姜维的部队距离雒城约七十里,汉中一带也有部队在坚守。
然而,尽管这些地方仍有蜀军驻守,但由于主力分散,且成都本身的守军数量有限,蜀汉君臣在得知魏军到来的消息后,陷入了恐慌与迷茫。有人建议刘禅逃往南方的南中地区,也有人主张向东吴求援。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的大臣谯周主张向魏军投降,以避免更大的伤亡,大多数群臣对此表示赞同。
最终,在11月,刘禅接受了谯周的意见,决定开城投降魏军,并派遣使者通知姜维等在外的将领停止抵抗,向魏军投降。随着刘禅的投降,蜀汉正式宣告灭亡。
五、后续
邓艾在灭蜀之后,为刘禅请求封号为扶风王,并上书建议继续进攻吴国,这一系列行为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与此同时,钟会的野心逐渐膨胀,他联合卫瓘、胡烈等人,向司马昭上书指控邓艾有谋反的迹象。这些指控最终导致了邓艾及其儿子被捕,并被送往洛阳受审。邓艾被捕后,钟会独自掌握了蜀中的大权。
钟会在蜀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他开始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合作,计划发动叛乱对抗司马昭。钟会原本打算让姜维率领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然后再分兵两路:一路骑兵沿陆路进攻孟津、洛阳,另一路步兵则沿水路进攻,以此来夺取天下。然而,司马昭早已有所防备,派遣贾充带领一万多名士兵占据了斜谷,并亲自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
看到原来的计划无法实现,钟会改变了策略,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正月十六日,钟会假托皇帝的命令,宣布讨伐司马昭,但是这一举动并没有得到魏军将领的支持。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有人建议钟会屠杀所有牙门骑督以上的高级军官,以震慑其他将领,但钟会对这一极端做法犹豫不决。
就在钟会犹疑之际,正月十八日,胡烈发动了兵变。魏军在成都城内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姜维在战斗中率先被杀。不久之后,钟会也被魏军士兵杀死,战斗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钟会被杀之后,邓艾的部下试图迎接邓艾重返成都,但是卫瓘派遣田续追击邓艾,在绵竹附近相遇后,邓艾也被杀害。
在这场混乱中,成都城内出现了大量的抢劫和杀戮行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最后,在卫瓘的约束下,士兵们才逐渐恢复了秩序,钟会之乱最终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