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17章 邯郸之战

第17章 邯郸之战

    一、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遣名将白起进攻韩国,成功占领了野王,此举切断了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面对这一局势,韩国考虑将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以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决定将上党献给赵国,并与赵国联合对抗秦国。赵孝成王接受了这一提议,派遣老将廉颇率领军队前往长平驻防,以抵御秦军的攻势。

    秦军由白起和王龁率领,向赵军发起了攻击。廉颇采取了坚守防御的战略,这使得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对峙状态,持续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然而,在公元前260年,赵王因为对廉颇未能取得胜利感到不满,再加上受到了秦国散布的反间计的影响,最终决定撤换廉颇,改派年轻且缺乏经验的赵括为主帅。赵括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战术,试图一举击败秦军,但这正中了白起的下怀。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伏击之后,赵括及其四十多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原本打算继续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彻底消灭赵国。然而,应侯范雎出于对白起功勋的嫉妒,说服秦昭襄王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条件,从而暂时避免了进一步的战争。按照和约,韩国割让垣雍给秦国,而赵国则需割让六座城市。但是,在准备履行和约的过程中,赵国的大臣虞卿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割让土地只会增加秦国的实力,最终导致赵国的灭亡。

    虞卿建议赵国不要割地,而是以这些城市作为礼物送给齐国,以此来换取齐国的支持,共同抵抗秦国。赵孝成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并派遣他前往齐国协商联合抗秦的事宜。同时,赵国也加强了与魏国、楚国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在国内积极备战,恢复生产,增强军事实力,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二、过程

    公元前259年2月,就在邯郸之战爆发前九个月,秦始皇嬴政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出生。同年10月,秦昭襄王因赵国违反先前的协议,不仅没有割让六城给秦国,反而联合东方各国共同对抗秦国,于是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进攻赵国,并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标志着邯郸之战的开始。

    赵国方面,大将廉颇指挥军队顽强抵抗,而赵相平原君赵胜则散发家财以激励士兵,并将自己的妻妾编入军队之中,鼓舞军民一同抵抗秦军。尽管秦军不断增兵,但直到第二年,王陵仍旧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秦昭襄王再次增派十万兵力支援前线,但即便如此,秦军的五校部队仍然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考虑让白起接替王陵的位置,但白起称病拒绝了这一任命。随后,秦昭襄王改派王龁为主将,并继续增兵以维持攻势。尽管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近半,但依然未能攻克邯郸。

    随着战事的持续,秦军的损失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秦卒死者过半”的程度,而且秦军分成了三路作战,导致国内出现了“国内空”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邯郸城内的粮食几乎耗尽,赵孝成王不得不向邻国魏国和楚国求助。

    为了争取外援,赵相平原君赵胜亲自出使楚国。在选拔随行人员时,平原君想要挑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但在挑选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仅找到了十九人。这时,门客毛遂主动提出跟随平原君一同前往。虽然平原君最初对毛遂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毛遂自信地表示如果早有机会展示才能,他早已崭露头角。平原君最终决定带着毛遂一起前往楚国。

    在楚国,平原君试图说服楚考烈王加入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然而,楚考烈王迟迟不肯做出决定。毛遂见状,手持剑逼近楚考烈王,以楚国的强大和秦军对楚国的侮辱为由,劝说楚考烈王加入合纵。最终,楚考烈王被说服,并与赵国歃血为盟,承诺出兵十万援助赵国。

    与此同时,魏国的魏安僖王也派出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援赵国。然而,面对秦昭襄王的威胁,魏安僖王命令晋鄙停止前进,使援军停滞于邺。此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通过魏安僖王的宠妃如姬的帮助,盗取了调兵的虎符,并利用勇士朱亥杀死了晋鄙,夺取了兵权。魏无忌随后挑选了八万精锐部队前往支援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

    此外,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率领楚军前来支援赵国。在援军到来之前,平原君还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由李谈率领,他们勇敢地冲向秦军,成功击退了秦军三十里,但李谈也在战斗中牺牲。赵王为了表彰李谈的英勇,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尽管秦昭襄王多次尝试让白起重新领军,但白起始终拒绝。最终,秦昭襄王剥夺了白起的官爵,并强迫他在杜邮自杀。秦军在多方面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优势,最终不得不从邯郸撤军。

    三、结果

    公元前257年12月,随着魏、楚两国援军陆续抵达邯郸城郊,赵国终于迎来了转机。魏无忌率领的魏军和黄歇带领的楚军在邯郸城外集结,准备对秦军发起反击。赵国守军在廉颇等将领的带领下,也做好了出击的准备。

    在三国军队的内外夹击之下,秦军遭遇了重大挫败。王龁所率领的秦军无法抵挡三国联军的强大攻势,被迫撤退至河东的汾城附近。秦将郑安平所部的两万余人被三国联军包围,经过多次突围失败后,郑安平选择向赵国投降,邯郸之围得以解除。

    尽管取得了胜利,但魏无忌和黄歇并未选择追击王龁的残军。魏无忌将魏军交给了另一位魏国将军,让他带领魏军返回魏国;黄歇同样率领楚军返回楚国。这样一来,邯郸之战告一段落。

    王龁在汾城附近休整了两个月后,韩、赵、魏三国再次集结联军,意图阻止王龁从汾城向东进攻。然而,王龁抢先一步发动攻击,对联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据记载,联军在这次冲突中损失了六千人。随后,联军向南撤退,王龁紧追不舍,直至黄河岸边。在渡河过程中,又有两万名联军士兵不幸溺水身亡。

    与此同时,一支赵军趁王龁东进之际,攻占了汾城。王龁随即回师,重新夺回汾城,并与张唐一起攻下了赵国的新中城。到了公元前256年,韩、魏、楚三国再次组成联军进攻新中城,迫使王龁和张唐撤退。在此期间,赵国将领乐乘和庆舍带领赵军攻破了信梁城中的秦军,迫使郑安平再次带领两万秦军投降。

    结语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